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應該放在公民參與的資料分析裡面,還是應該在永續環境科技裡面,因為這個其實都會環環相扣互相關聯,如果是跟這一個議題有相關、有興趣的組員,我們就一起把這一個group成立,謝謝大家。
我們現在做一個產品設計,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那麼多的人力、財力去跑一個地方,然後去塞這一些錢,塞了錢之後呢? 更何況,也不是說找到人就可以塞錢,也就可以解決問題,因為不熟,有在收的也不敢收你的錢,我們新創也沒那麼多錢,沒在收錢清清白白的公務員也會覺得你這個廠商心術不正!! 當政府鼓勵新創,而新創企業遇到這樣的問題,是否將所有的資料公開、透明作為建築物的生產履歷,像有一個建築資訊建模(BIM),你就可以在每一次的環評中,公共工程開標、招標及決標,到後來的營運更新、設計,你可以換不同的廠商,這樣才不會被既有的廠商用破爛的產品賣一輩子,國家浪費公帑的把全民納稅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上,這個是民眾難以發現的問題。
我一開始推開放資料,從公共建築是否為「不合法建築物」開始,後來有土壤液化的問題,之前一直不公開,到了臺南維冠大樓倒塌之後才開始開放這一些土壤液化的問題,因為這一些問題,其實重點都是因為「人為因素」不能公開,所以我們去敲公部門找解決策略的時候,其實過去也有國發會的委員說這是國家在意的議題,然後我又去經濟部開會,經濟部就說這個是另外一個部門即國土防災議題,要再找其他單位的人一起來開會,因為我們這邊沒有辦法處理,所以這個安全層面的問題之前沒解,但是其實最後受到影響的人都會是民眾,因為民眾若進入了不安全的公共場所,最後損失賠償的會是誰?除了業主外,如果你進入國家單位,其他所有負擔就會變成國賠的問題,所以如果你有一些議題平常就不公開,然後有一些是OT案,然後OT案又給民間業者營運,資訊不透明的情況下斃端很多。又像是之前CCTV採購曾遇的問題,里長就可以選購這一些攝影機,然後拿這一些費用買更廉價的攝影機,導致於解析度不夠,所以攝像出來攝影機的解析度不夠,原本是要防災、打擊犯罪,然後民眾報案後什麼都打擊不到,因為霧霧的,可是中間過那麼多的費用,費用到哪裡去,這就是因為全部的過程中都沒有公開讓大家瞭解,所以也不會抨擊,只要常去那位里長他家泡茶的就可以拿到那個案子。
這樣就會造成一個問題,我說所有點位的資料,只要給我一條RS232或RS485的線訊邊接過來就可以運算了,結果他就說要加一個轉接卡,然後算每一個點位看看共有幾點,一點1,000元(因為3萬點打過折了,我們已求過降價),這樣子3萬點就要付3,000萬,還沒有做成一筆我的買賣,然後我整個系統才賣多少錢,你就跟我要3,000萬的資料點位費,這真的是暴利,所以我們希望把這個資料開放出來。
既然大家踴躍發言的話,我這邊有一個提案,舉我的例子來說好了:因為我其實大概從102年才開始去跑Open Data的會議,跑會議提案都是跟消防相關,因為消防的東西都不公開,然後又連動到營建署,營建署的東西也不公開,直到高雄氣爆案發生的時候,大家才在討論該不該公開的事,你知道它有多重要嗎?我們做一個運用面的東西,但是我接建築物的點位困難重重。舉個例:我們要做一個商場百貨,那個商場有三萬個探測器的點位,這個點位是環境資料,你說戶外空氣盒子這個東西可以Open Data出來,但是在室內這個人家不Open出來,這個就會變成一個問題,我們有一個創新的發展,但是源頭掌握在這一些既得利益者手上。
