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台灣在這一股全球的公民科技跟Open Source的地位是?
他特別欣賞哪一個階段?
有其他的參與模式嗎?
這個算是公民設計實踐的一種?
我們如何把它變成是公民科技,而影響到國際?
所以是另外一棵樹一直長?
你改完之後,再把原始碼分享到Github?
瞭解。你改完之後會不會覆蓋掉原本的?
有改變嗎?
像預算視覺化最後還有台北市政府當作參考嗎?
你開發出這一個專案之後,放在Github上,其他人就可以修改跟使用?
預算視覺化不是已經完成了?
但沒有完成。
轉個專案算是完成嗎?
是網路大家自己收入,我想知道但不會說的?
這個也算是用原本教育部台語字典當作基礎?
但是動手的門檻,是不是要先會……
就在這一個專案的網站上?
是瀕臨絕種的語言嗎?
以萌典為例,有什麼影響?
其他的語言是別人接續接力的?
可是像這樣子如何讓公民這麼多人能夠參與g0v或者是「vTaiwan」?
這個跟現在一直強調的著作權及智慧財產權又有一點……
像這樣的模式怎麼影響到台灣的一些運作?及公民參與?剛開始接觸這一個題目的時候,我覺得是我很不懂這一個領域,也沒有那麼容易進去,好像很遙遠,因為都是屬於語言這方面的,如果本身不是學這個的話,其實Open Source都不知道。
或者也可以販售?
開發出來也是當作開源放在上面?
是在Github上放授權?
什麼具體的例子?
像「vTaiwan」跟g0v做的就是國內的?
就像我們講的專案,只是是全球性的平台?
這個討論是互動式或者是怎麼讓大家一起參與?
之後才到Github?
像早期的工程師會知道要怎麼使用,其實對政治是比較冷感?
所以是從這樣的情況延續下來。
只是兩條平行線?
對。
像這樣的國際趨勢。
想要瞭解這一個模式的發展,也如何從在地到國外的參與,因為我們每一年都有不同的會議,包括黑客松、TicTEC——如果沒有記錯的話。
其實就是我們那天在談的,網路跟實體開始在議題要拋出來討論的時候,我們就要決定要怎麼走。我要用網路做到我哪些功能,怎麼樣的情況下我進到實體,我實體要用什麼樣的形式。這個就不拿Join跟vTaiwan來比了,就是說,未來政府在推動網路參與做法上有什麼建議?
其實你比較從大的政策來看這件事情。我的這個題目原先的想法會是比較像唐鳳講的那個階段,所以我才會最後面的問題是網路參與跟實體會議的區隔跟整合的建議是什麼?我當時的想法是這樣,比較沒有拉到那麼大。
我覺得這個觀點滿好的,之前我在想這麼題目原先的想法是唐鳳之前有講過其實是在做最後政策制度決策那段的時候,其實網路參與是沒有辦法去做的,在最後做決定的時候,他覺得還是要回到實體會議。
那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當中,哪個階段比較適合導入網路參與?
第七題的部份前面也有一些說明,vTaiwan跟Join平臺運用在公共政策諮詢上的差異,接下來才談後面的問題。
比較低?
第六個,民眾透過vTaiwan或Join參與的結果,是不是具有可靠性?在政府治理的過程當中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我比較關切的是網路參與怎麼樣去融入整個公務體系來運作?其實這個是我會希望寫這個題目最主要的發想。
操作面的政治...
它是一個國家的組織啊。
像法國的這個公共辯論委員會它是屬於什麼樣的機制?它是屬於民間的...
可不可以有另一個考慮,像vTaiwan來講,還是以唐鳳來講好了,g0v他發動去找相關的人。Join平臺我們現在其實是by工作坊在找人。可是未來像這樣的中介者是不是應該是由這個議題的發起人他的機關,或是議題發動人來找出他的中介者。
就是哪些人適合?因為其實我們剛剛這樣談起來的話,其實by議題,然後不同的domain know-how的人要進來,所以它可能會是一個動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