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個禮拜我們幾位去看了話畫展了,我們有重新再思考一下做開放政府業務的話,就是會強調參與、透明、課責及涵融的這幾個面向,我們會幫忙的部分是,我們希望可以擴大參與,也都會把相關或者是今天工作會議的紀錄都會透明呈現,為了要課責,所以也會公開上網,我們也會希望多元的利害關係人一起來參與這個過程,這個是我們比較擅長的事情。

  • 等一下的議程會包括補一下這樣的脈絡,因為有填議題分析表,會請士華再做一些說明,再確認一下合作的形式、目標及後續的行政,3月PO之前有來提這個案子,我們看展之後,發現那個展本身並沒有很大,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其實去看展的人也沒有很多,這個是現況的困境。

  • 展區大概是兩個軸線,一個是比較是美術史的角度在呈現說明卡,一個是倪瓚相關的作品,也是給大家比較不同版本的說明卡。我們有發現到一個問題是,因為那一天有士華的導覽,會整個非常清楚傳達展覽想要傳達的東西,但是單純去看展的話,沒有導覽的話,其實會不太容易去體認到展覽本身想要達成的一個問題,也就是這個問號並不是很明顯,所以想要問大家到底喜歡哪一個卡的事情,其實在導覽的前提下比較難凸顯。

  • 其實也有跟士華討論到,除了話畫展之外倪瓚本身也是很有價值,也就是有國寶價值的東西,這個也是很希望可以凸顯的,目前有在做的事,包括有官方網站,另外還有一個是展覽的網站,這個是目前有在做的,也就是podcast來介紹展覽,其實廠商也有做問卷,也有邀請21個不同族群的人來做問卷的訪談,這個有確定要做的。

  • 另外,其實也有提到雖然我們有非常多的目標想要達成,但是因為士華也有提到,我們在討論合作形式的時候,這個也要一併思考進去,大概是這樣子,這個是我們上個禮拜之後的幾點觀察,因為有議題分析表,是不是接下來就請世華說明一下。

  • 你剛剛有提到不同時期的說明卡、不同版本的說明卡,你是說有A、B版的事情,剛剛講的是這一件事不太明顯是指這個事?其實是有兩個版本的卡片?

  • 有八個不同的卡片,希望現場的觀眾可以選擇喜歡哪一種卡片,故宮就可以針對65歲以上的群眾辦的展覽用他們需要的卡片。

  • 所以你說同一件事是用八個方式來說?

  • 其實是不同的展品。但是長得很像。

  • 發育不良的。

  • 所以是八種。還有一個是,剛剛有什麼官方的網站、作品的網站,那個是什麼?

  • 比較預告性的,是放進去,但是沒有內容,真正的主題網站,也就是跟這個展覽,這個是充沛的內容,也就是超越了展場。

  • 這個是故宮的官網?

  • 是另外一個。

  • 點過去的人多嗎?

  • 我沒有檢查過,我也滿好奇的。

  • 有一個podcast,唐鳳有一個。是不是你們這個展?

  • 不是,是不同的題目。

  • 跟你沒有關係?

  • 我以為是要錄這個,結果其實是要錄蘇州片,最後的1/3可以宣傳這個展。

  • 我看有一個故宮的podcast。

  • 我以為是一樣的。

  • 如果是不同的,就不關我們的事。

  • 故宮一直有做專題演講,其實就會讓一些民眾到故宮來參觀,也會讓策展人來說明,但是因為與時俱進,我們覺得有一些東西是可以錄成音效檔,可以作成比較輕鬆的方式,當前的狀況是不會針對哪一個展覽或者是主題,是希望可以做持續性的,因此就我所知,並不會針對現在的特展,這個是第一個階段,可能會講一些比較輕鬆有趣的,也就是怎麼看博物館,類似像這樣子。

  • 所以剛剛講的也會有padcast並不是這個展?

  • 可能會有5至10分鐘的長度可以宣傳。

  • 跟這個沒有關係。剛剛有講到議題分析表。

  • 剛剛說有三個主要的議題,再請邱士華說明一下。

  • 「擴大瞭解不同族群的觀眾對說明卡片的需求與偏好」,可以分不同的族群,像展覽,比如是小朋友的親子觀眾,就可以為他們做相應卡片的處理,不管是形式或者是文字的書寫方式。

  • 第二,透過意見調查機會,可以讓受訪者感受故宮積極提升服務品質的努力,這個也不用說明。

  • 第三,透過意見調查的機會,讓受訪者熟悉說明卡片對賞鑑展出作品的實際作用。很多人是不看的。

  • 我理解一下,第一點,這邊並不僅限於這個展的說明卡?

  • 是的,未來。

  • 因為除了你的展之外,每一個展品的說明卡,像翠玉白菜等等,你這裡的是指所有的說明卡?

  • 我們不敢說別的處的東西,書畫處。

  • 書畫處做的說明卡。第一個做好,第二個跟第三個就是水到渠成,如果你可以滿足我的需求跟偏好,那個說明卡就會有實際作用。

  • 我們想要知道的是什麼,你的是未來書畫處做的說明卡更好、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與偏好?

  • 我們中間其實看完展以後有一些思考,也就是這個展本身跟一些不同的群眾關係,可能會達到不同的效果,不侷限於這一次的話畫展,這個是補充性可以輔助我們思考未來合作的形式跟現在這個展的關係。

  • 我們有討論了一下,可以給故宮的夥伴參考,我們有思考幾個可能的合作形式,上次也有提過,一種是達成剛剛子維所提到的目標,其實未必是跟話畫這個展是一定要結合的,因為現在看展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所以有可能針對說明卡如何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這一件事,是可以在另外獨立辦一場協作會議,可能是實體的工作坊,形式會比較像共創我們想要的說明卡,形式可能很多元,像要用倪瓚的作品或者是誰的作品,都可以再思考,我們可以協同規劃主持。

  • 其實網站做得滿完整,再加上疫情的關係,大家透過線上來感受展覽的方式,也是可以做的方向,從網站上可以蒐集到很多人的意見,像投票或者是選擇想要的說明卡,那個門檻是更低的,比起問卷跟訪談,這個角色是可以協助去改良這個網站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互動的環節,或者是像有一些士華的導覽,是不是可以加音軌放上去,或者是點擊投票的東西,這兩個是有關的,也就是是不是可以增加互動的環節,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做得很完整,就是看你們的能量,這個是網站線上的部分。

  • 最後,這個部分是你們已經本來在做的,也就是針對實體看展的人蒐集問卷,以我們的角度是很難促銷大家都去故宮看展,我們的角色就比較淡,看過展的人也看過問卷,這個是幾種我們可以合作的形式,看你們有沒有什麼想法或者是偏好。

  • 後面還有要報告嗎?