但是這個救災初衷的構想常常會被踢皮球踢來踢去,横跨經濟部、科技部、交通部、內政部及消防署,各部會都說這一個議題非常地困難,因此以一個沒有背景的人來說,這一個問題是難中加難,如果不是貴人的幫助加上信念我不會活到今天且可以站在這裡。我跟我先生結婚了七年,但是我跟我先生的感情現在非常不好,是真的,因為創業過程當中,友情撐兩年,聘請來的只能撐一年,所以我們曾經經歷過初期隊友大家都離開的時候,我們也因此不想跟對方講話,我們都用message(簡訊)溝通,到現在都是這樣。但是我還是相信他,所以我會支持他做一樣的事情,也就是用科技解決現在社會的難題 (成就彼此的夢想,希望能做慈善事業),謝謝大家 (點點頭 & 笑)。
這一路的辛苦只為了要把這一件事完成,將所有既有的傳統產業消防器具全部升級,做自動防災應急處理。我們遇到什麼問題?就解問題,幸好幾次在死亡邊緣的我們遇到貴人相助。因為女性創業經濟,而我有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和軟體系統開發經驗,無意間被拉到APEC PPWE group去幫忙做一些產出,請我把女性經濟和ICT(資通訊)串聯,所以今年被派到APEC於秘魯利瑪去發表,去年也有到菲律賓去APEC發表。我想再次說明,那一個女性創業遊戲設計不是我們公司的主業,但是這方面的議題及防災教育議題是我們公司希望茁壯之後可以用科技教育來讓下一代過得更好議題(我打算40歲以後才正式去做)。 我現在得先處理國家經濟建設的問題才行,這是我的創業初衷我給自己十年先把這件事做好。
有人說這件事做好了是慈善事業,說服我們創業。這一件事原本覺得科技切入建築裡面,然後去做防災是一件合理且實作簡單的事,很簡單就可以把這個概念做好,prototype做得容易,但是做商品化難,做完商品化又進入通路也難,現在發現這一個議題是進入到「國土防災空間規劃」議題中,從環評就要開始進入到公共政策的承包流程中,讓這件事難上加難。我跟我先生是白手起家,我們在做這一些事的時候,全部經濟部所提供出來的青年逐夢創業啟動金、青年創業貸款全部都用過了,一路辛苦走來,沒有因為是女生在科技業然後進消防業而吃香,遇到問題和關卡還是得想辦法解決,因為跨領域有太多細節問題需瞭解,所以後來再去唸建築博士班,所以我現在是建築的博士候選人。
我畢業於清大資訊工程所,是清大資工大學直升,碩士唸完之後創業,我原本還有進修博士班的打算,想深入研究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的相關研究,當初想要到美國去唸PhD,跟我先生去。我們在求學過程中,創業並不是我們第一個想要做的事,為了申請心目中的學校,我們得多做些事來加分,我們參加了微軟的潛能創意盃,主題說要「用科技改善現在世界的難題」,報名參賽那一年(2010) 8月5日發生了智利礦災,隔年發生日本的311海嘯,後來又發生臺中阿拉夜店大火,所以我們就用了這個科技「物聯網」的概念做了一個室內逃生導引,告訴人該怎麼樣疏散避難。
各位先進、院長及政委大家好,我是瑞德感知的創辦人,我是林筱玫。
因為 google 表單一頁又一頁,這樣來來回回對,我們也不知道怎麼樣做比較好,我們可以再看提出去的意見,我們會把這樣的議題鎖在子類別,也就是不要跨太遠。
