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個計畫確切的流程是從5月份開始,我們5月15日就要到政大開始做說明會,像文化、逢甲、台大、輔仁都在敲時間當中,5月7日會開始第一場的說明會、體驗工作坊。在這個工作坊當中是讓企業看有什麼機會來達成永續目標,我們會分享臺灣跟全球的案例,也會有個案的情境來討論,然後再看他的公司的情況如何。
我們希望三年後不僅是這一些銀行的主管,一般的業界人士,知道什麼是SDGs,一般的老百姓也都知道SDGs其實是生活的一部分,永續其實不只是跟商機相關的,講商機只是要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而是跟每個人的生存相關的,我們也希望透過這樣子,讓B型企業協會的非營利組織,能夠慢慢自給自足。
因此,我們這個計畫希望在節能省碳的部分,能夠具體追蹤,然後在商模的部分也會追蹤P&L產生具體的影響,學生的部分,這邊特別提到大眾的部分,也就是透過跟媒體倡議的部分,根據他們點閱率,像「商週.com」、「社企流」、「環境資訊中心」,根據每一個議題及小眾的媒體來合作,比如時尚的部分、青年實力等等,我們根據這樣的紀錄,三年是可以至少觸及100萬人。
還有合作夥伴,像剛剛中介組織、媒體夥伴一起倡議,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方式,幫助既有的中小企業來發掘永續的商機,因為對企業而言,永續不永續,其實也沒有很多人care,如果這是跟商機有關的,這比較能夠引起共鳴。在永續當中,其實很多是引起商機的,不論是在設計、B型企業,及很多活動的報告、資訊當中,我們看到很多的機會,因此我們希望透過這個計畫跟大家分享,也真正來思考商模可以如何創新求變。
因此我們的ambition是3年內能夠具體影響100家的企業,這100家企業就是可以work on特定的領域、產生具體的改變,因此每年會產出一個影響力報告,就是每年大概是3、40家的企業,學生的團隊也是,我們至少會有100位的影響力大使,一起參與這100家企業的改變過程。
我們下一季要講青年實力,我們第一篇產出的文章是有關「救救月光族」,一個是低薪、一個是理財,其實理財也跟員工的福利相關,所以是這樣子串聯起來。
中介組織的部分,現在也有跟台北市政府產發局分享,他們也很支持,企總也還在溝通當中,也需要engage更多的中介組織夥伴,也就是產、官、學一起來,這裡本來就已經有很多要合作的,像我們每一季有主題,這一期的主題是「循環時尚真是好時尚」,我們分享全部都是天然材料的鞋子AllBirds,到現在已經賣超過100萬雙,經過五輪的募資,也已經募得14億美金,因此時尚、環保及賺錢可以一起的。
對,沒有錯。我太專注在寫這個文字,沒有注意到這個icon,我已經不知道做了幾十場,您是第一位提出來。
這裡面有大學的角色,老師、學生一起跟企業共創,所以我們想說這個學生將來不管是做創業、採購或是CSR、行銷都好,不管是當主管或是當一般的staff,都能把這個觀念帶進組織裡面,然後我們也邀請企業一起贊助的部分,這個對他們也是發掘人才、提升CSR形象、發掘客戶。
對,因為我們是在五個月的時間之內,讓他們有一個健檢的部分,接下來再進行培力,我們希望這一些企業真的有所改變,真的有發生影響力,因此會邀請他們只要work on其中一塊就好了,不會每一個部分都work on,也會繼續分享。
因此我們在這個背景之下,我們想是我們跳脫在B Corps的背景之下,事實上我們可以一起Business for Good,這裡面也跟認證是無關的,因為B Corp評估所用的BIA商業影響力評估量表,這已經是一個很好的tool,因為是很好的tool,聯合國SDGs才會跟我們合作,但是最後要不要走向認證這一塊,這個是他自己的決定。
所以我們說是商模創新,背景是整個環境、社會很多的問題,就像社會創新行動方案一樣,希望能夠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的問題,也是根據SDGs,看看如何有take action,然後真正回到人本的部分,解決我們這麼關切的問題,雖然我們每一天的商業活動、消費行為可能沒有完全思考,Patagonia創辦人說「在死亡的星球上,不會有任何生意」但是我們做生意的時候,都沒有想到這個星球會死亡,會因此沒有生意。
