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己在這邊有幾個觀察,大概有些東西可能可以跟你合作,了解新移民知識,怎麼為台灣政府貢獻,Freddy有提是不是要一個政委,例如幫不只香港,因為未來台灣在東亞地位越來越重要,不同人選擇台灣移民,他們專業怎麼去幫台灣政府,感覺上需要專業的位置。

  • 團體部分,外交部有 INGO 設點專區

  • 這是一方面看能不能統合,另一方面比較說,我自己感覺是滿,因為香港未來無論是網路自由會被限制,因為有些台灣的網站都封了,但第一個封的是促轉會的網站,所以說他已經開始會封網,我們自己香港內部的評估就是覺得蘋果日報也好,未來一段日子有可能會做整個被政府關閉,如果在這樣情況底下滿多的傳媒人,滿多香港過去可能在弄網絡的、媒體或短片的傳媒,他們都可能會失業。

  • 失業已經是比較好的結果,要不然可能跟著蘋果日報那種都被捕,但如果失業之後,這邊也有一些香港人有些想法,當然因為香港來到這邊帶了紙本,是不是可能和一些科技上或網路上的新媒體,看怎麼樣去配合起來,把他們請到台灣工作,也是台灣未來有些香港人可以貢獻的地方,同一時間也可以保護網路自由安全。

  • 過去也有朋友比較關注資訊戰,過去我美國智庫開會,談起台灣,我不敢說很了解台灣,但我個人倡議是因為美國國會每年有很多年,我知道他也有贊助台灣一些數位的東西,在這情況下我覺得會不會在台灣真的看有用不同人結合起來建立counter中國假訊息的中心,包括軟實力的媒體或資訊或是更加宏觀去看在中國在網路上講的資訊跟中共propaganda,這是台灣可以擔當的角色,但這要找有知識的人去幫忙,先到這裡。

  • 看有沒有要補充?

  • 我是經民連的員工,我在香港唸書,經民連過去這一兩年除了跟陸委會合作做庇護,後來也做出版社,可以順便送給政委。

  • 人才庫這邊,不管是連結當地港人移民或NGO不斷在做倡議,也都一直有跟各部會溝通,但老實說不是很順利,就比如說庇護的事情跟陸委會,也要跟羅政委那邊溝通,一些簽證是內政部,其實他們就學跟就業,現在政府的態度比較希望最後都回到一般程序,我們也是要給教育部跟勞委會。

  • 等於比照金卡、投資創業?

  • 我覺得人才那部分比較受到阻力的或讓大家覺得沮喪的是,總是到現在這階段還是聽到不同移民,可能有專業的醫療界或科技界會覺得到了台灣移民門檻相對低,但好像沒有像實際上政策上要積極吸收這些人才,有實際的專案運作,但因為我今天沒有想說要特別推出什麼,或哪個地方要修正,只是說目前有聽到狀況是這樣,不過確實滿多東西陸陸續續在前進,也包括這邊,跟我們一起籌備這些事情。

  • 我補充一下,現在滿多香港移民是不同專業,醫生律師,律師比較少,但大學教授,台灣投資移民框架底下,大概一萬台幣,通常都是會投資酒吧跟小吃店,這方面當然是特色,但同一時間來這裡的人大概四十多五十,其實還沒到退休年齡,但這邊除了小吃店,本來在香港專業才能不一定可以被利用或怎麼去統合起來,如果未來,我知道跟陸委會溝通時,會計師可能會比較需要,他們需要查中國資本,金融方面需要香港人才,但宏觀上政策好像沒有特別要吸引金融人才,如果真的需要,所以感覺是看台灣政府會有什麼措施未來。

  • 另外一方面我們長遠,這雜誌是海外運動新嘗試,流亡的港人跟旻諺合作,羅冠聰等都在裡面,我們是希望在安排香港文化的東西,但同時香港文化我們也想弄一些電子版,所以過去香港海外有討論是不是要建立軟件,要讓不同的資訊在軟件可以不被中共的影響,甚至香港的人也可以通過軟件自由溝通,這對於資訊流通也是滿重要。

  • 所以先前用的 Telegram 已經不安全了?

