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跟李敏碩博士,當初認識的時候是因為精準醫療,因為我本身是1990年就去Walmart的採購系統,我就到了美國,幫他們制定規則。

  • 這一次回來臺灣認識了Matt,瞭解精準醫療,我講快一點,我又認識澳門專門負責賭場的整合行銷,anyway,就瞭解到那邊的項目,當初他們歡迎我們Walmart,請廠商搬過去,但是他們希望有生技的題材。

  • 我就想到Matt告訴精準醫療的事情,我今年又說服他說我們想要做一個新創公司,然後去面對Google的投資長,他也告訴我們說曾經在Walmart,問我有沒有什麼新看法,就是希望我用Walmart可以本來更省錢的精準醫療可以做的IoT是什麼,我就跟他聊了一下。

  • 但是我想糟糕了,我一回來沒有打手,我就想到剛好來找您,就是說媒合是媒合,因為David也投資了三個精準醫療,但是他看到裡面的一些契機,因此想要跟你分享一下。

  • IoT的部分,我們兩個是完全不瞭解。

  • 請說,就直接說吧!

  • 我這樣講好了,精準醫療現在是說會得到更好的治療,像今年生病,跟去年、十年前生病是不一樣的,所以每一次生病是精準醫療是for cancer,但是每個人左肺生病跟右肺的病不見得一樣,所以需要很多的序列,他們那一些投資的都是做基礎醫學,看了我全身的DNA,但沒有辦法,因為這一些DNA跟現在的病不見有直接關係,在這麼大的2、3兆去找出……但不見得知道這麼找。

  • 這個是存在有電腦,像臺灣十年前說電腦可以選花生湯,我們現在選出這個問題了,不知道我們身體生病的那群細胞基因發生什麼問題,因此還要做verification。

  • 之前醫生說有20個藥可以用,但是肺癌有五個approve,不知道哪一個有用,現在基因找出來,然後又篩選出三個,但是這個passion是剩下三個月、五個月或是八個月,三個月就一個個試嗎?

  • 第二,你試了之後,這個患者可能就更不好,no response或者是不強,所以變成我這邊看到一個不錯的技術,跟日本這邊談了一陣子,就是把癌症細胞從人體拿出來,然後馬上用NGS找出數據去測試這些藥能不能用,日本人滿積極的,他們也跟Yamaha也去做一系列自動的機器來培養這一些細胞,而不是說我試在他的身上兩個月,剩不到四個月,卻有三個月要試,怎麼試?所以我變成用細胞培養機器,一下子就看得出來。

  • 三個都丟下去。

  • 一加三或二加四,或者是這個劑量不同。

  • 也就是雞尾酒。

  • 你說日本人的機車或者是music都做得很好,但問題是沒有跨入醫療,卻很想跨入,所以他們也做了prototype,他們有朋友找我,並問我說有沒有興趣跟配合。

  • 日本人知道要進入中國的醫療,他們自己進去有困難,經過臺灣是有可能的,他們直接面對歐美,其實也有困難,因為畢竟其他的基因,像Toshiba在世界上都很有經驗,但在Yamaha一家是有困難的,所以與其要跟大廠合作,Yamaha很有錢,但是問題是有錢也不知道要怎麼做,因此這個細胞技術本身來自於Osaka醫學中心,是日本第一家的癌症中心,有點像台大這裡。

  • 皇家都是在那邊看的,他們那邊的技術,我也接見了他們的院長、科技長,所以就變成我跟他們談,他們說:「我們不是要談生意,而是談一個平台,可以幫助這一些患者,能不能從現在的醫療體制跳到更精準的。」但是他說臺灣找一個1、2億還好,他希望是國家型的,一個是中研院、國衛院或是生技中心,又或者是衛福部等等的大專案,就是希望國跟國,因為日本做事,很強調背景同等,他們是Osaka醫學中心,臺灣就是NTU或者國衛院這一種……不,台大很麻煩(笑)。

  • 所以我想說這是整合型上(問題),要如何拉一個國家級的來配合?把技術引進,然後那邊有科技、知識,我們就應用在人體上。

  • 國家也做了國家精準醫療的旗艦方案,陽明的Peter Tsai也在國衛院,所以覺得如果能夠做整合,是有機會的。

  • 你們有跟「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執行中心(BIIP)」有談過嗎?因為這個他們是總窗口。