  • 沒有了,看是什麼形式我們就再來討論。

  • 那一天在場上的一些問題,像我們做的數位互動說明卡,大家覺得滿清楚的,是不是有可能再放到網站的頁面當中,我有問做那個部分的同事,他是說去問廠商,但是還沒有回答我,我覺得有一點機會。

  • 其他資源的部分,我們說只有21份的紙本如果做線上的問卷,沒有人會理我們,請示過處長後,他表示可以考慮以2、3萬的預算,看可以製作紀念品贈送,當作誘因,所以這個目前多出來的資源。

  • 第三個,我剛剛跟欣潔、琪瑋討論,線上問卷測的東西是有偏向的,並不是每一個問題都好測的,就我們這樣子的展覽、主題來說,到底在線上問的問題怎麼樣會引起大家去點擊、回答,而且是有作用的,如果假設所有的東西都不會有作用的話,是不是線上的意見調查會變成是吸引觀眾對於這個主題的重視,或者是對這個展覽的興趣又或者是目光,我現在不是很確定本來最希望做線上調查的這個部分,可以怎麼樣的進行。

  • 你們的關係合約只有說進行問卷?

  • 只處理21個人?

  • 如果線上要做問卷,講白一點不在你們的義務範圍內?

  • 但是會強力邀請過來參加。

  • 目前是這樣子。

  • 你想做的範圍,像你剛剛講的那三點,都在你這個展的範圍裡面,但是你剛剛的核心問題,像剛剛問你那一句,其實是超越你的展,你現在想要做到什麼程度。

  • 對於剛剛報告提出來的這三點,我覺得最有興趣的是第二點,但是我覺得……

  • 第一點這個決定不是你可以做的,是處長嗎?

  • 對,好像是超越我的層級處理的。

  • 你覺得有沒有意義?

  • 如果非常誠實地說,我覺得意義只有50%。

  • 因為民眾的意見並不能完全主導。

  • 或者給你參考。

  • 當然。我們辦這個活動的時候,民眾共創這個形式,當然有機會啟發我們一些新的idea,但是我們有多少的時間成本可以去從事這樣的共創,我有一點難想像回饋到工作本身的可能性,所以我覺得只有50%。

  • 我現在隨便亂講,為什麼這一件事還是滿重要的,像你寫一張說明卡,你怎麼寫你當然有你的專業,但是坦白來講對我一個看的人,對我如果沒有用,你的心血等於是0,因為是一個乘法,遇到0就是0,因為我可能看都不看。

  • 第二,對你們實際上工作的影響,當然範圍我不知道,但是也或許有一些你能做的就做就好了,因為民眾可能五花八門,但是搞不好你最後只是附一個QR CODE,因為說明卡不可能太多字,可能是一個QR code,你如果要更多的訊息,上面就會有多媒體,有一些是專門很精彩的展品,也就是影片或者是什麼跟他介紹,這個並不是一張卡片可以處理的,對你的工作影響只有到這樣而已,但你覺得這並不是你現在想要處理的,那我們就focus在剛剛的結論,這個沒有關係,我們要決定現在合作的範圍。

  • 我覺得第一個會超過我的工作負荷,雖然我們沒有真的沙盤推演,但是我覺得會動員到不只是我,可能還有我的同事。

  • 肯定。因為你剛剛講書畫處。

  • 事情大到超越我個人可以決定的層級。

  • 這個對你的工作有沒有意義?

  • 有意義,但是我也要釐清一件事,就算怎麼樣,我個人非常堅定地覺得博物館不是要全面媚俗的事業,我們不會是娛樂事業,我們堅守住這一代人認為值得被提出來說明的一些事,放進我們的卡片或者是展覽裡面,所以我說了50%的意思是,堅守不放棄的部分,就算民眾五花八門的想法,我們也不會全面翻轉。其餘的50%,不同的策展人有不同的拿捏。

  • 民眾其實只有50%的成果,方案一跟方案二只是評估機會成本的差別,蒐集到的意見,對你們來說只有50%,對你來說,第一點跟第二點的準備成本,如果效果只有50%,那其實差很多的話,會想第二點,是不是?

  •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針對話畫展的本身是做到第二點,也許第一點的這一件事,未來的展有不同的機會,也許是融入到未來的展裡面,像有一檔展在前半年、一年加一點參與,像50%或者是更少的東西,那個展本身是參與式設計的東西,如果策展人願意開放這樣的東西,也許這一件事我覺得在未來的展有機會的話,可以再往這個方向合作。

  • 很多人這樣希望。第一點發生以後,可能會由觀眾、一般民眾提供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可以刺激我們。但如果,所以在第二點可以直接達到這一件事的話,不是更完美嗎?比如大家在想卡片的這一件事是第二點出現的,例如讓民眾一起來為這個寫卡片,可能邀請名人或作家等人一起來對某張畫寫出他們的感覺,或者暢所欲言,不一定是知識性的,甚至可以是小說或新詩。公布在網路上,其他的人也可以看到你跟畫之間的關係,我覺得這樣子也是滿可能得到第一點會得到的東西,而且base會更大,我只是不知道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在第二點讓它出現。

  • 你的意思是已經寫了這個東西,但是是在上面,並不是現場的實體展增加,而是在這個網站上可以再增加一些,像《容膝齋》後面可以再加?

  • 我們找一張來做就可以了,可以打成第二張的翠玉白菜,我覺得這個效益是很多的,而且活動是比較有趣的。

  • 我總結一下現在的範圍,我們尊重士華的想法,先以第二點作為這一次處理的範圍,你這一次處理完之後,針對民眾收到的意見或者是效果,你覺得有趣那就再說,你如果回去覺得不怎麼樣,也不用再說。

  • 因為剛剛有提出很具體的想法,也就是針對網站。是說那個網站都沒有人去,怎麼辦?不好意思,但這個是很現實的問題,我們要有人跟你進去互動,但是你剛剛講的是有禮物,但是萬一沒有人去怎麼辦?

  • 請多打一點廣告。

  • 這個是可以施力的,這個沒有問題。

  • 有這個展的嗎?

