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我們是不是可以把這一套制度引進到其他的公部門?也就是打破官職等的限制?
我剛剛聽政委所說,像法務部地檢署的檢察官,在威權時代最高是10職等,要再往上升,要調到高檢署,現在已經打破這個制度了,現在的檢察官只要任職久一點,也可以昇到14職等,不必要升到主任檢察官。
像政委剛剛提到的地方政府,也就是還沒有蒸熟就要調到中央去,因為人才過度集中在中央,地方人才流失,很難推動政務。
可是歷史上由上往下推比較容易,由下往上推比較難,我們最高行政機關,也就是由政府來往下推比較容易。
目前還是。
因為我在翻閱其他先進寫的論文,因為現在的組織法當中有規定部會最多只能設6到8個業務單位,但我們院本部沒有被限制,因此可不可行以院本部當一個實驗,如果沒有這一些法規的限制,可能會做得更好。
剛剛政委有提到像審議式在推動,現在有一個問題是,如果法規沒有鬆綁,這一些彼此對彼此,政委是不是可以說我們的法規要進一步鬆綁?
大家共同的觀點,是領導高層的決心,比較高階的長官是認為應該要由人事處來推動,但是我在人事處服務,我不覺得有那個能力推動,反而由外來引進外部的勢力,來推動這一種組織完全的改變,不知道政委您的看法?
前面已經訪談10位長官,他們一直認為,我們確實最需要的是建立學習型組織,但是如何建立,大家莫衷一是。
他提到的重點是,我們要從心去感覺,不是從外在去感覺,像你剛剛有提到看電影一樣、看小說一樣,我們要投入這個電影裡面的角色,要投入那個角色才有感覺,也才會引起共鳴,政府有沒有認同這個亨利·柏格森理論?如果用這個來推動我們組織文化的改變?
亨利·柏格森於1917年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他有提到「創造進化論」,用「創造進化論」來創造達爾文物競天擇的理論,他裡面提到因為達爾文的進化論,只有進化,但是進化的過程很慢,可能會有一些突發事件,像有創造,比如像你剛剛所說的食安辦成立,還有節能減碳辦公室這一種,還有資安處的成立,因為外在的突發事件,所以我們要創造這個組織出來,接著就讓他慢慢進化,有一點比較吻合亨利·柏格森的創造進化論的理論。
這樣聽起來,其實政府在推動這個,就是典型的學習型組織,就是我們的組織跟社群互動,然後學習成長,這個是典型的學習型組織。
這是回到之前政府那邊所講的,可能組織文化根本就沒有改變,雖然你有創新的組織,但組織的成員還是依循舊有的文化操作,所以這個組織改造幾乎等於是沒有成效的。
其他部會我覺得比較像政令宣導,對於民眾的反映,幾乎都不合理,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因為政委在推動創新的學習型組織,我有上網去看,在各部會推動這個,像農委會或者是其他部會,國稅局做得還不錯,跟民眾的互動。
政委剛剛的意思是,有一點符合20世紀初期德國哲學家胡塞爾,現象學裡面有提過,先存而不論,先把它抽出來,大家平衡內心的直覺去觀察事情的本質,然後再把我們的經驗恢復回來,各自用自己的角度切,如果大家知道這個事情的本質是什麼,針對這個事情的本質去探討,類似這樣。
後來有一個妥協漸進的決策途徑,或者是我們因為缺乏上一題所說的參與對話及基本訓練,我們這個會不會變成形式改革?
就您的經驗,一個成功的組織改造,它的型態應該是怎麼樣?以前公共行政學者賽蒙講過「完全理性」決策途徑,後來發現人不可能是完美的,蒐集的資訊也不可能是全方位,因此改變成「有限度理性的決策途徑」。
所以您的意思是,成員的參與、對話,然後建立共同的願景?
這個是組織改造成功或者是失敗的因素,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是組織層級參與程度或者是對話的深度或者是基本性的問題?
以你的瞭解,我們組織改造提出來,是因為歷史的因素或是臨時突發情況需要改變,或是政策不斷延續改變的過程?
這個是領導階層?
第一題:您在還沒有進政府時是在民間企業,因為民間企業的改造跟政府機關的改造其實是大同小異,組織推動的改造是因為外在環境,好比各國組改是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或者是國內的政治情勢或者是環境變化脈絡的影響,組織自己內部本身的需求,認為需要組織改造,不知道您的看法?
對,有點這個感覺。
對,看當初鄧小平如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去摸索累積經驗,主要是探討那一塊,現在PRC基本上在倒退。
習近平上來有倒退的趨勢,可是我們不是看人家壞的。
目前好像是中國大陸有新的文化,其他全世界各國都沒有。
我從這個看到有興趣,這個學習型組織才是我們組織改造政府要推動的。
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還有對岸的中國大陸,只有中國大陸有看到成效,中國大陸成效是因為以前是共產主義的威權,要邁向改革開放,也就是要解放思想,從鄧小平開始,基本上已經有吻合改變模式、自我超越,基本上已經有達到了。
那個是仿效外國,就是美國柯林頓總統組改有成效,也就是仿照他,但是柯林頓改組也沒有很成功,現在看出來沒有很成功,現在換了總統,似乎沒有辦法應變,美國政府包含中央政府跟州政府,是沒有辦法應變那個突發狀況,因此美國的組改也不算成功。
沒有看到。
因為一開始是俞國華院長,後來是連戰院長,俞國華院長走的是威權統治要蛻變到民主的時候,是一個部會一個部會在改,連戰當院長的時候是大規模在改,但是當連戰院長要推動的時候,只是組織結構的改變,但是蕭院長上來的時候引進企業型政府,這個時候以顧客為導向,從大有為政府變成小而美政府,從官僚型的體制轉換成服務型的體制。
其實政委在推動這一塊,這個是整個組改最重要的。
政委在推動的時候,第一個是你要改造新制的模式。
從76年到現在,有關於探討組改的論文、學說、著作幾百篇,但是問題是沒有一篇從人性的哲學思想去切入,都是在結構面、法制面,叫做「組織流程職能改造」這一方面去探討。
因為我們院的組改目標跟行政院整體的組改目標是一樣,就是精簡、彈性、效能的三大目標,因為目前來講已經七年了,精簡也沒有達到,彈性也似乎沒有達成,效能也沒有提升,三大目標都是落空。
政委是不是直接回答。
政委,題目都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