  • 就是俗稱的「生技中心」。

  • 對,就是新竹。

  • 我聽過,但沒有跟他接觸過。

  • 你分別找這五個的任何一個,他們還是會回來這邊評估;反過來講,這邊如果評估過了,會幫你找這五個。

  • 因為目前實際在臺灣,我聽過類似的這一些合作案其實相當多,但你一開始就跟你剛剛提到的衛福部及其下屬的一些醫院,對於這一些評估其實是在一個……

  • 也不要說保守,是照顧比較照顧國人身體風險的管理下。

  • 像跟我們現在在做無人載具的《創新實驗條例》是類似的,如果你請交通部去評估,最在意的其實還是道路安全,因為這個是它的重點,所以它的要求會比較高。

  • 就像《創新實驗條例》一樣,如果是由科技部在做,從科技部的角度來看,無人車其實就是會移動的AI,這時想法就比較廣了,所以這時當然我們最後要調法規,還是要回交通部,我們要找實測的場域還是要回交通部,但至少科技部一開始收單的時候,可以給你一個比較技術上或科學研究上的一個評量,所以我們目前是前店後場的方式在處理,至少自駕車的部分。

  • 這邊是執行長是?

  • 理論上一站式會服務到好。

  • 所以如果有任何你覺得聯絡上有困難,或者是聽不懂你說什麼的,理論上這都不應該發生,因為這邊Narlabs這一些人應該都是專家;Narlabs的特性,就是你不管是哪一個方向的創新,大概都會碰到該碰的人。

  • 國研院這個是新的吧?

  • 從福衛七號到AI的東西,基本上沒有什麼不進來;所以主軸就是BIIP,在Narlabs。

  • 如果你有paper或者是相關的東西,這個是國家級總收單的單位,至少一開始的地位是一樣的;至於要分到哪裡也不是我可以控制的,所以我想還是要跟BIIP取得聯絡。

  • 我們面對David,又是另外一個計畫要說服他,他現在已經同意讓我來做bio tech procurement。

  • 我們在Walmart就是procurement,我procurement一個bio tech的策略,不只是技術,如何講到壟斷、供應鏈,他相信我們做這一件事,我必須要交一個report,而且是在2月就要交,我想說慘了,他講2月要交,其實是聖誕節就要有一個雛形,你也知道Google的人……他最近升了投資長。

  • 新官上任的意思(笑)。

  • 他說:「你從前Walmart送案子來,快得一塌糊塗。」其實精準醫療我從李博士這邊知道,已經架構很久、很多,都有很多很好的東西,我說可以準備好;但單單IoT這邊糟了,我們沒有這個想像的空間。

  • 不過,你剛剛講的這個模式,到底跟IoT有什麼關係?

  • 像這個設備,我們跟Yamaha也好,這個是business,未來會拿這樣的設備開始製造data出來。

  • 這個data留在雲端,像Lab的人就可以做了,並不是醫師在做的,而且合法做精準醫療的,現在大家都是空窗期,只有瑞士;所以IoT的可行性會比較高,我不認為以後國家會去批准。

  • 而IoT所謂的認證跟應用、生意一定是用IoT來控制的,否則一下子就被copy,不然就是有錯了。

  • 我們打比方,從瑞士合法的IoT體系,我們跟他講我們要來架IoT,但在澳門要會面,總是要做,你也知道這種精準醫療的有50萬到1,000萬不等,從報價、估價跟評算,這個生意是很豐富的,希望是用IoT,這個模式是很好的。

  • 我如何說服David模式是對的?

  • 因為我們一般對IoT的意思是,它有很多感知器,可以自動累積大量的資料,可以進行一些機器學習跟模式分析,模式分析學習過之後可以回饋到這一些感知器並調整他們的功能,這是一般對IoT的想法。

  • 但你這邊的感知器,不就是病患這邊單獨的幾個細胞嗎?