  • 現在說法是警方已經破解,經常法庭上案件很容易破解 Telegram,所以真的在想有沒有可能新的形式的平台或軟件,可以至少在數位世界無論在香港本地或海味的香更港人,或是整體使用中文的族群的人都可以通過這平台交流資訊。

  • 現在 Signal比較多,或是很多……

  • 瞭解,但這樣比較分散,沒有聚回來的形式,可以發出去但聽回來沒辦法?

  • 所以也有人討論要不要更安全版的clubhouse,增加中文世界。

  • 我知道有些讀書會就去改jitsi meet,自己改、自己架,但就有訊息成本。

  • 還是希望行動者友善的平台,無論新聞或未來資訊上,至少資訊上可以知道不是假訊息或是中共一些宣傳,如果有個軟件出現或這樣的平台,才能確保流通,但好像還沒有這樣的去走通。

  • 大概了解。這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不是技術問題,幾乎每個自由軟體技術只要夠多人用都會變這樣。

  • 我會覺得我們通常做法是搭載我們覺得還算安全,但本來不是為了這用途的上面用,這是為什麼大家都用github,擋掉會有更大麻煩。這倒未必是相信微軟,而是這是幾乎唯一可行,當你受網路管制時,還是要找一些就算在牆內,還不敢禁止的東西,搭在那些東西上。

  • 我們未來也有想去設置一個軟件或平台,但這也是初步的構想,因為比方美國總統大選滿看得出來問題是無論是youtuber或明居正這種,上華語世界滿受到民粹影響,如果有新的軟件或平台流通長叫使用者友善,可以避免像是川普那時候總統選舉時的散播的方法,不知道有沒有可能這方面。

  • 未必一定要用中文?

  • 其實英文沒有問題,如果針對對象是香港或說台灣或海外的中國人或粵語的人,他們還是比較常用中文。

  • 那是表達,但看裡面英文部分問題不大?

  • 當然英語可以放到裡面,但是不是需要這平台去counter。

  • 一個是不受民粹干擾,另一個是維基百科英文比較不受干擾,相較於中文來說。

  • 請教一下,如果要反攻進去你覺得有什麼方法。

  • 你的endpoint是什麼?

  • 因為我們也擔心香港情況不是短期解決,現在已經開始,有些信息傳播是麻煩,在想的是如何跟牆內的人溝通,怎麼把我們相信的歷史跟資訊串回去,比方說我好奇一個clubhouse真的打開一扇門,是不是有用我,但這有一部分經歷資源可以做這件事,反攻回去,再利用還會看到的平台,看到另一種跟中共不一樣的東西。

  • 官方立場沒打算在中共營運,有些人改了國別設定下載,但一開始就知道不會,所以知道不會存在多久就被堵上了,那是可遇不可求。

  • Clubhouse那兩天的氣氛非常棒,但我覺得很難engineer那種東西出來,我覺得很難靠單一平台進去。

  • 不知道香港未來怎麼樣或在下一代,是不是要建立一些基礎建設,網路或資訊上可以做到互通,我們在想一些辦法,當然我不太熟悉,我想跟你交流一下有些新的想法。

  • 我覺得還是要搭在言論比較自由的地方,也覺得有價值的,比較不自由的也很難從那邊斷開的基礎建設,這樣才會在兩邊受到保護,不然很容易,因為兩邊都可以切斷,你作為中間的狀態,只要哪一邊斷了另一邊也會切斷,因為價值在聯繫上,要找這種形狀。

  • 當然有些技術,但作為行動者還是要想說技術畢竟是手段,我們可以習慣這些技術,好比我們用jitsi開會,不是因為我們要幹嘛而是習慣這技術,真的想做在用這個當endpoint去想。

  • 現在滿初步的,因為這半年,整體情況香港在這邊越來越多,跟學者朋友交往,也覺得要盡可能保持一些歷史馬上搬過來台灣,當然有些active的東西,感覺上台灣未來會有一群人和有興趣做香港研究,也會把這東西搬過去台灣,但我只是感覺除了封存之外,同一時間真的保護他們在網路上的紀錄,我們有個連登,或臉書,或互聯網上得到的討論結果,那些歷史紀錄,整個反送中就是網路產物,但感覺上怎麼把他有系統性的搬過來我們還是要再思考。