如果在類別 SDG 7、SDG 15,這個是舉個例,有人說來搜尋山林裡面,保護山友不要受到危險或是保障生命的,也有人寫在海邊,都是想對出入口來作管制,這其實都在 GIS 的地理圖資上,就可以做的相關運用,像這樣的話,我們如何來作跨類別的 reference 比較好?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怎麼樣勾選這裡面,根本指的是同樣的議題,並且有建議這系列相關的議題,哪幾個是可以整併的,我們該如何勾選打勾的欄位,想要請教一下謝謝。
謝謝國發會、主席。我這邊其實有一件事想要請教一下,當我們在勾選這個許願池的題目,舉例來講,像能源的部分,比如 SDG 7 其實有多個議題都在指同一件事,我在評分的過程中,如果以排序來看,我從前面看到後面,前面看過的,我覺得就是這個議題,像全民運動減碳跟增能計畫,這就是非常相關的議題,我就勾其中的一個。
我想問一下,如果我們可以修正洞見,是不是可以把找到的資料、補助的想法再幫忙補充,然後讓他更聚焦?因為像教學平台,或者是有人許願是不是有什麼 APP,希望有人來做,其實可能有一些還不錯的專案或者是過去也有人做過,我們是可以把這樣的資訊註記在期待或者是洞見的補充說明當中嗎?謝謝。
有,謝謝。我們提的意見,有時比較直白,是不是會被赤裸裸提出來?還是想說對一下。
我就慢慢有一些想法,在許願池當中是不是會滾動式修正他們的想法?如果有的話,我們的委員是不是也可以知道,當我們看到了一些概念,其實很快看過這 150 多題,有時我們的想法,但腦袋中就留下一些無意識的想法,後來看到某一些文獻的時候,就又想到那個題目,所以想是不是可以滾動式修正給這個意見,不知道這個部分會怎麼進行,因為我是新來的,有一些程序其實不是很瞭解,但是希望可以給 common。
如果在評分機制裡面可以邊找,可能這個是 guidebook,也可以再找出其他委員可以做的 guidebook,就可以看到在聯合國之下,消除全球一切形式的貧窮,裡面有很多的目的,這個目的在臺灣是不是有基礎值?如果有基礎值的話,我們可以藉由黑客松的方式,讓參加的團隊來看各部會有哪一些指標,當初在揭露這份手冊的時候,因為可能那個時候人力資源有限,所以還沒有挖掘出來,所以可以明確來說解的這個議題就可以 map 到這裡面的哪一些目標,並且這些目標還有一些子目標的指標,然後來看重要性來知道全球跟臺灣的在地化如何 mapping 到全球,這會是滿有意思的過程,但是目前沒有看到,不知道是不是有機會加入這樣的機制?
大家好,我剛剛看到給的意見,其實我在看許願池的時候,我有邊看永續議題是怎麼 mapping 過去的,其實提出來一個構想,但是他的構想很虛無縹渺,其實大家手邊有這本,我有把「邁向臺灣 2030 永續發展」的這本手冊拿來對照一下。
瑞德本身在做的是科技防災相關的系統建置,我們也被認可的一個B型企業,今天來這邊聽大家的看法,也希望我們當時所要做這家公司的起心動念是為社會所著想的,當時是解決這一個千禧年底下的社會議題,後來因為創業競賽,就這一件事,也讓我對於公益小聚或者是社會企業的想法有一些興趣,今天來聽一下各位前輩、產業界及社群的看法。這個是自省及聽大家很好意見的座談,希望收獲良多,謝謝大家。
大家好,我是瑞德感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創辦人,我是林筱玫。
因此我們希望提高比例,並獎勵這樣的防災就業設施,如果現在有很多新的建案正在進行的話,可以去溝通、協調,可以增加比重。現在很多智慧化、智能化,都在一些舒適、便利、輕鬆之類的,或者是多媒體,希望可以串聯在一起,這樣以後的救災效力跟對人民的安全比較有保障,謝謝。
消防員機車的設備都是破千萬,一次工業大火的泡沫消防車,一次的灌救、一台車就會花掉54萬,大概在7分鐘就使用完畢了,因此後面在搶救費用的投入是非常龐大,但我們如果沒有辦法利用一些科技的方式來協助防災、救災及資訊串聯,並抑制當場的合作的效果,最後是政府付出很大這方面的社會救災。