  • 像你剛剛說請大家一起來幫你寫,因為你現在有一個A版,也就是專業寫出來的說明卡,另外有一個B版是共創的,搞不好一點像那一張畫的維基百科的感覺,好比是限定在200字以內,其實維基百科就是一種說明卡,應該也有他的說明。

  • 但是那個有知識性的感覺,這個不用這麼厲害。

  • 就是讓大家隨便寫,如果對他的說明是新詩,這個是共創的概念。所以一個是網站的宣傳,要有人去,第二個是點進去之後要如何互動,還有如何蒐集意見,大概是這兩件事。

  • 我們先處理第二點,大家點進去之後,我們如何跟大家互動,有沒有什麼想法?

  • 我們以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像我們經過解釋才發現是問號,我們到底喜歡哪一張說明卡是一個問號出發,當時的直覺是這個是不是可以點?也就是喜歡哪一張,因為有一個現場的投票,我喜歡哪一張是不是就可以點,點擊數最高的就是大家最喜歡的,這可能是一個形式。

  • 比如像《容膝齋》的畫,像哪一個版本是我最喜歡的是按愛心或者是讚,這個是當天的感想,現場是互動式的,但是還沒有嵌入到這個網頁來。

  • 市調的意見也有提到可能會是投票的功能可以加在上面,這個都是要動到這個網站設計本身的能量,也就是會需要設計網站的人跟我們可能一起討論可以做到多少、技術上可以做到多少。

  • 簡單的版本也許我看完這整個,也就是把展當成是線上的網頁看完,最後填QR code,是不是跟市調公司可以討論跟參考等等,就是加一張畫在最後面,這個是一個形式,但是這一件事,也就是這個網站要怎麼改,是不是找我們,網站的討論也可以現在評估。

  • 要問他們有沒有空。

  • 我們的網頁改過很多版,介面也改過,這個版本是考慮到直覺,也就是上下拉就可以完成的介面跟方式,所以不會像以前做flash可以放一些有的沒的,因此不曉得接下來想要的東西是什麼。

  • 現在要找兩種人,第一個是誰決定可以改這個網站、誰來改,因為一定有人做這個決定,誰決定這一件事?看起來不是你。

  • 我們有專門做網站的科。

  • 要找那個科的科長。才決定要加新功能、不要什麼東西?這個是他可以做的決定嗎?

  • 這個介面應該不可能改,但是這個介面可以加什麼,就要問那個科的人。

  • 他可以決定嗎?

  • 他可以告訴你能不能加那個東西,但是要加任何東西,我們就可以決定了。像我們每一次做網站的時候,就會說網站裡面有什麼,然後就會生出來。

  • 像剛剛說要加QR code,誰決定的?

  • 我說好就好了,他們加。

  • 有一些東西是這個東西是互動性的東西,就要評估可行性、可不可以加,這個不是你說的算嗎?

  • 還有時間的問題?

  • 但是你們兩個人就可以決定這個平台的事情。

  • 那個人沒空來。因為現在是非常忙,有太多要做的,所以他們今天來不了。

  • 不好意思,我解釋一下最近這一陣子院長一直督促我們做網頁的部分,其實一次全部都在做,因此他們的人力就這麼多,目前真正在維護,其實不只這個官網,還有教育頻道,全部只有五個人在做,所以現在如果假設把其中一個書畫網頁再拉出來,告訴他們說只要改這個部分的時候,其實在技術上,確實沒有辦法即時性處理,主要包括可能他們必須要找一個人,或者是他們要自己做等等,在人力上可能會有困難。

  • 簡單的說,我們不可能有一個太豪華的版本。

  • 這樣聽懂。如果花很多時間就沒有可行性。

  • 所以互動的方式是不可能我們單純加一些東西上去,這樣掛上去就好了,這樣的技術是可以的?

  • 是。如果要維護的話,就先由我來維護。

  • 你們也可以選擇不要開這個功能,開選擇題也好,這個是看你們決定要怎麼回答,也不一定要開放簡答的題目,或者是簡答題全部看完之後才可以選。

  • 或者是審核過的才放上去。

  • 這個是書畫處決定創造出來的東西,然後技術人員再放上去的形式。

  • 可以在今天的會議上討論這個,或者是另外有什麼場合把這個東西生出來?

  • 也就是到底要什麼功能。

  • 如果要問卷調查的話,就是6月生出來,如果要共創說明卡的部分,就要越快越好,對不對?或者反而沒有時間的限制?

  • 如果跟你這個展有關,就要越快越好,不然每一天都在倒數了。

  • 如果可以的話,是不是現在就討論出來。

  • 我們先決定這個網頁要增加什麼新功能,有這一項再來討論,剛剛許恩恩的意思是不是可以處理這個問題,要加什麼新功能,比如加QR code是一種功能,一個線上問卷是一個功能,還有什麼功能?當然也要找技術人員來談這個是不是做不到,比如我們今天想出五個功能,可以劃掉三個,然後再剩下兩個,我們就可以放上去,順序上就是這樣子,所以今天是不是要把夢幻名單開出來,然後再把技術人員認為不可行的放掉。

  • 我簡單講一下,我問了FB的同事,他們說FB同事問的問題是很簡單,要、不要,喜歡、不喜歡就結束了,不會說你喜歡這個字配這個字,然後說多大張,這個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的紙本問卷問的一些問題,感覺上不能在FB或者是網站上。

  • 對,頂多是參考。

  • 如果沒有找到好的問題,那個問題就變成是來吸引他玩的,也就是跟他互動的東西,並不會變成未來像紙本一樣,可以分析寫論文的東西。

  • 你們要的是這個?

  • 他是博物館學的。

  • 這邊得到的資訊要給你分析就對了?