  • 或許可以連絡internet archive。像最近我在推特上跟一個德國記者,他說為什麼台灣每天注射的統計報表,每天pdf更新,舊版就不見,純粹就是系統沒用到會刪除,但對他來說要尊重歷史而不是竄改,每天存下來就很重要,那我就說我寫了程式,他只是一個網址 https://web.archive.org/save/ 加上網站,就幫你存一個完整版,我就寫一個簡單機器人每小時存一次疾管署的疫苗報表。

  • 全球資訊網的好處是每個人都可以幫其他人補洞,超連結就是這個意思,另一端隨時可能改,是鬆散連結在一起,某種如水吧,所以反過來說任何人都可以幫別人修網站,所以像剛講的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不用任何技術能力,只要註冊一個帳號隨時看到就可以整個存下來,它就分散在全世界的地方,這樣就不太可能再被拿下來了。

  • 很擔心網路上的事情,其實telegram很多有用的資訊,過去可能幾十萬條的訊息都刪掉,因為怕警察查到,那些也有現場的po也是很有用的歷史紀錄,但很多人都沒有,我覺得是滿可惜,我在想怎麼保存這些自由。這很重要。

  • 台灣運動比較結構化,去結構化很難出現這種角色。

  • 我們已經有海外離散族群,離開的人有責任去想像要去串一些文化就力使紀錄,放到網路滿重要,但說實在我們不熟,所以也想要一些名單去弄這些,相信對不同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你認識香港人嗎?

  • 滿多像是杜汶澤黃秋生來拍戲,之前也有,會比較順利,但我感覺不是這麼多人都這麼幸運,看看哪些部門可以幫忙一下。陸委會比較是專業或香港有名學者政治人物,可能幫大陸,台灣,如果處理方法是找他到圓山大飯店吃一頓飯就算了,民進黨就派飛帆出來吃飯,但之後比方個體在台灣長遠發展,跟中央就比較割裂一點。

  • 國發會有提「雙語國家發展中心」的方案。我覺得專業上英語不會輸給母語者,來規劃如何讓繁體漢字跟英語並存,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方向。因為我會看連登,看起來已經是兩種語言。

  • 他們會很開心你有看。

  • 我會看,我在博恩夜夜秀提到就很開心,當然看久多少看得懂一點,我們ptt也有自己一套語言,久了就會這樣。

  • 我們跟新加坡的雙語不一樣,我們是英語加台語也是,英語加阿美族語也是雙語,所以我們的涵容性就很大。

  • 有些人在台灣建議建立國際學校。

  • 這有一些方法。

  • 但有說教育部說要學校有明文學位很難。

  • 我們有實驗教育三法,任何在台灣可以讀公立學校的人可以申請家庭或喜歡的機構或一群人共學團體當作發學位的單位,但是他的學籍還是掛在當地普通學校,但除了發畢業證書沒有什麼別的功能,所以很多實驗性質像是原住民族像是阿美語學美語,已經完全跳過漢字,就要從實驗學校,因為公立學校沒有這個選項。

  • 雙語國家政策到還真的可以把幾個移民抓起來試試看,現在應該還沒接上。

  • 不管學術界或醫療界、藝術界、文化界,他們自己界別內的專業議員來銜接,確實會比大家聽到雙語國家聚焦在學校教育還要寬闊太多。

  • 學校內教育概念不是作為外語學英語,而是學一種專業,包括用英語學音樂英文,但從這概念來看,可以是中文英語,可以是英語華語,英文教學也可以是英語粵語英語台語,這個英語的涵容性要學生有想學什麼時候可以有在地脈絡。

  • 移民過來法律界很多。

  • 像我常看法白,如果來的律師可以把法白的作品,用比較道地的英語但不困難不艱澀傳播出去,這雙語國家用英語學法律突然就覺得很可行,但這市場除非你已經看得懂中文,不然切不進去。

  • 那你覺得在台灣一些新聞媒體,會需要香港英文人才?

  • 像國際影音平台,未來應該也會徵雙語人才,讓用英文的人覺得值得注意,橋接的功能。

  • 我們去倡議一下,應該就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