• 我們開始吧!

  • 想聽唐政委,因為我們現在開始想做一些系列書籍,有關於AI方面,因此也推了AI跟人權的書。不知道您有什麼想法?以後臺灣也開始在AI推廣及發展,中學的課綱也都有了,不知道對於臺灣這方面有什麼變化跟影響?覺得應該要做什麼研究,然後繼續出版有關於類似的資訊跟研究?

  • 現在這方面的研究當然是非常多,我自己感興趣方面,大概是價值如何一致,我通常是叫做「輔助式的智慧」,像眼鏡幫助我看得更清楚,而不是我戴個眼鏡會冒出廣告來,而不是我被看得更清楚,所以要如何確保價值是一致的,這個是我關心的方面。

  • 另外一個,因為我之前做自由軟體運動多年,所以怎麼給得出交代這方面,好比像我眼鏡壞了,也就是怎麼樣拿去旁邊的眼鏡行修好,或者是線上看一些教學手冊,我拿一把螺絲起子就可以修好它,或者是AI壞掉的時候,其實連怎麼壞的都不知道,想要修的話,是要先加入原廠,或者是給原廠幾百萬的授權金。

  • 如果我們的輔助科技,像眼鏡是這個情況的話,沒有人會接受的,我們作為社會也不應該接受給不出交代的這些AI系統來,特別是在幫我們決定的時候,所以怎麼樣價值一致、如何給出交代,這個是我兩個主要關心方面。

  • 您有沒有這方面寫作的計畫?

  • 沒有,因為這個領域發展太快了,絕大部分都是看一些論文常常在發表前就會用部落格或者是pre print的形式,其實AI的技術發展是在github的網路上開源社群,每天都在更新的,同樣的,怎麼樣對AI給出交代、如何給出監管,如何做出互相理解、馴化也都是在這些開放協作的平台,所以可以是以小時為單位在產出這樣的作品,所以這個跟紙本的節奏有點距離。

  • 委員覺得像所說的監管,臺灣有沒有一些方針、政府有沒有一些想法來做一些監管,你說AI壞掉是去修理,所以如何做一些監管的動作?

  • 像民生公共物聯網就有對於像空氣盒子等等,可能進入這套資料蒐集系統的,是不是會有偏見,有偏見要如何校正等等的做法來進行討論,但是這個不但有一些國際標準,而且我們標檢局、工研院都進來幫忙做這些校正的工作,確保我們民眾自己拿個空氣盒子或者水盒子來進行這方面的量測,很像拼圖加到大家共同理解裡面,並不是造成不必要的對立、衝突或者是斷章取義等等,這個不只是AI,也是CI,也就是群體的智慧,如果大家都加入分散式的帳本,向彼此給出交代,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並不是機器給人交代,運行機器的人也要給出彼此交代。

  • 我想這個是民生公共物聯網做得比較好的,像水環境、空氣環境、地震、防救災等等都有這方面的標準,有空也可以看一下。

  • AI跟人類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關係?

  • 對我來說是輔助式的智慧,輔助的意思是,我本來覺得眼睛看不清楚的情況之下,經過某些輔助,讓我回到更好跟社會互相理解的情況,所以輔助科技,像助聽器都是一樣的,就是賦予當事人能力,而不是把他的能力或決策權奪走的一些技術,對來講是這樣的意思。

  • 今天主要要詢問的是,因為本來我們董事長是希望您去講自學力的論壇,因為您的關係,其實也跟曾經在同個場地講過的郭家佑,她是講數位外交,你們可以一人講一個小時,上次是講半個小時,其實太短了,我們這次想要改成一個小時,您可以講一個小時。

  • 一共兩個小時。

  • 因為她是我非常親近、非常好的朋友,我跟她非常要好,所以董事長提這個,有沒有第二個人選,我就說找郭家佑的部分。

  • 我們現在是排幾號?

  • 11月6日,也就是週末星期六,不知道可不可行?或者是您其他的時間?

  • 如果是兩個小時的話,是不是可能星期五?

  • 郭家佑是可以,因為那個是國圖2、300個人的大場地,上次是葉丙成、何飛鵬兩個人講,非常多人,我們相信這次應該也是會有非常多人,如果您偏向週五下午?

