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覺得ok?
法務部跟人事行政總處是兩邊都覺得可以邀請,而台北市政府的話是?
第一線的執行?
縣市政府邀請是會有……
縣市政府會希望嗎?
有沒有跟這三個單位問有沒有意見的意願?
農委會那時的議題分析表有寫到法務部跟人事行政總處、縣市政府是利害關係人,後來考量有沒有邀請他們一定要參加協作會議,或者是後續有什麼考量?
警政署可不可以補一個在這裡的角色?是「協助農政主管機關」?
好,這個我們等一下可以一起處理。
內政部這邊有沒有文字要調整的?
沒有關係,我們等一下可以再繼續討論。
農委會有特別的立場或者是支持的論點?
可以。
利害關係人盤點有幾個欄位是部會、業務單位、角色、支持論點,來參加議題的人非常多元,有一些是一般的民眾,有一些是專家學者,還有包含相關單位與部會,不是每一個人對於彼此的角色都很瞭解,所以幫助大家來參加會議的時候就知道今天來的人有誰,我們大概知道如何討論。
這次的利害關係人有分五個,是依照內政部、農委會所提供的議題分析表,我不知道會後有幾個單位會出席,因此在這邊確認一下。
心智圖跟議題手冊的意思是一樣的,要達到充分告知的目的,並協助討論品質的提升。
這一份心智圖是為了協助議題脈絡使用,這個是結構化的資料,這一份資料是會公開的,是會在協作會議當天給所有與會者參考,會後如果沒有參加議題的人,有興趣也可以看到這個連結,等一下的會議是要確保上面的資料,大家看到的都是正確的,會後也會把這一份再寄給大家,會後可以再確認,有問題都可以再改,但是上面已經有標註一些問題是今天要討論的。
心智圖有分兩個地方,一個是利害關係人盤點、第二個部分是議題脈絡的分類釐清,我們會從利害關係人的盤點開始看。
沒有的話,我們就進行跨部會協作來釐清議題。
到目前為止,有沒有疑問?
第二層的好處是可以降低風險,如果我們可以確認看到的問題並不是表層的問題,就可以幫助我們在後續想要如何做的時候,不是往錯的方向前進,如果看到一個表面的問題,就覺得是這樣子做,有可能花更多的成本,往錯的方向做,那個是不必要的成本,因此為何要盤點這個議題的好處是降低風險與減少不必要的成本。
面向不同,但是我們要幫助意見來互相對焦。心智圖的方式是我們可以依序討論,因為每一個議題都有複雜的脈絡,如果一下子跳這個脈絡、一下子跳那個脈絡,這個會會很難開下去,有先盤點議題脈絡的好處是依序討論,知道這一個脈絡是有哪一些內容是在這時討論。再者是有脈絡的話,比較好吸收資料,這樣可以更方便累積後續的討論。
大家不用擔心,這一張圖(心智圖)我會再解釋。
等一下會用心智圖的方式跟大家梳理脈絡,這一些心智圖的文字是兩個部會的議題分析表,之前有跟部會聯絡的研究員,他還有另外再蒐集一些資料,都有放上去。
建議參與會前會和參與當天會有不同利害關係人與民眾參與者的差距不要太大,希望各位同仁是儘量參與協作會議的同仁。
協作會議的目的是要一起協作去解決問題。
有兩件事:第一個是我們要確認問題及想法;第二個是沙盤推演部會的回應,部會的回應有包含事實澄清、未來精進作為及開放討論的事項,這個是我們等一下會沙盤推演的部分。
今天會前會的目的是要確認各個部會、業務單位間的資訊相等,及有充分準備,如果有任何的不足,都可以利用這個會議一起對齊。
當所有的事實、爭點都確認之後,我們一定會有一些問題是沒有辦法在對焦的時候就處理的,是開放的,要針對確認的問題來解決方案,我們會在下午的時候,用分組的形式用更開放討論的方式去討論到底有沒有哪一些配套或者是解決方案,這個是以之前「寵物進入國家公園」的案例來說明。
接下來是確認事實及釐清爭點,大家已經有針對各種面向的資料,吸收過之後,他們可以開始反思到自己的觀點,然後再跟別人的觀點去作回應及討論,這才是開始價值出來的地方,也就是針對不同的資訊再詢問、對焦,有時可能會覺得別人講的事情跟自己講的東西沒有辦法對上的時候,我們會用這個時間對齊。
