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立下一個比較遠大的願望,2020年是東京奧運,臺灣的食物供應鏈能不能打進去,我們希望能夠讓臺灣的地瓜在東京奧運發揚光大,謝謝。
另外,我8月份有去一次荷蘭,荷蘭跟臺灣差不多大,它是全世界第二大農業輸出國,如果同樣臺灣農業的話,為什麼我們不行?為什麼他們的農場裡面都沒有人?因為他們的農業機具非常先進,所以我覺得這個是我未來幾年我們一直在說無人化、科技化、智慧化,我們一直在轉型,也希望可以協助農民解決他們在耕作的問題,因為農民應該賺的是管理財,而不是機會財,因此我們必須要確認這一件事。
當然希望政府在推動農企業,我希望有機會在這邊參與討論的話,我們希望農委會跟經濟部對於農企的這一件事歸誰管把它講清楚,不要大家覺得這個是他的就是他的。
我們算是一個產銷班團體,也是一個合作社、同時也是農企業,目前配合的班員將近有六百位的農民,每一年要管理差不多兩千筆的農場。其實有感而發,我們農業在過去三十年,其實在農法跟第一線勞動力的事情一直沒有被克服及解決,因為這樣子,衍生了很多農業服務來服務我們的班員; 當然這個是屬於過去式。
院長、部長、政委及各位在場的委員大家午安,我是瓜瓜園邱裕翔,我本身學打鼓的,後來學食品加工,現在來扛鋤頭、種地瓜。
我們一定都是幫他們保,是他們不讓我們保,但是來檢查的時候都說我們沒有幫他們保,這樣是屬於法規跟實際面自相矛盾的狀況。
我問一句比較實在的:勞動檢查會過嗎?
65歲以上沒有辦法幫他保保險,只能保團體保險,而不能保個人保險,現在的難處是在這邊。
我們有公司。
勞動部來稽查的時候說這樣沒有勞動紀錄,在勞動法上不符合,但現在實際上農民根本已經找不到工了,所以還是要透過我們去聘僱,不然就是另外一種是透過私人承攬的方式,他們完全現金給付把錢消掉,也許是這樣,但對於一個產業要建立的話,一定要公司化,就這一個制度來說是不相符的,因此一直是衝突點,我覺得這並不是農業的問題,像臺灣的合作社也好、農型技術企業也好,現在正常化最難解決的一個問題。
我舉一個更實際的例子:我今天請A農民,A農民有農保跟老農年金,我聘請他來,但我替B農民種地瓜,但是因為經過企業評估,所以我必須要幫A投勞保,但我投不了,就像長官講的,他沒有辦法讓我投勞保。
他有農保了,但依企業來說的話,我必須要幫他投勞保,但他65歲以上,要跟誰保?
因現在農業第一線的工作人員都是老年,都是65歲以上。
另外一個部分是所謂的老農,就是65歲以上的農保被聘僱從事農業,像剛剛的科長是講說從事非農業以外是180天,假設這一些人是被聘僱,但從事的是農業一、二、三級產業的話,是不是算在勞保的180天?我們聘僱他,但我們替農民跟別人代耕,這樣算不算離農跟從事非180天的勞保?
這個有難度(笑)。
農會一般過去都是農民的職業工會,合作社也是,但如果連農會都進不去的話,我不知道哪一個工會可以收留。
因為以目前來說,過去耕者有其田的關係,所以現在大部分所謂離農的農民不一定願意給跟我承租的青年農民,因為怕哪一天地不是我的,沒有土地租約的情況下,就沒有辦法跟農會去取得我有農地,可以來申辦並成為農會的會員。
其實我現在在提需要保障的部分是30歲以下,可能是跨業從農,有可能未來也會離開農業,只是嘗試性進來從農的這些人,我們給他們什麼保障?當然企業聘僱,企業給勞保,這是天經地義,但有一些是自耕農,沒有任何依屬、公司行號的情況下,他是要勞保沒有勞保,要農保沒有農保。
謝謝大家的回應,我相信更多的農民需要我們給他們更多的資源。其實我的問題還是區分成兩大類:
我們過去也許很努力了,但未來值得我們繼續努力,我說明到這裡,謝謝。
最重要的農業經營是什麼?是人。過去50年的制度是不是適合未來的50年,未來讓人的部分,是不是舊有的制度,像退場跟新制度如何承接?因為我們希望未來農業是留給年輕人的。
陳副主委或者是歷任農委會主委做了相當多改革,包含土地活化、制度活化,把農企業承認,產業也開放了;問題是我們沒有對人有任何的改變,所以吸引不到更多的年輕人。
在漁業其實有相關同等的問題,為何農業不行?
但是大家遇到一個問題,大家不想只做半年、休半年,產季到8到10個月,我違法了,因為只能幫他投保勞保180天以內,他也不想失去農保的資格,所以一刀切的結果,農業不是只有一級的生產產業,農業的二級加工,或是三級的農業生產,他們沒有相對應農、勞的保障。
另外我的一個問題是,我成為一個農業正常化經營者的情形下,我會聘僱很多當地的農事服務團,我們在10年前就做了。我們應該提供給他什麼?以一個正常的企業來說的話,我們是不是應該提供給他勞保?這一些阿桑本身都有農保,翻了很多法令,發現農保跟勞保有180天以內的投保,然後剩下的時間可以維持農保的權利,這個是法規上明訂的。
最重要的是,農業會一直講農保,但這些人並沒有農地、技術,在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最基本的保障什麼都沒有,過去的勞保在從農的時候,可以提供什麼保障?沒有,必須要想辦法擠到農保。
進入這一個主題的原因是,文我就不唸了,最直接的問題是舉一個實例,像一個可能20幾歲的年輕人,他大學畢業了,可能在某一些產業從事過了,今天想要成為一個正式農民時所會遇到的困難。
我們試著走這樣路的時候,我們慢慢把所謂的農業公司治理化。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培養年輕的農民?跟創造農業成為一個產業?
我們過去會學日式的做法,但顯然日本到現在花了20年之間,並沒有辦法讓農業翻轉;在歐美從來沒有聽到農業過度老化的問題,因此我覺得這也許值得思考。
這次提這個案子,最主要是因為我從事農業,今年剛好滿10年,從當初大學畢業——那時還沒有輔導人力——可是進來做觀察者、執行者,到現在成為農業經營者,說明我所看到的現象;當然我現在也擔任產銷班班長,200多個班員,平均3個加起來多200多歲,所以農業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年紀過大。農業如何年輕化?
主席、賴院長、唐副召集人、黃副召集人,各位為臺灣努力不管是委員或者是政府的長官、最辛苦的青年署夥伴,大家下午好。
我們是農業類的,農業類遇到一例一休,大家就會說在休息的時候,是不是叫農產品不要長大,因為產季會隨氣候走,因此要集中處理,淡季沒有事情做,但若現在從頭到尾按照這樣去修,現在勞動力缺乏已經夠嚴重了,若遇到產期遇到一例一休,到底休與不休,請協助解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