但是國內的付費效果,大概是消防工作中,災害搶救、火災預防、緊急救護,每一次出一台救護車,大概需要的基本費用是1,800元,如果每次火災出勤三台消防車的話,大概需要的是八個人出動,每次消防車的出動,如果需要附近的鄰近的人一起幫忙的話,起碼會是起碼平均十個人左右。
我們也有找到很多案例,如果在其他的國家也不是這麼做,當這裡有一排的房子,有A、B、C三棟,然後發生火災為例的話,B棟就是中間這一棟去call 119,A跟C就會說也要叫,為什麼?因為以他們國家的通常做事的準則,如果119派遣到現場,然後是誰叫的,就內部撲滅完畢,然後就把車子開走,不管A、C是不是繼續燃燒,因為他們是使用者付費的概念。
如果從一些比較優良的品項篩選出來,並且將防災的比例,放到政府會有一些獎勵新的建案、防災比例提升,因為這一些防災比例會放到自我檢查、錯誤回報等等的訊號介接,這一些訊號應該要通報給我們的相關單位,像警察機關或是消防署,又或者是其他的醫院體系,這樣的資訊串聯,我們才可以在災前預防、災中應急到比較好的一條龍的資訊串接方式。
我們覺得像這樣的慘痛案例,如果要鼓勵國內的新創及投資環境的優化,還要考量到這一些不優的情況存在。
可能有一些部分,因為民間其實很努力看到國內外的優點,就會提供很多的文獻、報告上呈上來,結果我們也發現,在過去的幾年有一些新創業者,像地震速報,因為國家就將它的案子、想法請了一批人把它做完了,因此當這個APP一推出,這一家公司就瞬間倒了,所以他現在是失業當中。
接著是行政院科技部底下的NCDR,2018年也有出防災手冊,裡面有產、官、學、研一些研究報告、研究出來的實際產品及成品,也希望在之前的會議當中,消防署、營建署都說有一些可能要納入新法規的調整,也許有一些設備可以進入到社會篇及建築技術規則項目當中,來鼓勵我們持續做比較是國家智慧化及城市的議題發展。
我研究了一下,到底我們可以怎麼樣去蒐集這一些產業的優良產品服務?我盤點臺灣防災協會,每一年都有防災的獎章,來鼓勵好的產品及服務,這都是新創的服務。
有些已經二次流標、三次流標,沒有承商敢承攬,因此我們認為是在新創及後端的產業,前面的火車頭沒有往前進,這些合約從來不會到新創產業,他們的合約都沒有保障,因此在過去其實有許多的新創公司已經紛紛倒閉了,如果政府要鼓勵民間、青年下去創業,做智慧者製造的這一塊可能未來會有困難,對於傳統產業升級轉型這一塊也變成是變相地不鼓勵。
第二,在很多大型的公共工程,大家還是在低價者得標的概念之下,因此很難破除思維是現在最有利標,但他們還是不會用最有利標來做事,還是傾向於傳統的方式做事,因此會造成流標。
其實物管人員也有發言,如果將前期沒有將這一些設備、設施規劃做好的話,未來對於施作者有所困難,而且當物件變成是物管時,這個承銷的費用,管理費也不足以增加想要做科技應對的方式。
第二,我們試著去瞭解民間一些防災產業的現況,民間防災產業其實在推動是非常困難的。困難的點,像我有看過社宅的案子,如果我們要推動社宅,在裡面加強民眾安全,像節能目前已經推廣比較久可以做到,但如果要做到更好的防災效果,他們覺得這一塊的費用會變高每一坪的售價費用,因此他們都傾向用一些low tag來做。
我提的案子是第12頁的2-3,跟國土防災議題有關,前面一至三項陸續落實要做的項目,第三項還可以再加強的應該是第一種國家通報之後,依照某些領域比較大場所的避難疏散可以再加強。
院長好、各位與會大家午安,我是林筱玫,第一次發言。