從提案人說明到主責部會簡報的安排,是讓所有的與會人都能夠確保他們所接收到跟這個議題相關的資訊是多元,而且是有事實根據的,因此大家在有資訊對等的情況下前提,會有比較好的討論品質,這個也是為什麼一開始會這樣子設計。
我說明一下為何議程要這樣設計?先介紹協作會議的流程、工具、目的,這個跟一般的開會不太一樣,是讓大家共同目標一起解決問題,我們的流程是因為這樣子而設計,因此會這樣子跟大家解釋。
主協辦部會的簡報會接在所有人的簡報之後,作為前面的回應、釐清的事情,會在簡報的時候說明,會確認事實、爭點及分組用餐跟分享。
利害關係人可能要請主辦部會確認一下到時會有哪一些人要簡報,但是我們會儘量讓這一些簡報的人就內容不要重複,因此有同樣的觀點就不要重複說明。
會議是從10點開始,10點至10點20分的時候會有開場,也就是像剛剛的自我介紹,我就會介紹流程與工具,然後會讓提案人簡報,所以我們等一下可能要確認一下提案人會不會有簡報,或者是有書面,大家可以口頭說明。
紅色的部分是主協辦部會簡報,到時看是要一起一份,然後派一個同仁講或者是兩份分開講,這個時候我們再討論,因此這兩個紅色字的部分,我們會依照實際的情況調整。
跟大家說明一下當天協作會議的細部議程,左邊的字是會依照利害關係人,看到時有幾個人想要口頭說明,或者是簡報,一個人會有5分鐘(簡報)。
我們在會議開始的時候,還是讓大家自我介紹一下,方便等一下要問問題、交流的時候知道需要找誰。大家好,我是專案顧問芳睿,我會協助議題的處理。
快速的主持技巧、結束,然後讓雨蒼開始真正模擬協作會議,通常一開始是由主持人開場,然後說明一下這個會議的流程及會使用的工具,我們就從這一刻開始模擬。
如果這個部分大家有興趣,也可以google很多資訊,像《快思慢想》這本書也有在介紹這一件事。
我講完了(笑)。
系統一跟系統二,我記得唐鳳在很久以前的共識營或者是某一場會議有提出系統一跟系統二,我自己覺得滿受用,這是心理學裡面的一個名詞:系統一講得很簡單,也就是很直覺、不經大腦思考所產出來的反應,也就是系統一會做出來的反應;系統二是真的有深思、辯證過才出來的東西,這個是系統二,講白話就是這樣子,提醒可以讓自己比較理性與中立,也就是儘量用系統二的方式,也就是儘量花一點時間沉澱、反思,然後再講出來,而不是反射性地提出來,這樣很容易起衝突。
簡化兩點是,一直吸收多元資料跟反思可以幫助主持的時候更中立,因為每一次致翔開場的時候,都說主持要中立,因此如何克服讓自己變得比較中立,就是看比較多的資料,看到不同的人的面向,自然就會變得很中立,同時又有反思。
深化便利貼的核心事情是,要一直去問事實佐證,問這一件事是不是合理的、是否合邏輯,及有無事實佐證。
下面只是做這一件事會如何做,新增的時候儘量用同理心跟耐心,在整理的時候,儘量抓重點,把文字簡化,要便利貼是因為不要讓大家寫太多字,不然很難消化,所以是抓重點。
主持用便利貼的時候會有這三件事,也就是新增、整理及對新增的東西提出疑問。
第三個是深化便利貼,當我們新增便利貼的時候,那個便利貼有可能不是像我們剛剛會前會反覆確認過這一件事是不是事實、有沒有佐證的資料,他講的東西有沒有依據,因此同時新增便利貼的時候,我們也要一直去挑戰,不是很激烈的,而是在內心中去看剛剛講這個東西到底有沒有合邏輯、是否是事實,如果不是的話,也可以善意提出,又或者是引導其他的人針對那個部分做一些更深的論述,或者是問其他人有沒有相關的意見。
接著是整理便利貼,就像早上練習的KJ法,要把便利貼放到對的方向。
因此在真正開會的過程中,便利貼的需求就會有三個部分,一個是我要新增,像誰講了什麼,那個東西很重要,不管是問題或者是解法,又或者可能的風險,我們會有新增便利貼的情況,這個是在主持的時候要做的。
其實大家都有練習貼便利貼,之前的部分是主要在整理資料,但當開始在討論時,我們的資料就不是紙本了,同時很多的資訊一直進來,要如何很快速紀錄而不會忘掉,就會用便利貼紀錄,相信剛剛每一組都有練一下便利貼如何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