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先自我介紹,我是輔大織品的講師,我們一直在做時尚產業,我有聽過你談數位和循環經濟。
-
請等一下,先換個名片。
-
因為就是沒有循環經濟的認證,現在有非常多的設計師在做循環經濟的這一件事,但是卻常常會面臨到有可能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因為消費者也不知道什麼是真正循環經濟的認證,所以我覺得這個對他們要驅動設計師做這一件事,我覺得他們的難度很高。
-
我們在學校裡面,自己學生也有腦力激蕩,像現在抽菸的人會有健康捐,是不是未來丟衣服也會有稅收,比如「健康丟棄」,因為這樣才可以相輔相成,讓更多的人重視整個循環經濟到底是什麼。
-
你的意思是買衣服的時候就已經收一筆健康捐,如果有回收的話,就可以拿一些回來,有一點像廢瓶子的概念?
-
對,沒有錯。這個是我們現在正在思考的,像在28日的時候,fashion revolution 有做這樣的活動,Who made your clothes 看是誰做我們的衣服,但是看完之後,消費者也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所以是不是在我們的標籤上有一個認證,例如未來可以設計一個機制,也就是這樣的一個認證,也就是設計師是誰、其產地、process,我希望未來新秀的設計師,因為過往做這樣事情的人比較難改變,但是新的設計師他們現在還有這樣的概念但是他們不知道該怎麼做,因此我在想說是不是可以一起做這樣的事情。
-
因為我們現在有一群設計師,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用群眾募資的方式,群眾募資的方式,像「Kickstarter」(https://www.kickstarter.com/ )就是用有機的布料來作西裝,我們也建議學生可以用循環經濟的方式,我覺得這個也可以打開臺灣的能見度,因為我們做不一樣的事。
-
因為現在設計師碰到非常多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是可以解決的方式。
-
還有另外一個方式是,因為您的專業是在科技上,像現在物聯網也發展非常好,我想是不是有這樣的機會,可以共同討論出一個方式,比如像學校端有人才,但是在科技端的時候,比如我們是不是可以統整,像資策會,因為他們有很多IoT的資源。
-
也就是做個人化穿著的一些科技?
-
對,因為我覺得這個是讓國際更看到臺灣,並不只是設計的東西,然後一季完就丟掉,對人沒有太多的幫助,這個是我今天最主要想要來探討的,是不是科技可以變的更美,而不是一個功能性。
-
你有看過什麼好的例子或者是國外的群募,你覺得不錯,這個臺灣能做也會很好?
-
像臺灣有一個MIT的學生,他做的是觸控式,也就是用那種金箔,他可以去控制感測我們的螢幕,可能可以去做監控,其實去做這樣的監控,也許可能未來是在未來長照的衣服上,可以感測他的心跳,或者是在寶寶上可以感測動能,未來的衣服都可以做的。
-
我覺得可以做兩個不同腦袋,一個是右腦(工作)的人,一個是左腦(工作)的人,因為很多新科技不知道該怎麼樣落地、與市場接地我覺得時尚一直在接近市場,但是過剩,我覺得如何讓這兩個東西結合,讓不同腦袋的人一起關在一個地方發想這一件事。
-
我想MIT,尤其所謂的MediaLab做的就是你在做的這一件事,其實各地都有MediaLab,很多是為了MediaLab這一套思路,也就是你剛剛講的那一個思路在做。
-
我們這邊其實空總跟MIT與MediaLab有一些合作,像他們自駕的三輪車就跟北科大一直合作,一直在這邊開來開去,我想學校對學校是比較容易的,也就是你的系所,你看到的MIT的MediaLab,像您剛剛所說的這一個技術,那其實是學校對學校直接談合作,因為你透過資策會,從MIT的角度來看,這個東西還沒有商轉,他在做的是探索這一個技術的可能性,所以要的是研究的夥伴,最好是可以補上缺的人力的地方。
-
所以像MediaLab,當然我們有一些接觸,如果你希望有很具體的proposal,我可以幫你介紹,但是我自己的經驗是我們要找資策會或者是工研院的時候,已經做完了,你要量產,你希望他能夠幫你找到很好真正硬體的供應鏈或者是行銷的管道,又或者是融入我們的政策時,你找這一些法人是很有用的。
-
但是像你剛剛提到世界上還在探索要如何運用它的時候,這個時候學校對學校,我覺得是比較容易的,而且很多這一些開發者,自己有自己開放源碼的社群,所以在他的社群的聊天室或者是這一種線上的社群媒體,直接跟他聯絡,又或者是送一個Twitter過去,這樣是比較快的。
-
理解,我來研究一下,看這樣的方式如何來做。
-
我覺得這個想法就已經很不錯。
-
我最近也有找專門做物聯網的,因為說真的,對設計師來說,他們對於現在有什麼樣的感測器是完全不知道的,他們只能用舊有的方式,一直不斷重複做這樣的事,因此我才會提出這樣的方案。
-
他也有跟MSR(微軟研究院)合作,因為我才剛從MSR回來,他們現在把這一些各種不同的眼、耳、鼻、舌、身、意的這一些感知,把AI、感知及混合實境這三個東西包在一起,變成一個新的事業部門,可能「AIPMR」之類的。
-
這個新的事業部門我覺得對臺灣是很好的機會,因為本來微軟接下來會在臺灣聘大概一百個做AI的研究員,他們想的題目,很可能是比較純粹AI,像預測式的鍵盤輸入或者是語音或者是這一種比較泛用性的,像您剛剛提到異業結合,因為在臺灣是大家很願意試新的主意,所以這個實驗場域對他們來講是更有價值,比起我們這邊的研究能量、應用能量是更強的,這個是臺灣微軟的機會。
-
接下來如果你想要討論或者是實際想要做的方案,另外一個可能是微軟在臺灣的研究院多一些,或者甚至是轉移這一個技術,繼續在臺灣的研發,不只是臺灣人去MIT研發,而是臺灣人在當地,也可以有自己的研發能量,這個是我很願意幫忙談的。
-
我先寫計畫案,然後再email給你。
-
對,再email給我,我看MSR的朋友或者是MediaLab的朋友,我就介紹,如果你們一拍即合,那就不用我了,如果不行的話,我再幫忙想一下。
-
剛才提到有關於循環經濟認證,不知道政委有沒有什麼想法?