  • 我是比較偏向週五。

  • 因為我明天會跟館長開會,可以問一下從6日改到5日。

  • 有幾個原因,因為我週六其實是有點用來排週一到週五臨時更動的行程,有時會跑到週六去,所以我答應你了,但是如果是週六的話,就不一定總是最後一秒鐘改。

  • 週五比較容易沒事,因為週四是院會、科技會報,所以我需要開會的週四都開完了,所以其實週五是可預測的一天,週三當然也很可預測,但是我週三都在這裡,所以如果週五的話,我答應下來很少會改,但是週六未必是這樣子。

  • 週六找人比較容易。

  • 週六的聽眾會比較多。

  • 你們的聽眾都是上班的人士?

  • 都有,上次也有大學部的學生,因為自學力,我們基金會本來是只補助大學部的學生,我們現在向下紮根,補助的對象已經普及到小學了。

  • 小學也會來?

  • 可能他們的爸爸、媽媽會帶他們來。

  • 週三下午呢?週三下午家長是不是也都有空?

  • 小學是讀半天,考慮到國高中生跟大學生,他們是要上學,反而週五下午會比週三下午來得更好。

  • 我如果是週六下午的話,有的時候說不定要變成用視訊或者是其他變通的方法,尤其我如果不在台北的話,因為我週日幾乎一半以上的情況都不在台北,有的時候週六就先移動了,這也是有可能的,這個時候還是可以答應你,但是就會變成視訊,但是這個我想跟你們本來設定的互動可能不一樣,所以確定可以到場的話,我覺得約週五是比較穩。

  • 因為上次葉老師合力完成超過300個人來聽,我們做這個自學的論壇,我們準備每年做兩次,也就是如何自學,也跟葉教授閱讀素養,也就是閱讀方面重要的處理,所以我們這兩方面一起推。

  • 不然就是週五。

  • 我看國圖有不少活動也是在週五。

  • 應該是可以,但是我要先確認那天下午家長是空的,應該是沒有問題。

  • 確定之後就馬上跟您說。

  • 明天是在那邊做課綱的座談。

  • 11月5日暫時先留12點到2點?

  • 1點開始,想要做兩個小時,休息一下。

  • 有半個小時的Q&A。

  • 我先把1點到5點留下來。

  • 謝謝。有關於AI方面,我還是在想這方面有什麼知識跟資料,我懷疑很多人並不是真正瞭解AI是什麼東西,就以為自動可以開車,然後有時會侵犯人的權利,也就是在隱私方面,不知道什麼東西應該放出去,像臺灣大眾瞭解這一方面的發展,不需要那麼擔心或者要擔心什麼東西?

  • 不過這個就不只是AI技術,其實任何自動化技術都有類似的顧慮,就算不是用電腦處理,而是算盤處理還是有一樣的問題,當年東德也沒有類神經網路,也是運行他們的做法,我們這邊前兩天才被指定成古蹟,因為是空軍當年的不義遺址,很多的空軍在這邊被判為匪諜被關在這邊的地下室,他們當時做這些監控,也不一定要用類神經網路,我的意思是不管是透過類神經網路或者是神經網路(人腦),把少數人去掌控大多數人的資料,或者是透過大多數的人資料來影響大多數的人的行為,AI是很好的梗來讓大家來看這件事,但是這件事值得擔心,而且已經存在很久了,跟AI其實可以說不一定完全相干的事情。

  • 同樣的,有區塊鏈以前,大家比較不會去看這種很像在後端的這些技帳的軟體,感覺上是會計師在談的事情,但是區塊鏈讓這件事紅了起來,解決的方案並不是區塊鏈,都是個梗,我們都是為了瞭解AI而瞭解,並不是把AI當作支點,讓大家回來看我們的社會,這兩種是很不一樣的近路。

  • AI的I是智慧,但是就我的觀察,實踐面的地方、力道其實是比較大的影響力,我們想的多半是實踐的地方。

  • 回到比較精神面上,也就是脫離實踐面的,事物總是有其兩端,也就是理念跟實踐,理念方面有沒有什麼看法?

  • 也就是輔助式的智慧,像協助一群人更加瞭解彼此、容易溝通,或者是協助個人在視覺或者是別的認知功能有一些缺憾的情況之下,幫我彌補回去,大概是這兩個用法,從精神的層面來看。

  • 如何看數位貨幣?