  • 我講IoT監控好了,Lab的人在做這一些事,人本身在操作。接觸客人跟客人坐在一個不錯的房間裡面討論一件事,就是讓他能夠進入這個療程,這也是需要被monitor,因為這畢竟不是簡單的事。

  • 我曾經作過TOYOTA的顧問,他們在銷售上就是用超級IoT的方式放進來,您在美國待過,TOYOTA是非常會賣車的,並不是因為車子好,而是跟客人的談判,到最後走向,試車完為何可以把車子賣出去……

  • ……他的這個做得非常好。

  • 這個要非常被IoT的。

  • 當初我訓練的體系都是被監控的,只是來得及錄、來不及判斷。

  • 這樣嚴格來講,不太算IoT。有T,沒有Io(笑)。

  • 沒錯,沒錯(笑)。

  • 他說每天拍了幾百場,結果來不及去看它的品質,說不定會有漏網之魚。我認為以後會越來越多,因為李博士說以後的項目做到一件3,000元至5,000元。

  • 這個時候講監控平台也不好,講應用升級平台,讓整個服務到未來,因為人也要回去,總是被治療了,像剛剛李博士說是在外面的機器治療,所以我覺得大醫療……

  • 一個是遠距醫療,另外一個比較像是客戶關係的追蹤管理,所以把這兩個結合起來,不管是否叫IoT,你希望能夠對你的客戶有一個更精準的profile。

  • 像長期照護在臺灣有非常多的發展,但是跟癌症不一定有那麼多,需要長期照顧不一定是癌症,都會需要長期照顧。

  • 我講的這個是精準裡面最先的,因為花的成效最慢,像最後一條路是花300萬、2,000萬,但是從這一個角度來回推來看訊息及治療。

  • 因為國際特別是歐美的平台很open,有能力search、判斷出來就是你的,但是以這一個角度,我們華人從臺灣,甚至是日本沒有辦法去分析、蒐集跟apply治療,所以沒有辦法整合進來。

  • AI看起來還是在歐美,像中國人有上億的數據,但是數據的精準度、時間、地點,這整套的數據好不好,將來能不能應用,也是跟我們有關係。

  • 因此從醫療本身是,也就是從最花錢或者是最有可能去賺錢的角度,而且幫到患者的角度來看,其實是可以發展的。

  • 只是IoT這一塊我不是很熟。

  • 上個週末是臺灣人工智慧加資料科學年會,在中研院,你剛剛講的那一些題目,像下圍棋的那一位或者是之前在微軟與現在回臺灣創業的杜老師,這個是資料科學跟人工智慧第一次合辦,發現誰也離不開誰。

  • 以前有一點各自做各自的感覺,現在就像您剛剛所說的,人工智慧會來要求資料這邊的量、精準性、結構化的東西,資料科學會要求人工智慧的有效性,新一代的model不用有那麼好的算力,而且可以有很好的學習,這個是資料科學的要求,這個是兩邊都有所要求,這邊結合成一個生態圈的機會,也就是比較大。

  • 如果要聯繫人名就看一下講者。

  • 我們都沒有注意到這一個。

  • 對我來講,做醫療、新藥,不好意思,有一點害怕跟距離。

  • 大通路,他們一直希望能夠進來這一塊,因為我們的客人是每天的,如何讓客人留下來,並不是在網路購物,他們認為可以做,但現在要合起來,這個還是需要時間。

  • 像去做現地分析,但是跟個人偏好跟消費行為,走路的方式、表情及看到這個東西之類,像Amazon做無人超市,也建立在您剛剛所講的這一套技術上,這個跟長期照護跟癌症醫療有一點關係,但是其實是更廣的,所以這一個部分也是這一些朋友關注的。

  • 因為我們現在假日進來,也開始要掃,不敢去碰,沃馬是誰碰誰倒楣,也就是透過您這裡找一個團隊再去。

  • Google有接受一半而已,我們跟Google關係還不錯,像無人店就完全沒有團隊,我們坦白說,這個是一個機會,看看你們這邊,我們到時候來建立一個團隊,因為我既然是採購的團隊,雖然這個是不一樣的,而這一個團隊是新的,也就是沃馬的科技部,沒有人敢碰,但有人要,我當然可以,但我沒有這個……

  • ……如果有人已經做出無人商店的原型,就可以試試看,可以work就可以聯絡你。

  • 最後是中華民國的公民。

  • 好啊!其實有做類似的題目,有逐字稿,你可以拿掉,其他的部分可以公開在網路上,有興趣的話就可以聯絡你,像你剛剛跟我講,我就show給你看,反過來有人問說有一個實證場域的需求,我就會說有人來跟我講過,我想就是一個非同步媒合的情況。

  • 你剛剛講國研院,好像在12月初也有相關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