-
那個是QR code。
-
這個是我們自己做的,沒有公信力,不知道未來在政策上,有沒有可以推動的?
-
我們會鼓勵像這樣子有社會影響力的東西,是去做一個我們叫做「公益報告書」,而「公益報告書」是泛用性的認證,怎麼樣對社會有幫助,有公共利益是你說了算,所以這裡面可能不只是你用的是循環材料,可能也是過程當中儘量減少排碳,或者是在過程中聘用的朋友們,是之前在就業上比較困難的朋友,中間這一些都不互斥,也就是那個過程中你可以利益到多少的眾生……(笑)可以自己去決定的,所以我們通常都是這一種自行揭露的方法,因為我們以前官方所做的認證,往往會變成好像使用者或消費者參與的程度很低,也就是一個工業認證或者是安全認證一樣,好像是一些專業的朋友們在決定的,可是社會影響力的認證,像剛才你所說的,他創造了這麼多的人願意拿舊衣來回收材料,我覺得這一些把衣服捐出來的人,在這一些過程中,也應該要有一個講話的空間、社群,所以這個公益報告書裡面去肯認各方大德都能夠在這裡面找到自己在的位置,而不是政府制定給大家,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
-
我們政府能做的是什麼?我們往後一層,像有一些公司的章程裡面就說會公開報告書到某一個網址或者是每一年會做一至兩次的社會影響力等等,這樣的公司在章程當中明訂這個,我們在經濟部的平台上,可能是下半年,我們就會主動公開所有這種願意願意公開自己章程,裡面有對社會的承諾,說他們會做公益報告書這一些事的公司。
-
但是,我們不會說做這種一定比較好,那種一定比較差,因為我真的不懂大家的社會使命,這個是沒有辦法比較的,但是如果大家做的公益使命是相符合的,越多人做的是越好,即使在市場上看起來是競爭者及但是加在一起會創造更多的,社會影響力的餅就做大了,政府目前以我理解,並不會進去干預某一個特定的社會影響力,我們要為它打造一個認證。
-
但是在國際上本來就已經有聯合國的認證,你可以在公益報告書或者是社會影響力評估裡面,你就說我們在幫助全人類達成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像您剛剛提到的這一個,當然很大的一部分是SDG 12,也就是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但是也跟SDG各個不同的,好比像陸域生態、海洋生態不要破壞它,減少廢棄物等等,或許有一些關係,或者這中間您也有教育的作用或者是其他健全生活品質的作用,這一些都有可能。
-
如果你花一些時間,像媒體是NPOst,他們其實花了很多時間去介紹這一些永續發展的目標,你就可以找到聯合國說大家都要發展的某一些SDG是一個阿拉伯數字,兩個或者是三個阿拉伯數字,這個是公益報告書所提到的,我們這裡有一些社會企業的朋友做得很好,他們會說又讓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多邁進了多少,這個好處是這個認證是國際性的,你只要翻成當地性的語言,任何人看了,他的公益使命要如何對齊,等於是我們開了十七個聊天頻道,這個開了比在臺灣自己開更有用。
-
瞭解。我自己是有跟設計師溝通的平台「心時尚新觀點」,希望在這三、四個月匯集一百位跟循環經濟相關的的設計師專門做這一件事,如果後續有什麼樣的發展再跟你溝通、討論。
-
你也可以考慮變成這邊的進駐團隊。
-
可以嗎?
-
是可以申請。
-
謝謝。
-
當然,隨時email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