  • 簡單來講就是轉帳給你,其實早就有了,從有VISA、信用卡開始,甚至就是跨國的,所以我們現在在講的,其實有時講的是加密貨幣,所謂特色是靠大家都相信一套演算法,而不是靠大家相信什麼機構,所以大家都運行這套演算法,等於我們都信任這套演算法了,而這套演算法取代了以前中介機構的角色,但是也有一些中介機構開始制定這個演算法,像數位法幣,也就是加密的法幣,同時融合了還是以機構說了算,但是又有加密貨幣所具有的性質。

  • 所以到底是誰在發,誰有鑄幣權,如果還是中央銀行,也就是中央銀行節省技帳成本簡單的工具而已,如果是任何感興趣的人都可以發,有點像儲蓄互助社、信用合作社,大家都可以參與的機制,一定程度上很像發行貨幣,取代了一部分法幣的角色,讓大家覺得什麼東西值得、感興趣等等,開始可以建立自己一套評價的機制,所以對我來講,也是民主作為一種治理技術很好實驗的場地。

  • 建守同時是基金會的執行長、商務的編輯指導,所以我們自己開始想出版方向,什麼是重要的題目,並不是出很多書,而是要選重要的題目來做。

  • 當然是這樣。臺灣對於這套,我有時會叫做社會部門主導的想法,臺灣的接受度特別高,因為大家比較雞婆,跟其他地方比較像袖手旁觀,像交給技術官僚或者是市場解決是特別不一樣的。

  • 我們今年開始推廣閱讀,也就是聽葉教授的研究,也就是臺灣的閱讀能力越來越差。

  • 因為大家一次只看一個螢幕的文字,一下子又滑過去,很像略讀。

  • 我們想說如何繼續培養閱讀的習慣,因為閱讀滿重要的,看起來在全亞洲,也就是數學跟科技都是排前三名的,但是比較閱讀的話,像跟新加坡、其他的國家比的話,那就落後了一點。

  • 可能不一定追得上,因為大家學習的模態多元化了,以前是大家就算不擅長閱讀的也得閱讀,因為我們考試的考題主要看你的閱讀能力,即使是在自然科等等,光是理解這個提議等等,或者是瞭解那個命題的方法,尤其又是選擇題的時候,基本上你沒有閱讀之前的題庫或者是教科書整段記下來的能力,如果是非文學的科目未必考得好。

  • 現在的命題是素養導向了,絕大部分是看你怎麼樣當下應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個時候寫的未必對,也未必學到整段記得起來,反正記得起來就好了,書到用時隨便找,跟知識的關係會不一樣。

  • 又因為我們在學齡階段,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那種學習方法,有些人是操作的、互動的,有些人是聽podcast,有些人是喜歡看漫畫,現在是一綱多本、柔性課綱的關係,也就是閱讀跟其他模態方便的朋友,才會需要學習閱讀,其他人過讀就好了,長篇吸收就是別的模態。

  • 所以按照你的想法,也就是閱讀學習方面的重要性?

  • 比重會慢慢下降一些,但是並不會再往回退了,因為人裡面總是有一些比較喜歡字的。

  • 也就是出版方向,跟誠品的一些管理人員談,在出版方向是制式的工具,也就是另外一個方式,像印刷,因此現在看起來將來是視頻在做。

  • 字再創作的時候,成本非常低,如果是一部電影要再拿一部電影出來,真的不容易,如果小說要變成同仁志是非常容易,但是如果不是創作者的話,字吸收起來的效率也沒有這麼高。

  • 這個看起來是出版開始要轉向。

  • 我也跟誠品的吳旻潔老師聊過,書要從名詞變成動詞,等到變成創作者的時候,又會覺得字很棒。

  • 因為我其實規劃的角色是做人文社會科學的書籍,因為過去學習的關係,如果您來規劃,其實就是隨便想,您會怎麼樣規劃?這個世界改變,您當然說過去我們閱讀是很簡單的,也就是人跟著書,但是電腦出現之後,把閱讀的方式完全地改變,所以我經常有機會去演講,很多老師跟我抱怨學生不願意尋章摘句的讀,這個過去閱讀的方式,現在還要再要求一樣的事情,這只是很高貴的夢想。

  • 一班可能有一個人這樣做。

  • 可能有不同的需要。其實電子書出現也沒有取代紙本書,像印刷書出現,手抄書還是在,但是我講的是,書店的新時代,總是要想的是不是要有新的做法?