  • 對,現在的資訊是會看民眾的回饋,來思考未來要怎麼樣針對這個說明卡來作調整,所以這個部分是我去分析或者是後續有一些東西必須要發表出來,其實國外已經有很多了,針對說明卡,甚至已經檢測到可能會告訴你要用什麼的字體,那個都有文獻,但是在中國藝術、中國書畫都沒有這一方面的資料,因此我目前的方向可能會把它做得比較學術性的方式來做,試圖找到一個可能是通用型的東西,但是這個東西會努力,但是因為中國藝術的意境,太博大精深。

  • 我們覺得可以分很多不同的section,你要如何引人入場,明顯的按鈕,可以讓官網更明確,或者是你們是不是需要開介紹這個展覽的影片,這樣會令人知道。或者是FB加廣告也可以,導覽的方式也是說你的導覽希望引人入勝,這個會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像可以拍360的影片或者是普通的影片,最低就是弄成語音,因為你上次的解說是非常簡單易懂的,所以用成文字的說明,這個是不同層次的。

  • 改善使用者介面,其實滿不錯的,也有很多地方可以精進,所以在改善使用者介面上會有不同的盤點,我們剛剛盤到前面那兩個。

  • 宣傳的部分等一下再講,因為宣傳是他們之前沒有想過的,所以宣傳的部分……

  • 那個涉及網站。

  • 現在已經做成網站,宣傳那個是一件事,那個網站要加什麼新功能是另外一件事,現在處理的是另外一件事,等一下再回頭處理宣傳的事情。

  • 這個是目前的順序。

  • 我都列上去,子維是放到第一個部分,張皓婷是說網站,改善使用者介面是在這個地方。

  • 沒錯。宣傳是另外一個部分,並不是他剛剛講的科,所以我們說先放在那個網站之後,怎麼互動跟怎麼蒐集意見,我先處理這一件事。

  • 剛剛講到一半,就是對於使用調查的部分,我覺得他也有時間的限制,是不是可以請他們提出在網站上加了意見的可行性與做法。

  • 現在是使用調查意見,如果要用線上問卷,是什麼東西用線上問卷提出來,而且也可以馬上收到數據來做。線上的問卷基本上都還是會以比較數據性的東西,量表式的或者是封閉式的東西,我現在粗淺的思考到,就讓他去挑,可能給他幾幅畫跟說明,覺得這個東西是比較能夠瞭解這個畫,策展人寫說明卡的時候,他的東西我貴德對於這一幅畫來說是最適恰的,藉由這個來瞭解畫中的意境跟意義,在線上問卷的點就是到這一塊。

  • 你們的想法是,那個網頁要多一個功能,也就是填問卷的功能,是不是?然後再來是問卷的內容?

  • 對,第一點沒有意見。接著是問卷要怎麼設計,你說那個有紙本,但是不適合放在網路上。我們必須重新設計一個放在網路上的,是嗎?

  • 聽起來是這樣子。

  • 誰可以做這一件事?有辦法做嗎?廠商我確認了這並不是你的義務範圍,或許可以凹你,這個是另一件事,所以誰來設計?

  • 你們有設計網路問卷的經驗嗎?或者是知道哪一個部會有這樣的人才可以很快指點,也就是不要那樣或者是這樣,我們可以很快反映,也就是如果要做這樣的東西。

  • 我們可以單談問卷研究方法的問題,我們有這個經驗,另外一個是你介面導覽形式要改成怎麼樣之後,問卷要相應的呈現,所以是這個問題,因為現在不知道介面會改成怎麼樣、應該要怎麼填才好瞭解,所以第二個問題沒有辦法回答,如果研究方法怎麼可以找到最精確的資料,這樣我們辦公室算是有經驗的。

  • 我們當然可以協助去產出那個問卷要問什麼問題的內容,但是還是一定有一個需求,但是實體的有實體的,線上你們需要想要問訪綱,我們來協助更容易填答的需求目標。

  • 因為我們希望21份問卷以外,這樣對我來說樣本數很少,是不是擴大基數,即使沒有這麼精確,或者是背景很混雜,但是可以看大的取向,我想要做線上問卷的初衷,但是也要回到你的身上,因為你是第一個運用這一些數據的人,你覺得這一種線上的數據對你如果有用的話,我們就來想,就不用在這邊浪費時間。

  • 第二,你覺得這個東西出來,其實對於接下來協助的分析,也就是21個的樣本材料沒有用的話,我們就可以喊停了,我們就去玩別的。

  • 因為你看起來是線上問卷的使用者,你想要什麼?

  • 我要用那一些data來做數據分析,意思是這樣子。因為我們目前做到21份問卷,如果要站在量化研究的角度上,事實上恐怕的信度、效度會受到質疑的,但是因為現在的說明卡,我們在還沒有深度的訪談,我們就沒有辦法延伸後續的問卷,所以我們會先從深度訪談來延伸所謂問卷到底要問來填答問卷的問題是什麼。

  • 如果現在要講樣本數的問題,我們也會擔心一件事,到底是不是可以拿到夠多的樣本,我們在可以做所謂的分析。

  • 我自己來做結論好了,我覺得先不要管線上問卷的事,因為我覺得戰場太亂了,也許我的力氣與其放在線上做問卷,不如找錢讓紙本問卷的樣本比較多,也許反而倒過來,不要在網路上做。

  • 為什麼要這樣想,容我再廢話兩句,他剛剛說的,國外做很多對於說明卡的研究,但是並不會跟著展覽一起做的,你可以實際上在現場感覺那個作品跟展覽卡間的關係,就這一檔、沒有別的,未來也很少人會做這樣的展,人到現場的這一件事其實是重要的,所以除了360拍攝之類的,還有一點希望模擬以外,我覺得沒有可能突破臨場這件事,而且也不會彰顯這個展覽特殊的地方,這個是我剛剛的想法。

  • 但是這個網站後續會一直放在上面的話,故宮的網站會一直留著,最後就會變成一個歷史網站,但是一定會留著。

  • 假設我們現在還有這個線上的問卷,實體的展覽可能結束了,但是線上還是會繼續測試,也就是收到線上的data,這個是長期計畫以來可以做的,我們也可以讓大家知道,所以實體展覽結束了,但是說明卡的這一件事會一直受到關注,我覺得這個有其意義存在,假設我們要做線上的話。

  • 因為我覺得書畫對我們來說,不管是要做研究或者是做這樣分析,都是壓力很緊張,因為就是三個月,但如果現在是線上,我們去思考線上怎麼樣讓人家看說明卡的這一件事,我們可以把戰線拉長,像問卷的內容,實際的數量會更多,然後行銷度也會更好,我們覺得可以保留,是不是可以有一個彈性?也就是隨時調整增加他的問題或者是怎麼樣,也就是有一些問題是內容分析足夠了,我們隨時更換,我覺得彈性必須要很大。

  • 我想這個是沒有問題,改一改程式碼就沒有問題,這個是操之在你們的手上。因為你剛剛講說希望先等實體的問卷做完之後,看那邊的結果再來擬線上問卷的內容,是這樣的意思嗎?