就是大型企業。
對。
對,能夠跟策略面結合,所以我們跟好幾個學校老師在談,今天來跟大家分享接軌SDGs的Business for Good的商業創新計畫,就已經一定程度在賺錢、比較穩定企業的創新求變,邀請學生來共創 new business model。
對,所以我們想說要種一顆種子,其實這也跟社會行動方案一樣,價值培育的部分,永續的觀念能夠深入校園,在老師跟學生的部分,其實老師的部分也才剛開始,商學院這部分的探討是很少的。
我們在想說中小企業其實是最大宗的部分,如何來看這部分的危機、轉機跟商機。因為我們原本比較大宗的族群也是中小企業,還有學生的部分,如果在大學這個年紀,甚至往後更能夠像荒野協會的概念一樣,從影響小孩更能夠影響大人。
我們也看到像金控、大型的這些製造業,其實在CSR的報告裡面,對於SDGs的回應是很多的。
我們也覺得滿有趣的。
但是在臺灣而言,那個是對的。
我們昨天在Impact Hub玩大富翁,就說SDGs有18項是對或者是錯的,我們就有猶豫到底是答對還是錯的。
兩年前我們開始跟聯合國UNGC有合作,要發展出一個平台幫助中小企業跟確切知道take action落實SDG,這也是政府的政策,我們還有第18項的非核家園。
過去大家提到B型企業會覺得非認證不可,但是其實我們在全球有一個更大的,起源是這樣子,我們想要做一個社會運動,我們在各地都沒有因為認證而賺錢,大家都沒有辦法break even,還是要募款,我們就覺得太可惜了,如果大家都很侷限,覺得接觸B型企業非要認證不可。
大家好,我是亞太B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B型企業協會的認證,協助企業做好事,就像剛剛怡雯講的,不只是賺錢,希望為台灣跟為世界做好事,希望能夠跟大家一起學習。
也像剛剛所講的,這一位大姐在泰國看到這麼成功的例子,我去泰國開會,也覺得當地社企真的很活絡,新加坡也驕傲得不得了,我想說臺灣之前跑得比別人快,在社企的部分,我看到臺灣明日的希望,希望做明日的企業,謝謝。
透過企業影響力的課程在六都推動,像在台北推動對台北最好企業challenge、campaign,發現這樣的力量來改變社會,因此希望在這一個場域有所貢獻。
提到「明日企業」的部分,大家想要走社會企業的路,有別於現在的企業,更有影響力,希望產品能夠好、賣得出去,回到最根本的部分,也就是公司的體質怎麼樣,亞太B型企業協會一直在做這一件事,協助企業做健檢,提升公司治理、環境面向等等,希望可以貢獻一己之力。
我們在這邊全球已經累積六萬筆的資料,這個資料跟SDGs做mapping,也跟聯合國談合作,因此我們希望這部分的合作可以引進臺灣,並帶動臺灣的社企朋友及一般企業推動與聯合國對接。
除了課程以外,也可以有更大的活動,像我們將在8月底的時候,在台中舉辦亞洲年會,年會的內容完全跟SDGs連結,這個是善用國際資源的部分。
在明日廚房的部分,我們看到從產地到餐桌、食農的教育,讓經營者一起來體驗,我們希望明日的企業可以帶動課程的方式。像這邊會有研習營、工作坊的方式、引進國外的資源、聯合國外的SDGs十七項及十二項的ecolabel作對接,然後其實臺灣在做有很多夥伴都有拿這一些ecolabel,臺灣很多夥伴都有拿這一些ecolabel,我們希望藉由這一個平台有更多的串聯。
剛剛政委有提到創新的部分、公司治理的部分、環境的部分,又或者是直接面對社會員工、顧客及社區的部分,這個也是我們希望帶動企業一起來做的。
我們想要億朝這一個方向努力,今日企業跟明日企業有什麼不同?社會企業想要賺錢,也希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當然我覺得億大家在這邊是朝明日企業的方向走,更有使命感,希望透過企業的力量解決社會跟環境的問題。
剛剛一直提到國際驛站、結合國際、國際資源並協助社企走出去的部分,我們想要提一個「明日企業」的概念,想要藉用「明日廚房」的概念。
大家好,我是黃惠敏,很開心在政府的角色下一起來研究,搬到這邊可以有更好的明天,我們這邊也準備一個提案,學習「明日廚房」的方式,邀請大家來思考明日的企業,晚一點再跟大家細部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