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屏東,我們真的走進社區,抓到百分之4點多,這個data也讓一些衛生局的長官覺得真的應該做社區,特別是中、南部的醫療資源沒那麼豐富的地方,幫助更大。
所以這大概是10%,基本上是那10%去enjoy free的健檢,其他90%沒有enjoy到這個福利,這個情況,10%, 還是在台北,我們到屏東去看,這個人數是1.5%,所以我們走進社區,才可以照顧到其他老人,做更多的事情。
對,每一年就會去,因為要去搶這個資源。
我們覺得更有趣的是,在台北做,人數大概500人,我們做到2.2%。我們在想的是,這一些都是老人,然後都是都會區,我們直接走到社區去篩,會有一個顯著的差距在這裡。老人都說,不喜歡去醫院。讓政委瞭解一下,醫院免費健檢,在台北市裡面,開放4萬5,000人免費,以我們的經驗知道,每年都幾乎是相同的人,基本上不會輪,台北市有46萬多的老人。
我們在新竹,大概篩1.5%,這就只有65歲以上的族群。
因為這樣讓我們有辦法在短時間內,就是一個早上,可以篩3、400個,沒有問題,效率可以很高。
這幾場下來歸納的一些數據其實是滿有趣的。在桃園時,我們篩很多人。
屏東縣衛生局長,還有社會局的督導跟村長等,我們在現場有很多的討論,都是很正面的意見回饋。
後來鍾佳濱委員基於他長年的行政經驗建議,他覺得要combination,就是除了跟衛生單位合作之外,因為要接觸到所有的老人關懷據點,也要跟社會局合作,因此就在屏東試做了好幾場,也可以比較一下台北與屏東的差異。
除了這個模式之外,我們也嘗試很多其他有機會遇見老人的場所,像老人會或者是宮廟的活動。
台北市的情況是,有一次柯市長來一個生醫新創產業的論壇中,談到台北市應該在醫療新創產業扮演領頭的角色。會後就提案給他,我想因為他本身是醫生,知道這個很重要、要做,因此交給聯合醫院的黃勝堅總院長與我們合作,我們一起辦了幾場結合社區關懷據點的活動,做了五場,有500多人參加,等一下可以讓你看一下,這是跟社區關懷據點合作、跟醫院合在一起的模式。
這個平台做快要好的時候,我們就去試辦了幾場,是結合社區健檢,所以年齡層很廣,只要來的,我們都篩,還有小朋友,我們都篩,沒有關係,篩出來就交給衛生所去通知做後續的追蹤,這是在桃園試做的情況。
我們在好幾個縣市做,桃園市是在2018年,那時鄭文燦市長及蔡紫君局長全力支持我們去發展這個公共篩檢平台,那時是比較早,還沒講到服務應用的階段。
美國會是我們的下一步。
對,美國也拿到了,美國是另外一種模式。第一個是跟法規有關,第二個是跟社會結構有關。
沒有。
這一種type,預估大概有30%至40%,臨床上有幾篇paper,大概是這樣的比率,但這些人都不知道,因為已經成為慢性病的一種。
對,但是有時有、有時沒有,到底多長、多短,在醫學上也分好幾種。
我等一下給你看一個數據。所謂AF的type,這些已經成為一種慢性病,有些人是陣發型,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
不是。
我們現在有兩個model,第一個model是居家篩檢,也就是14天,那是使用者付費的基礎,有些民眾是想要更保護自己。然而我們很想做的是公共篩檢。
對,就是無法克服這一件事。在這邊的服務,不是所謂的公共篩檢,而是另外一個所謂居家篩檢,這個可能不是我今天想要跟你share的主題,但是這個模式我們有跟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合作。
如果你要做百分之百檢出率,就是需要14天,但連續式的,沒有人可以帶超過一天的,因為很多問題。
現在健保補助,是做一天連續式的holder,只有約 50% 的檢出率,所以有一半的人還沒抓到,機器就還了,但還是抱怨不舒服。
這是第一個部分。第二個部分政委看一下,我們在臺灣花了一年多,在各地區做的一些成果。