  • 感覺你要從訪談去找出數據的指標有哪一些,先上問卷要等到那個,是不是要等這個結束?

  • 不用等到結束,但是訪談要先走,我們才可以發展後續的量化問卷。

  • 這21個是什麼時候訪談?

  • 5月1日或者是30日?

  • 撇開目前非常時期的話,最多的時間第一個月可能會是宣傳,第二個月會有口碑,第三個月,大家會覺得快要結束了,也就是會開始有比較多的人潮,所以我們的想法是,第二個月、第三個月再來做這樣的問卷,也許是比較好的時間。

  • 我稍微整理一下目前的討論,那個網頁上要加線上問卷,這個第一件事。但是線上問卷的內容跟格式,需要等這21位,至少進行到一些數量,比如你訪談過10個人、15個人之後,你會針對交給你的10份、15份的紙本問卷結果來擬訂這一份線上問卷的內容與形式,是吧!

  • 我聽起來會發生在5月中。針對這個我們有沒有意見?不然要等到5月中,因為剛剛的需求表達很明確了。

  • 線上還會再討論,因為根本還不知道有什麼指標,從數據研究就擱置住。剛剛有提到網站的另外一塊上,有一些共創是不是發生在網站上,也就是跟研究數據需求無關,也會達成大家對於說明卡需求的目的,剛剛也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是越快越好嗎?還有技術上什麼時間點,如果有什麼要放上去的話,也有技術人員的協助,還有要找哪一些人來共創的這一件事。

  • 或者是共創什麼?剛剛只是一個說法。

  • 剛剛舉的例子是同時要促進這個展品的目的,像容膝齋作為國寶,是不是針對這個東西再發展現有三個說明卡,也就是再找一些人去發展新的說明卡之類的形式?

  • 下次你去就要寫說明卡出來,或者在網頁上鼓勵每個人去看,這張圖有什麼感受或者是有什麼敘述的方式,我是美術系的人,我也要出一個版本會出現在這個網站的某個地方,也就是某某人的版本,所以一張畫會有很多個版本?

  • 這個概念很簡單,但是要怎麼開,我不知道要如何在網站上做這一件事。

  • 這個功能在FB上開比較容易,或者是網站上比較容易?

  • 我是覺得人到這個網站是最好的。

  • 我覺得臉書比較直覺。

  • 這樣你要宣傳兩個東西。

  • 目前隨便亂想,我在臉書上出一頁叫做話畫特展的活動,也就是叫做「對話框」,我們是要針對《容膝齋》來寫下說明卡的創意發想,說明卡的內容不侷形式,可以貢獻你的專業,對於畫面或者是分析,你也可以是感想,或者可以用小說,或者是新式的方式,跟這一件畫作對話。

  • 你的對話框是一個新的粉絲專頁?

  • 開一個活動。

  • 你要怎麼宣傳那個活動?因為東西存在在那邊,跟大家知道是兩件事。

  • 我沒有想過這一件事。

  • 我們要幫大家宣傳這個網站,但是這個沒有人去,你又說要開FB,那個也沒有人去,你只有2、3萬。

  • 一個入口比較好。

  • 這個是我的想法,因為我不懂,你宣傳兩個東西不會比宣傳一個東西來得輕鬆,怎麼可能呢?所以我覺得你要想清楚要怎麼樣。

  • 有道理,我有被說服。

  • 大家都來這個網站,大家要如何共創,這個怎麼設計,我是不知道,這個概念我覺得很不錯,但是技術上這個是軟體的問題跟設計的問題。

  • 我們覺得這個是非常高門檻的東西,如果是《容膝齋》會滿難的,所以我很難想像一般人,整個大圖是長這樣子,所以先看了這個東西有所鑑賞,也看了別的版本,然後上傳自己的版本,這一件事的門檻滿高,所以我覺得比較難想像的是有一個另存新檔,也就是上傳他的版本,這個比較困難。

  • 但是如果像剛剛邱士華所講的,要求別的領域的,像寫詩或者是話畫的,不能說拋磚引玉,看到的人被啟發,也可以再創造別的東西,我覺得好像比較有可能,所以我覺得先突破藝術美術本位的,其他領域出來比較有可能。

  • 但是如果加進去,那個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接下來,其他人呢?

  • 這個是我還沒有想到,最簡單的是傳圖片的按鈕,然後上傳放上去。

  • 如果有100個人呢?

  • 可以用縮圖點開。

  • 我覺得審核還好,版面可以有100個。

  • 可以放最新的5個。

  • 就像這個一樣,他就會有最新的放在上面。這個東西也可以嫁接到臉書,既然可以放出網站,也可以放在臉書,如果有《容膝齋》的話畫展,其實版本就會放上來。

  • 但是實際上還沒有解決,也就是這個網站要怎麼辦,你還是希望大家可以回來網站看這一些東西,如果只是把臉書的留言放到網站上,實際上沒有解決。

  • 人還是要去網站,臉書再放回來。

  • 還是會有一點複雜。

  • 這個是認識《容膝齋》,然後可以協作說明卡的可能性,這樣是滿寬闊的,你可以感覺那一件作品的這一件事,這個是我們的核心,並不是宣傳網站,並不是把人抓到網站,而是對於故宮文物、與他互動,這一件事是核心的話,那就不是可以這樣做嗎?

  • 你們決定哪一個核心沒有問題,是以話畫展為核心,再來以《容膝齋》為核心,再來發展共創的形式,你們確定就好了。

  • 我一開始講說你努力講的重點是?