  • 電子書跟紙本都一起出嗎?

  • 對,因為有版權可以簽就一起簽,但是我總覺得臺灣的電子書,就是在出版的方向,因為過去自己跟朋友做了一個網站,也就是故事,我開始上班之後就把網站交出去。回到電子書,電子書我們過去總覺得做得不夠實用,現在的電子書是把紙本書直接變成電子書,我一直想的是,像以我們的學生好了,我們開一個reading,其實不需要買一整本書,大家經濟上有困難,其實電子書應該要拆著賣,要一個一個章節來賣,但是現在出版社的編輯非常辛苦,沒有時間來做這個事,因此我覺得我們的電子書不那麼好,載體不那麼好,二方面是太忙,所以我們只是將紙本書轉成電子版,而轉過去的效果只是我的學生可以拿紙本書到影印機上掃PDF,不需要跟出版社買,我們沒有做到這個服務,時代在轉型,您覺得出版社可以做什麼事?

  • 是電子書,也有版權,如果變成多種螢幕的寬度,或者是互動性比較高的這些,其實都有權利這樣子做,只是沒有空這樣做,這樣確實是滿可惜的,因為大家看到螢幕的時候,有底限的就會想要按,也就是互動的程度,跟報紙有底線就不會按是一樣的。

  • 我們剛剛講的是斷裂式的,其實中間有點像混搭的狀態,平常是整篇看,但是一開始有看不懂、想要問人的,有正在看這本書的朋友,像看medium會看到其他人留言、畫線,但是只有在這個時候是斷裂的,但是滿足了我的好奇心,可能過了10分鐘又回來繼續往下讀,我覺得這個再加上電子書一定有的全文檢索的功能,不用怕看到哪裡就不知道看到哪裡,因為記得兩個字。

  • 像讀長篇的Medium已經很習慣了,每一段都像有一起畫線跟互動等等的方式,就變成社會物件,我覺得這個是最自然的,因為大家被教育得很好了,現在在螢幕上都已經是這樣看了。

  • 謝謝委員有機會讓我們跟你討論這些方向。

  • 站在您的立場,有沒有覺得要做什麼?

  • 因為我以前貢獻過萌典專案,也是g0v的專案,現在忙了就交給家人跟朋友了,本來是重編國語辭典,最早也是你們出版的紙本書,但是後來印不下了,就變成線上版了,線上版因為都是尋章摘句式的,所以非常不方便,也很難分享,所以後來跟幾個朋友弄成就算一個詞,都很像舉牌小人,也就是九宮格可以變成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這個詞的定義。

  • 後來發現很多倡議者覺得比他自己找一張圖來得方便,因為在FB或者是Twitter都可以看到大字,所以有陣子就變得很流行,所以對我來講,你要說是出版者,我也有點像出版者,因為畢竟是制定大家在分享的時候是長什麼樣子,但是因為變成社會物件,所以當然看到錯字的時候,有個很好回報的管道,因此我們發起了很多好比像啄木鳥等等的專案,讓大家看到兩個辭典的條目引了同篇的書證,但是兩個引得很不一樣,但是因為是同一篇,所以一定有個是錯字,所以就變成大家討論很熱切、覺得很好玩的題目,大家就幫忙國教院找錯字。

  • 大家會覺得並不是很容易分享而已,看到一點點不順眼,缺口就是光的入口,很容易志同道合一群人就來創作,改錯字比寫新的字典容易,但是新的字典定義也有人做,所以就衍生一個新的專案,就是把寶可夢、區塊鏈、AI全部都翻成台語典,像後來有客語典、阿美語典都放進來,所以很廣義的出版者,我做之前的專案,也有點像出版者的動作。

  • 我們剛剛做故事的時候,有做過一件事,也就是歷史維基行動,很多歷史的資料是錯的,但是因為後來太忙了,就都停下來了。

  • 我覺得現在有了國家文化記憶庫,如果再啟動這種計畫,成本變得非常低,因為所有的老照片、影片,全部都丟進去國家文化記憶庫,我們都付了納稅錢,所以理所當然應該多用CC授權的資源,所以就變成純策展的工作,像現在的出版者就是確保這些素材很容易被書寫、混搭,像我在做的時候是小學生一次學到二十種的國家語言,但是每個策展人都有不同的目標,但是如果都可以這樣做的話,我覺得出版的方向就變得很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