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政府單位可以辦像族語親子營,我有認識一個學生,他被他的老師丟到原鄉部落去沉浸式族語半年,所以他的族語能力有提升,這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謝謝大家。
還有一個,發言標準一點,有聲書在發音上有差異,書寫上寫錯誤的,變相再教這些的時候,當然不能把錯的就這樣子教出去,我們就停在這邊,沒有出去了,大概是這樣子。
再來,我時常推族語褓姆,常常講說是不是有永生書,也就是在教族語的時候,像我們語推員也會收到教具,但是問題是使用性的感覺,很像也沒有這麼實用,就是比較不好使用,老人家要教給小朋友的時候,還要教他怎麼使用,雖然很好,但是還可以再研發可以更簡單一點的,可以讓長者或者是媽媽可以更容易去學習的有聲書。
再來是老幼共學,像老師說部落有推遊戲屋,家長一定要陪同小朋友進去遊戲屋,不能把孩子放在那邊,這部分也可以用在不管是都會區或者是偏鄉的地區,都可以適用,這個是很好的。
接著是場地的資源也會不足,就交由各位長官去解決。族語的使用機會,因為在原鄉部落,我們剛剛有提到原鄉部落所面臨到的狀況是,每一天幾乎都會碰到漢人,這樣子相對在實行說族語的狀況就會被弱化,因為面對的都是漢人,這樣的狀況就會變成我們要如何提醒我們的長輩要說族語?我們面臨的狀況是這樣子,更何況是都會區。
再來,因為都會區跟原鄉區在環境上推動上有所不同,這部分可能也要請各位長官想辦法。
在社區的部分可能的做法是,因為原鄉跟都會區的方式不太一樣,面臨到的問題也會不一樣,在社區可以做社區媽媽文建站,因為在偏鄉地區是只針對老人家,這樣子相對就排擠到像部落一些媽媽在帶小朋友,白天就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是不是可以結合一些類似文健站的方式來提供沉浸式的族語環境,不管在偏鄉地區或者都會區,是不是可以做這一塊?
像一師、一保,我們就媒合兩個族語的教保老師。我們資源可以用協同教學或者是地域加給,也就是在偏遠的地方,像教保員很辛苦,在偏遠的地方有地域加給,或者是可以提供給他們獎勵,像鄉幼有的只有一個教保員,但是有四班,是不是可以請其他的老師來協助教學,是不是也有一些獎勵可以提供?
再來,剛剛提到教保員回到幼兒園去教的時候,可能會面臨單打獨鬥。像托兒所或者是幼稚園,教育是主、族語是輔,所以是不是可能降低族語,然後增加教育部所要求的東西,像教保員在推的時候,就會受到阻礙、壓力,反而讓教保員失去動力會想要放棄。
面臨的困難是單打獨鬥,我一併講好了,在教保員的部分,因為需求是就業保障,資訊不夠的時候,就算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學這些東西,保障在哪裡?地位在哪裡?
在沉浸式的話,像族語加教具,因為我們跟在座的語推員,有的也有協助幼兒園的教學,我本身是在私立幼兒園教,因為他們沒有族語老師,我在教的四年過程中,第一年一定會很吃力,因為個人要教,再來是沒有資源,我可能要熬夜 1、2 點弄教具,然後再帶去給小朋友,因為自己用族語跟小朋友說,最多三、四分鐘就不想聽了,但是如果用教具吸引的話,學的時間就會拉長,這樣子在學習族語的時間就會拉長。
在學校的部分會自行研發教具,像例如幼兒園的部分。再來是跨縣市共背或者是族語的教保員,比如某個縣市的沉浸式族語做得很好,另外一個縣市成果做得不是很好時,是不是可以交流、去別的縣市學習,就是要增加自己的能力、知識,回來的時候才有辦法來推動自己族語能力。
解決的困難方式,我們有討論一些出來,可能要自己覺醒,也就是在中生代當中要自己領悟,也就是自我認同感要增加,就像我以前一樣,第一個語言就是學母語,所以我現在就會說,我也算是中生代,我很認同自己是泰雅族、自己的文化,我們要如何提高自我認同?可能也是要從家庭本身做起,這樣子才會提高,在中生代認同才會覺得有興趣,也才會覺得要學族語,也才有辦法教我的下一代 。
可能面臨的困難是在學族語的時間比較缺少,接著是在家庭可能阿公、阿嬤會說,再來是五、六十歲會說,但是中生代就不會講了,那就是斷層,我們這個時候要如何推動在家庭所需要學的環境,要如何推動?這個要放在中生代,要如何學習、教,這也是一個問題,可能要提供大家想一下,要怎麼教。
這裡是第三組即將要報告我們所討論的成果,他們可能的做法是會用遊戲的方式來增加親子共學在學習族語的轉介當中,就會在家學習。還有一個是默式教學法,這並不是我的專業課程,所以我不太瞭解。
《族語》我是新竹縣五峰鄉公所的語推員,今天這個議題我大概也稍微有一點關心,因為我之前是在五峰鄉的幼兒園教族語,我來這邊也希望能夠學習到一些相關的經驗,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