  • 所有的故宮展覽的最中心應該是觀眾跟文物的關係,這個才是其他東西出現的原因,所以不管是說明卡或者是FB,所以當我們把目標放在真正核心的時候,網站到底是不是成功沒有關係,展覽是不是成功,也沒有關係,而是大家跟文物有互動,而且相信自己跟文物有互動的這一件事,這一件事是重要的,這個才是真正的核心。

  • 所以不管像《容膝齋》沒有被特別推出,即便之後換了新的宣傳手法,這邊有國寶級的畫作,跟故宮互動,可以用情感力、文字及圖畫,這個是高門檻的一群人,一般人可能只聽過翠玉白菜跟肉形石,但是意見蒐集跟互動是可以運用在一般的大眾上,只是分群,但是共創是只有在這一層的人,他們有那樣的能力可以來做到這一件事。

  • 我是很相信一般人也可以,所以我才會覺得可以廣發英雄帖,只是做出來的東西是不是可以給其他人感動或刺激不一定。但是連一般人有這個能力都不相信,就不會有一般人進博物館,因為那個是屬於特別受上天眷顧的人,所以懂得看藝術品,如果不受一定的教育,就是絕對感受不到,但是如果對藝術品有興趣,或者是對一般人有興趣的話,就不會覺得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個是我個人的想法。

  • 我覺得不是不可能,而是他們對於這一件事到底有沒有興趣,因為因為實際上這個又回歸到上次的問題,假設你的問題是可以到可以鼓勵大家去多接觸文物,甚至跟說明卡都沒有太大關係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重新回顧我們的想法,然後去探討真正一般人來看博物館的展覽時,他們最在意的是什麼,是說明卡或者是其他的東西?

  • 「你最在意的是什麼?是什麼?」XD

  • 透過上次的展覽,是要透過說明在知道這樣子,我進到這個展場,就會非常倚靠你的說明跟脈絡,然後甚至是假設如果撇開你沒有跟我一起的話,那就變成是基本的說明跟動線對我來講就會非常重要,說明卡這一件事還是次要的,因為如果連那個都不懂的話,我看了說明卡的話,也不會follow這個脈絡。

  • 其實對我來說,脈絡並沒有很重要,但是當我導覽的時候,要負起的責任是要給脈絡,但是如果你沒有特別去要求跟人家導覽,或者是借導覽機,就是不太覺得脈絡對你特別重要吧。

  • 但是我知道,我會連展都看不懂,我甚至不知道都不會介紹。

  • 我如果是一般人的話,就會覺得這些是一些畫。

  • 你進故宮一次看到200件文物好了,但常常回來記得的是0件,所以對我來說,我希望你記1件就好了,只要多記住1件,對於比較沒有基礎的觀眾,說明卡可以對此有幫助。

  • 我其實看展的時候,是投入在說明卡。

  • 說明可以有非常多的形式,所以也許觀眾並不是真的在追求旁邊的卡片告訴我的故事,他們想要追求的是背後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要怎麼樣呈現是有非常多的方式。這個就要回歸到之前的討論,我們到底是已經限定在這個方式,或者實際上我們其實找尋大家心理想的那個方式。

  • 我幫士華說一句話,她一開始已經講了能力範圍跟影響力,或者是她的想像力是有限的,那個問題很好,但是如果對面坐的是吳密察,這個就是非常好的問題,但是因為坐的是邱士華,她對博物館的理解重點在專精,所以她的理解是一個範圍,而且就算她同意你的說法,也不見得有能力運作。

  • 所以大概就是在這個框架中,但是在討論共創的形式,不管是在哪一個平台上,我們想像的都是離一般的觀眾很遠,也就是要願意先看,也就是願意理解、願意鑑賞。

  • 觀眾有很多種,像有一些是想要靜靜看這一幅畫,但是確實有一些觀眾是所謂的知識型的觀眾,必須要有一個東西告訴他說這個東西是怎麼樣的,比如以我自己的參觀習慣,我就會很需要一個說明告訴我說從哪裡看,這個是我自己先看一次,再說明讓我知道,也就是告訴我說想要傳達的是什麼,然後再印證到底有沒有去瞭解,也就是要catch傳達的東西。

  • 所以我不覺得說明卡並不是沒有人看,這個是做問卷的主要原因,我們當然知道有些人真的不需要那一張卡片,比如真的是比較高端的,像藝術史的專業,只要聽到這三個字,什麼東西都不要,一張畫在那裡就可以,這並不是我們的TA,當你的一般觀眾,或者是只是很喜歡逛博物館,但是這個說明卡對你來說有多大的幫助,或者是怎麼樣可以讓說明卡有更多的幫助,這個是這一次想要做的事。

  • 只看畫的也是在我們這裡,如果有一天找到人說都不用說明卡了,只要靜靜的,給我一個空間跟椅子就這樣來看,我們就做這樣的展覽方式來展覽,這就是我們找到的一個特別的……我們只是要看畫,那沒有關係,我們就是告訴人家說從此以後告訴大家這樣的展示方式,因為有人告訴我們說就是要這樣。

  • 我們同意,是用普羅大眾的觀點問這個問題。

  • 我們可以再確認一下你的意思嗎?因為我覺得表面上的意思懂,但是我覺得沒有catch接下來要講的,所以我們要找什麼?

  • 我剛剛的問題只是重新確認,剛剛是講回去到你覺得我們做了這麼多的事情、有這麼多的討論,實際上你的內心最想要達到的目標是鼓勵大家用各種形式來參與,或者是更瞭解故宮的文物,就是不管是線上或者是是不是說明卡,但是最終的目標,不是一定要找出說明卡怎麼樣,而是你剛剛講到的你希望大家可以更瞭解故宮文物的這一件事。

  • 邱士華的文字是「故宮文物與一般人的關係」,這個是你剛剛的文字。

  • 這個是我剛剛所說的,這個東西討論的內容看起來跟一般人遙遠,我就是一般人,並不是當作別的族群,我覺得是滿遙遠的。

  • 我們知道這個東西是故宮的大核心,但是現在有一個東西很確定是不動的東西,也就是這個展覽的內容,也就是已經在的,而且也不可能生出新的展品要符合要合作的形式,所以我在想的是,共創的形式、方法跟宣傳其實沒有辦法分開來看,因為這個會影響到我們第一步要如何觸及到什麼人,才可以想到要怎麼樣宣傳、如何跟這一些人共創,而且這個東西的基礎、媒介、素材就是這個展覽的東西,不會再有別的了。就算這個作品很困難,現在只有這一些作品了,不會拿新的作品達到你剛剛講的目的?

  • 對,這三個月就會集中在這一些裡面。

  • 我們要如何進行下一步?

  • 宣傳的語彙要如何寫,但是跟一般人有一些距離,這個是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重點,現在肉不變的話,外皮可以怎麼樣。

  • 我覺得這個東西還不太足以讓我們瞭解東西,首先我們要夠瞭解這一些東西,才可以跟你想說要如何打到一般的民眾。

  • 需要再去一次。

  • 你剛剛想的共創,因為你說是情感的引發,所以你的想像是一般人肯定這幅畫把情感表達出來,或者是要瞭解這個畫的脈絡、形式,然後跟別人說明?