對。就是因為這個概念出來,所以有這樣的信心,覺得這是可做的事情。剛剛政委已經體驗過了。
另外一個是handheld ECG,就是像我們這樣子的,第一年會有較多的成本投入,然後慢慢因為降低了中風的機率,使得後續的照顧成本降低,所以在第七年、第八年就會看到 breakeven point,這是用歐洲的環境、健保的花費試算的。
對,其實志工也可以幫我們做量測,不需要專人來做。這是歐洲做的一些分析比較,他們是做20年的,第一年的資料是real data,紅色的線是利用連續型心電圖的花費,如果你是走紅色的線,永遠不會 breakeven。
這個sensitivity是97%至98%間,很多醫生都覺得這個非常高,我們跟美國、歐洲的資料庫直接作比對,搭配心電圖的人工智慧分析平台,這兩個加在一起,才能做大規模的篩檢,而且達到經濟效益,因為單位時間內可以篩檢的人很多。
這是演算法做的。只是報告要寄到哪裡,這個先要人來做連結。
現在是5月1日,你做了兩筆,在1點09分的時候,這兩筆都是你的。丟上去的資料,雲端判讀完會產生像這樣的報告下來,這個報告就有一些raw data在這裡,一些輔助判讀的資料也在這裡。
對。
對。傳上去之後,雲端會接受到資料,原則上是要上雲端看,也可以pass你的報告下來。
傳下來之後就會丟雲端...
這樣子就代表抓到了,然後資料就傳下來。這邊有一個步驟,是這樣子的符號,表示已經建立連線了,那就是資料傳送過來。
我先不用你的號碼,隨便給一個101好了,這一些都是選項,這打開之後……
對。我們在做公共篩檢的時候,畫面就是這樣子,我們會記錄當下的老先生、老太太來,提供我們身分證字號,或者有一個編號,甚至是他家的電話號碼都可以,我們記錄之後綁定資料再上傳。
另外,史丹佛的研究報告指出,準確率只有30%多。而我們是一個專用機,就是專門做這一件事。我們也拿到臺灣的醫療證、也拿到美國的證,我們是用心電圖機拿證,他們只是用新型態的醫療器材拿證,這個東西看起來EKG只是一個sensory的概念而已,搭配這個微型心電圖機的下一個事情是這個,我們有一個APP提供上傳。
這兩個東西的accuracy沒有那麼好,因為主要目的還是智慧手錶,Apple 定位是smart watch,所以其實要執行很多的基本功能,EKG只是其中一個附加的功能,當作去年行銷的重點。
我用兩個軸線來看這一件事,一個是accuracy、一個是real time reporting,這種即時的效果就沒有這個好,這有可能是放在包包裡,所以即時性沒有這麼好。
他們覺得這其實不好用,因為如果是用iPhone的人,其實不太喜歡貼這個東西。
這是iPhone,這個是美國廠商Alive cor,第一版做的東西,可以貼在iPhone後面,如果有需要的時候,你把這個拿下來,放在桌上,然後兩個手指頭貼上去,這是一個接點、兩個接點,也是可以形成迴路的概念。
在媒體上有曝光的是這個...
另外一個是像小型任天堂打遊戲機的大小。
其實歐洲也有一些人做不一樣的東西,像這個棒子,你用目視大概就可以知道這麼大,這麼長的一根棒子,圖片上是歐洲人的手,所以可以看到也許直徑有1公分以上至2公分,也就是1.5公分大小的直徑,長度有15至20公分。
判讀就是我們另外一個創新的技術,我們是做雲端判讀,我們應用人工智慧的方法來做雲端判讀。
所以現在開始算30秒,在這30秒鐘,你就維持這個姿勢不動,只要這個迴路不要受影響的話,30秒之後你會感到另一下振動,受測者就知道結束了。如果覺得當下不舒服,手不要離開,繼續放著,就會啟動下一次紀錄,感覺到又一次的振動,然後就開始另外一個30秒的量測。
是,就可以紀錄你心臟跳動的電訊號,你剛剛有感覺到振動一下嗎?
我們在這方面只做紀錄。方法是,你這裡按一下,解除所謂的standby mode,你的手放在這裡,因為後面一個導極、前面一個導極。
對,你現在看到是休眠狀態。要開始的話,就按一下旁邊的按鍵,啟動量測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