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很有系統的課程想進入社區,甚至連結在地產業的這件事而沒有辦法做的時候,是不是有可能有什麼樣的整合系統,能夠讓這些有系統的課程,從不同的途徑進入,像我們這邊其實有想到一些可能性,像坪林國中實驗性的課程,可能甚至與在地的產業,也就是可以從文化的路徑來出發,如果從環教的場域出發,有可能是環保署的計畫出發,所以又是從不同的部門來連接這樣的計畫,然後銜接到在地的產業,是不是有可能讓坪林國中課程後的發展,是否有一個跨部門的整合,甚至銜接到在地的產業、資源,然後來做完整的統合,這大概是我們整理出來的兩個問題,謝謝。
第二個問題,現在其實坪林國中變成實驗國中後,這些課程其實是很活化、彈性,甚至是很有系統性與社區結合,而這些課程其實到了高中,因為坪林沒有高中,所以無法銜接下去,因此下一步到底要怎麼走,其實這是一個未知數。
其實剛剛提到並不是沒有這些平台,各部會都說有這些平台,但是回到返鄉青年與在地的觀點來說,對於使用者來說,這些平台是不友善的,因為不容易找尋,甚至連要下什麼關鍵字都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找到對使用者友善的方式,讓作為一個返鄉青年很容易瞭解當回來之後有一個跨部門的平台,不用擔心下一步會怎麼走,兩年或是更長的時間在這個地方是否可以有更長遠的發展,這個第一個問題。
我們這一組是講資源連結的部分,有整合了兩個問題,其實這兩個問題跟前幾組的內容是差不多的,這邊針對第一個問題,有關於返鄉青年的這件事,因為這一組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提到很多返鄉青年回到坪林在地的狀況可能有不同階段的成長,剛回來工作兩年,甚至是要更久紮根在地的這件事,其實對於返鄉青年來講,像這樣的支持系統是有不同的部門來支持他,例如像剛剛所提到的國發會、文化部、各縣市政府的各自計畫,而這些都是用計畫的方式來銜接與支持青年,變成青年返鄉工作的這件事是很吃力的,因為並沒有更上位的整合平台。
「放伴」其實是很新的組織,我們做的事情是如何讓社會議題可以實際上在學校融入議題,過去一年我們連結了超過 1,300 位老師,做了媒體識讀、移工等相關議題融入學校,甚至今年有些學校透過我們的陪伴,真的設計出符合他們校本課程,然後進而在學校大賽得到冠軍,我想今天交流的是如何將這些議題融入學校的全國各地經驗,我想這是我可以分享的部分,也歡迎大家跟我們交流,謝謝大家。
各位長官大家好,我是忠瑋,今天會來是因為科廷邀請的關係,其實我們在坪林這邊做主要相關的業務,那個時候跟科廷合作是如何讓社會議題的資源融入學校,因此很感謝歐校長一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