  • 我覺得對我來講,像《容膝齋圖》有一般或者是有相當的部分是要理解這個是誰畫,為何會畫這樣子,這個背景是比較客觀的,也就是你願意唸,你就會懂,這個是說明卡要表現的內容,也就是感受的部分,也就是你看到這一幅畫,而且被認為是中國山水畫當中,可能抒情的代表作,畫山水畫到像黃山,這個是寫實上的厲害,但是如果畫的一幅山水畫讓你覺得孤單或者是簫瑟,這個是更厲害的,這個已經超越了形象之外,又可以來打你的腦跟心。《容膝齋圖》是藝術史界裡面覺得非常抒情的經典作品,所以選它也不是沒有來由的。

  • 你會希望共創的民眾有這兩層的理解?

  • 會去留言的人可能是學藝術史的人,然後覺得他可以寫得更棒,實際內容差不多,可能以更優美的方式來傳達,然後傳達比我還要好,就可以很爽地丟上來。

  • 另外一個是我的說明卡並沒有這麼多的感性部分,因為感性的東西丟進去,有可能被質疑根據在哪裡。

  • 所以反而是共創的人把自己覺得這一幅畫怎麼樣丟上去,我覺得可以幫助其他人感受那一幅畫。好比喝酒跟咖啡的時候,MENU上面寫著有藍莓、巧克力的味道,喝的時候如果沒唸過,也許品不出來,但是看了這樣的說明後,再嚐一嚐,有時候就容易品出那些味道。

  • 你們共創的對象並不是應用的對象,品嚐咖啡的人是一般人,這樣是不一樣的啊!

  • 也許我們找了一些各種不同領域的人來想像,但是我們也開放給大家,認真的觀眾覺得不懂就來查資料,這個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當他看了以後,寫500字有什麼難的,結果他發現500字真的很難,這個也是我們想要傳達的,這個就是博物館的專業,並不是你們覺得一個說明卡200字這麼容易的事,這個也是我們想要做的。

  • 我們也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看得不夠清楚,所以還要進到博物館來,所有的東西都是引發他們進來看實品的動機,現在到底要怎麼寫、誰要寫,甚至我們找小學老師來寫也可以,他們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像要先描述它,第二個是要寫感想,也就是描述多少字,就好比老師給小朋友寫作文一樣,把框架框住以後,才會知道寫說明卡的困難點在哪裡。

  • 我可以想像以士華的框架,一部分是客觀、一部分是主觀,從網站共創的資訊上,要讓人家生出來是困難的,但是主觀是可以的,也就是不懂,但是有一些主觀的表達,透過一些形式可以上來,是不是可以分享各自的詮釋跟感受的定位?

  • 至於客觀性的資訊,像說明卡最大的目的,也不是網站上共創功能達到的,而是之後深度訪談做完之後的量化問卷再來處理客觀資訊成分的部分,所以做研究來講有三個素材,一個是深度訪談、一個是線上問卷,另外一個是主觀感受性的詮釋。

  • 對,從自己的詮釋也可以回來。

  • 這樣ok嗎?其實真的有一點跳脫說明卡,當然也會看到這一些說明卡,但是共創的東西、分享的東西是對這個畫的感受與詮釋,可以分享出來,大家可以上這個網站,讓不同的人來思考這個作品。

  • 也從中體會到寫這一張說明卡的不容易,這也許也是跟文物產生關係的一種方式。

  • 之後會多一個功能,看完《容膝齋》之後會有一個選項,好比像我自己版本的《容膝齋》說明卡,然後每個人有一個字數的限制,像有200個,寫完之後可以上傳,然後在網站上有一個地方可以呈現所有的人對於這一幅畫所上傳的任何評論,也可以回應「夭壽讚」,我只是舉例,我們就看看每一個不同的人對於這一件事的想法,也可以看其他版本的說明卡,如果要吸引人家來,我講媚俗的做法,好比辦人氣票選,最多人說他的說明卡,也就是最棒,就送他《容膝齋》的模仿畫之類的。

  • 也可以把點讚最多的說明卡輸出,放進展櫃裡,這樣也許也會蠻令參與者開心的。

  • 馬上就會有人幫我按讚,這個是我想出來比較簡單的方式。

  • 我的意思差不多是這樣子。因為我想像這個是我自己一般人比較有可能上去分享的動力,要寫客觀資訊,可能要先看三篇論文,如果要寫主觀感覺,可能一個感覺來就可以分享,是透過這個來思考說明卡的意義,但是說明卡就不是大家共創的東西。

  • 每個人寫自己的版本,可以互相看,也就是可以促進一般人跟文物的關係。

  • 線上的共創跟問卷是脫鉤,也就是問現場的人覺得這一些說明卡比較好,那個是感受性的創造,所以這樣對說明卡的幫助是什麼?對於你們以後寫更淺白幫助是什麼?確實願意讓文物接近跟體驗,但是如果不會從客觀資訊來重編排文字、大小,只是一個書發。

  • 也許會影響到內容的寫作方式。如果大家覺得「夭壽讚」都是感性的抒發,或許有一些展覽不需要走客觀知識來當作脈絡。或許辦一個撫平創傷為題的展覽,讓書畫作品療癒觀眾,這樣也蠻有另類的功能,搭配的脈絡或說明卡的內容就不會是元代的畫家誰畫得最好之類的。

  • 調性是這樣,形式我覺得有一點難產出共創的形式,可以確定調性是這樣子的。

  • 所以目標的族群是一般人,並不是藝術系的學生,可能是一般人。

  • 藝術史與博物館專業的人或許不是我們最期待的參與者,因為他們應該一直都會在我們身邊。我們想要觸及的是參與度比較低的一般大眾,要宣傳給這一些人看到。

  • 比如被水泥工耽誤的策展人之類的,也有可能。

  • 所以我們現在講了兩個功能,一個是線上問卷,線上問卷要等這邊,另外一個是大家留言,回去想想看,是不是要讓大家相互投票、衝人氣,這個是另外一個,也就是所謂的共創,也就是分享自己的心得,簡單來講是這樣子,因為這邊很多畫,不同畫的留言版。

  • 還有第三個嗎?因為這個是兩個功能了。

  • 其實有一點喘了。

  • 線上問卷要等你,是大概到5月中,接著是共創功能、留言功能,這個越快越好,這個要找你們的技術人員。

  • 我會去詢問留言功能跟投票功能是否可以出現在目前頁面上,然後回報。

  • 至於怎麼設計到讓大家覺得最直覺,這個是要按哪一個進入,然後送出,還要看其他人的留言,這個是可以的。

  • 可能要另外針對這個東西再討論,這個網站如何設計,這個共創的功能如何設計,這個還要再更細討論。

  • 這個只是剛剛講的。

  • 我們之前有想到這個東西門檻很高,不管是說明卡或者是這個圖的展,比照協作會議有一個訪談的過程,希望更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這一件事,像要做這個共創功能的話,會覺得在這個網站設計出來之前,可以先詢問哪一些人的意見很重要,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設計這個共創功能的呈現,也就是這個詮釋的分享。

  • 我覺得很好玩。

  • 像有精神展,業務不同、對想不同的人,他們的意見也很重要,是不是可以邀請他們?