我看到有跟我聯繫的那一位雷博士也在現場,可以聽聽看他的專家意見,以上是我目前追蹤這一個案件的結果。
因為我們講的是圖資資訊要串接起來,並且在發生災害時將資訊推播給救災單位,他們會將大型工廠、擺放公共物品、化學品的配置圖畫起來,並且這一些圖資會定期更新在救災單位當中,像這個災害事件有因未告知公共危險物品的擺放位置,因此造成六個消防員死亡、四個移工喪命及錢的損失,因此我們覺得是不是要將違法工廠進行檢查,但卻有一些實作上的問題,所以也要聽聽專家們看看未來有什麼規劃,這一些樓層較高、面積較大的高危險工廠去進行實施檢查、配合議題的感測器或者是其他先進的科技做一些救災及預防災害的事件。
他也提到這一些是產、官、學、研及在業界有一些商轉,因此有一些機會在這樣的議題下試著推廣看看,因為最近遇到工業大火,發生了之後,我看新聞上有提到消防署會聯合消防環保署、勞動部、經濟部一起下去推廣,對於高風險性的工廠來做聯合的安檢計畫。
另外,內政部建研所的雷明遠博士是屬於安全防災組的部分,他們後來跟雷博士討論的過程中,知道在內政部的建築研究所從民國98年至105年都一直陸續有在做防火避難的疏散避難研究,現在其實至105年都已經跟AI的架構連結在一起,但是有這麼好的研究,卻都沒有拿來運用,雷博士在推行的時候有一些困難,只有一些研究案,沒有辦法推廣。
另外,則是新增加第四項及第五項的部分,差不多是4月21日、5月29日的時候,分別跟內政部營建署工程司張傑宜小姐討論過,她是承辦的科員。她有瞭解現在要開始進行修訂建築建材的建築法內容,那時討論完的結果,張小姐並沒有跟我回覆確定要怎麼做,也許之後可以再追蹤他們要怎麼做。
第三,有一些相關的通告案的研商議題,現在草案不知道這邊已經進行到哪裡,因為我這邊沒有看過草案的樣貌,只看到這邊寫到107年5月23日會發布,今天是5月28日,也許有一些新的進度消息可以聽周組長幫我們講解一下。
第二,消防會比照警民聯繫的方式,會將各類場所安全設置標準的部分,會將119火災系統做通報的裝置,目前也聽說正在研擬接下來的設施、設備會怎麼樣與消防署底下設備的基金會去溝通,讓我們所有這一些授信總機會加入物聯網運用,火災發生的時候,將這些訊息、訊號會傳遞到雲端,並且經過篩選會傳達到消防局或者是該存的資料庫裡面去,因此這個部分也聽說已經在進行當中了;如果再更細節的部分,我剛剛有看到火災預防組的周組長在現場,可以請周組長幫忙補充一下。
我們將議題收斂一下,我們在辦理的情形,可以看到前面第一點是119勤務指揮系統的建置案,這個是在之前就有提過的辦理辦法,消防署這邊有說在108年的時候會更新相對應的系統,並且運用到全國。
主席及各位長官午安,我是筱玫,第一次發言。之前一連串討論的結果,因為大型國土防災資料橫向整合的計畫,看起來是比較廣泛的議題,所以在今年4月21日及5月9日的時候,我這邊有接獲內政部營建署跟建築研究所都有聯繫,聯繫這個範圍很廣泛,因為各個組別所負責的職務可能沒有辦法跨越太廣泛,所以建議是不是要把議題收斂一下。
非常感謝,想問的問題有被解答到,非常感謝。
謝謝,因為我不是公務員,所以我不知道這樣的流程。
我基本上就請他記得把這一些訊息做哪一些paper work、照片及文字留下紀錄。
因為中間有一連串窗口接到哪裡再到哪裡,每個人是什麼樣的職位的人會承接這樣的事情,可能會有一些loss掉,又或者沒有loss掉,但是我們遲遲還沒有被通知。
因為現在是單方向,你們給我們什麼data,我們就吃什麼東西,但我們並不知道有沒有部會會不會上傳上來,因此就不沒揭露出來,會有這樣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