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個部會一個人?
假設我的主管都同意了。
這個是我很有興趣,我想問細一點。假設我是文化部的公務員,我想要來你的團隊,我需要寫什麼東西?
就是每個部會可能有一個idea,也就是在這個團隊裡面,大家都看得見,也許可以給我一些靈感、可以有一些啟發。
他們來的目的,各種各樣不同,或者是想要解決一件事,或者有的人是想要呼吸這邊的空氣?
他們調過來的目的是有一個計畫、任務來完成,完成以後調回去嗎?
所以像前成員已經調回去原本的單位?
因為我對這個團隊很有趣,一半的人是?
所以是互相說服的過程。公務員也不會覺得找我麻煩或者是指責我做得不好。
是否可行是誰來決定?
這個要處理最不滿意的事情。其實像你剛剛講的,你要讓大家來意識到這個方式是可行的。
因為我看你之前的訪談,每年暑假會有實習生來?
這個是讓更多人知道、願意來參與?
有想過這麼快可以走到這步嗎?
所以現在有超乎你當初的預期,有想像過像口罩地圖可以上千萬人使用?
不一定是要誰或是某群人在可以做這樣的事?
我一直很好奇一個問題,我們內部在討論的時候,如果唐鳳離開了這個位置,現在這套治理模式或者是工作的型態還可以持續嗎?
這樣的模式畢竟在公務體系還是很特殊的,他有可能會成為比較常態性的公務機關運作模式嗎?
OK,因為畢竟你現在是一個公務員的身分,感覺你一直都在工作,並不是像公務員,當你是政務官,這個情況好比你的團隊都是這樣嗎?也就是隨時在網路上想到什麼問題就回應一下,或者想到方法……
讓彼此從來沒有見過的人……我之前在寫訪綱,看到一句話是要讓相互傾聽的經驗從兩個人延伸到很多人、千萬人,所以他的方式是我們在一個平台上,然後讓大家有共同可以理解知識或者是資訊的基礎上。
比如可能要帶寵物上火車,但是可能過去會干擾到別人,你可以想到折衷的方法。
如果這個結構性的問題,也就是結構性有了改變之後,可以運用在我們看到技術面?
你自己沒有設定什麼議題,你沒有覺得什麼問題想要解決,而是利用同一個平台來解決,也就是解決別人看見的問題,來做別人想到的創意點子嗎?
讓政府看哪裡幫得上忙。
所以我可以這麼說,三年多的角色,也就是剛剛講的,民間有些創意、創新想要解決問題,我們覺得這個需要被解決了,我們就……
這個是在2016年。當時大家很常在用社群網站,那個是故宮小編,一個特別的,現在很多是這樣。
像你剛剛講迷因的例子,像在當下大家覺得很像離我們的需求有一點遠,但是隨著外在客觀的情況改變,也許就可以成為很好用跟民眾對話的工具。
因為一般人的印象是公務機關的創新動機跟誘因是比較低的,很多人會覺得是抗拒改變、墨守成規,等於你把這一套做事情的方式引進來,有沒有遇到一些阻礙或者是?
但是這樣的模式在全世界,有其他的國家做得像我們這麼敏捷嗎?
這個對我來說也是這次才突然感覺到很強烈的,我也會回去看一些專案。
所以同樣的,如果是三倍券推出以後,發現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抄近路,我們也隨時修正?
明顯的雜音是比口罩還要多?
振興卷或者是三倍券,這次大家可能不同的意見是……
對,但是可以不去藥局以後。
口罩這件事的怨言非常少。
什麼樣的政策都可以在概念上來實踐嗎?
所以大家都有共同的資訊,我們就知道我們做了這個決策,大家可以被你說服。
這不只是對公共治理有一個衝擊,這個對於民眾的觀念也是很大的改變。因為以前政務官最常被罵是朝令夕改跟政策為何沒有辦法一步到位,這個其實是在挑戰我們對於公共政策的認知。
也就是這個東西到哪裡,並不是馬上就到?
這樣不會比公務員的負擔更大嗎?以前會覺得公務機關就是求嚴謹、穩,但是現在民眾有一個idea,是要馬上告訴我行不行,這是很大的衝擊。
因為過去幾十年都是用舊的那一套,你進來三年多,你會覺得整個不管是公務員或是整個機關的運作或方法?
所以像高速公路這麼多人來用,有讓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也就是大家的點子變多?
所以這樣的方式會對整個政府治理的有長遠的影響嗎?這一次的口罩地圖或者是三倍券,因為這一次的疫情大家看到,過去是少數的人在參與或者是知道這一些事,會慢慢進一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這些三年多來,2016年到現在,你對於想要達到的目標是否滿意?
所以你說的「眾人助之」是幫助的「助」?
就是過去審議式民主,主動邀請民眾進來,現在的社會創新是完全從民間來,政府只是協助的角色?
其實一開始在入閣的時候就講說想要當一個通道,方式也是想要持守著文化,也就是這三年多來跟你當初期待的是不是一致的。
我們這個採訪比較想要著重的不只是你這個人,而是一種新的文化或者治理方式。
謝謝。
那有理想的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