  • 可以先盤點跟這個的關係人,先有一個訪談的名單,我們再來看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協助,比如我們可以第一次仿單的時候跟你一起去,甚至是訪綱。

  • 我想知道你們覺得利害關係人是誰?因為對我來說,歷史藝術史的老師我會去找一個,像藝術史的學生或者是大學生,我也會找一個,接著是中小學的老師。

  • 因為我覺得中小學老師跟大學的老師是屬性不太一樣。

  • 我覺得反而是一般人。如果我們的最後目的一般人,你要吸引他們來,可以先問他們怎麼樣,然後有可能會做一個線上工具,怎麼樣的形式會需要參加。

  • 但是一般人很多。

  • 可以從身邊的一般人,就打電話給一般的人。

  • 像故宮之友,這個算嗎?因為我想得到的一般人是更一般,像公車司機之類的。

  • 這個是院內的或者是院外?

  • 院內是你們在做策展或者是工作需求上或許會有一些交錯,或者是業務上有什麼不同,這個是你們值得訪談的一個點,像Mini是有精神展,是用故宮的文物帶出去,讓不同的族群去欣賞,這一件事對於你們來講就是很不同的形式,你們就可以去瞭解,他們為何要做不同的形式,然後他們做不同的形式跟你們的關係是什麼,這個是從訪談當中得到的,所以你的每一個訪談focus都會不太一樣,所以我們會希望可以越多元越好,所以你剛剛講藝術史,當然老學生的程度有一點不太一樣,所以我們覺得人力的部分,我們覺得那個部分不用,所以要想像越多元越好。

  • 如果是我,我就會找清潔工,因為他每一天都在看。

  • 我會想要找蘇巧惠委員之類的,他們對故宮很關注,很常提意見。

  • 如果你覺得有一些人,他可能未來可能可以幫我們宣傳,他也是一般人,我們也是去問他,如果找得到的話,也可以訪談這樣的人。

  • 他們對我們的卡片也很有意見。

  • 我們都是找罵得最大聲的人來共創,這個是立刻會想到的一個人。

  • 不過這一次做的訪談跟之前不太一樣,因為你問的內容,看起來範圍很限縮,是不是?針對那兩個功能。

  • 我們講的訪談是怎麼樣會一起來共創,如果是這樣呢?

  • 但是共創的空間已經很固定了。

  • 共創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首先怎麼樣進場,也就是如何找一般人進場,滑到臉書的時候覺得很棒,然後共創的形式也不難,這個也可以問。

  • 蘇巧惠說她帶小孩之後,她沒有辦法介紹。

  • 我覺得要更打開一點問題,不能說如何共創,我們在辦理的過程是在訪談的過程中,慢慢去定義我們想要的核心問題,今天比較超前,我們有一個坐在這邊心中的核心,但是實際上這個過程也有可能影響未來要定義的核心問題,所以要再打開一點,才有辦法有收到這樣的效果。

  • 因為士華能夠處理的範圍是有限的。

  • 我不覺得,可以在能力範圍之內找到的?

  • 這個是我一開始整場會議問她的問題。

  • 你是覺得找蘇委員會有危險嗎?

  • 在我看來,能夠訪談的內容是很少的,因為不可能問她說要如何設計的動線,這個就是我這一場會議一開始想要知道,能夠處理到什麼程度,不是嗎?並不是那個展覽,或者是其他的展覽可以怎麼樣來表現,或者說明,並不是,現在有一個很明確的標的。

  • 還是問出這個東西沒有辦法回饋到這一些事情,但是問這個本身是有意義的。

  • 訪綱可以是漏斗型的問題。

  • 有一些是可以直接回饋到我們現在確定要合作要做的事,例如網站共創功能怎麼樣你會比較願意進入。那比如怎麼樣可以讓你跟小孩可以介紹這個展覽,這個不是,但這個東西都可以放在訪談當中。

  • 完全看你。因為我一開始就在問我們這一場會議,你到底想要處理的範圍是什麼,我們可以回去看逐字稿,我問得非常清楚,士華的答案也非常清楚,我已經接受了士華的答案,因為甚至對於教展處的其他展都沒有影響力,因為這個必須要問處長。

  • 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我們去了故宮,參觀展覽,我們提了一些需求,他跟處長說,然後撥錢出來給你。

  • 這個是宣傳的部分。

  • 這個是個案,也許不用動用到這麼多人的做法,是我們還沒有討論到,在訪談當中也許會找得出來,因為這個是我們在辦理很多協作會議時,部會通常都會一開始很限縮,也會覺得這個是做不到的事情,但是實際上藉由協作會議跟準備的過程中,也瞭解到實際到有很多東西其實是在有限的能力範圍之內還是可以做到的。

  • 你們兩邊都非常好意。我還是很感謝兩邊的好意,我回去想一下,是不是我的訪談對象可以是我的工作能力許可又有意義的對象。

  • 因為不想讓你覺得有壓力,但是這個網站要怎麼宣傳也還不知道,你的技術人員到底可以幫這個網站花3個小時或者是花3天來改,大家都是以資源拮據的方向來設想,因為這個是我看到的情況。

  • 這樣子訪綱到什麼範圍就由你們覺得,看要問到很大或者是在功能性的網站回饋,你們都可以去衡量你們的能量可以問幾個人、問到哪一些問題,這個你們再告訴我們。

  • 我想要問一下這一些事的時程是什麼時候,包括先有一個訪談,這可能先花一、兩週,還要約人,所以還要想要如何設計共創的功能及宣傳的時程。

  • (行政流程事項確認後即結束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