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公司主要做Branding,第一大塊是從定位策略到執行,另外一個部分是用Branding概念來做活動企畫。像2次台南時裝週,或2015年我們跟四個品牌發起了時裝展。其中一個客戶是紡織廠老闆,因為她的支持,才承接了台南時裝週,他在前面幫我跟政府做一些溝通,因此才做了第一次台南時裝週。第二次我們辦了永續時尚設計獎,也就是到各個學校去推廣永續這件事,可能紡織廠對我們比較有信任感,也就讓一個設計師配一個紡織廠,用Branding方式讓雙方嘗試做一個合作。
-
很有態度。
-
時裝展是2015年、2016年,我們策展和4個品牌自己拿錢出來做。
-
通常第一次都是這樣子。
-
兩年四次。
-
非常不錯。
-
這次想發起、希望有機會能將各領域串連起來。這是台南紡織廠的東西,很厲害,我們很想把紡織廠的上游跟下游串聯起來。其實時裝展在支持臺灣設計的部分,還有遇到很多貴人,包括陳郁敏女士和朱平先生很感謝他們贊助我們,還有中小企業處當時蔡宜兼主委也幫助我們申請場地。這幾年時尚有被看見,只是政府想的跟產業不一樣。
-
你們有跟TAICCA聯絡過嗎?
-
沒有。希望有機會可以。
-
主要是跟經濟部的體系嗎?
-
在經濟部跟文化部體系下,當然他們包袱可能比較多。我們自己做的時候,只有一點預算問題,很低的預算,也可以做起來,只是做得比較累。
-
也做得很好。
-
這個不是辦法,不能賠錢去教育大家。
-
賠錢可以做一次,但是不能每次都賠錢。
-
政府標案有KPI。
-
理解。
-
是不是有機會可以運用科技,讓大家一起協作,其實時尚產業是滿大產業,可以連接所有人。時裝產業上游跟下游分很開,紡織廠跟設計師雙方思維不一樣,當介紹紡織廠跟設計師一起合作的時候,有點像兩個星球相撞,但那個火花結果是好的,其實政府預算不會給到足,當你做的是正確的事,媒體就會專程下來挺你。設計師要在市場上突出,需要有特別的產品,他的設計必須被執行出來,設計師一定要有紡織廠幫你做特別的東西,在永樂買的東西是零售價,對設計師而言可能會提高售價、無法有競爭力。
-
我知道你的意思。
-
今年鎖國,有很多機會讓設計師和紡織廠一起工作,像紡織廠在國外知名度是很高的,如果這個設計師的創意或者設計東西,可以賣給國外買家,其實是很棒的。
我稍微解釋一下,服裝產業其實有點複雜,上游有這些,中游、上游及下游有這些,擴散的是包括影視音,例如明星穿的衣服,其實圈圈是很大的。
-
其實你剛剛提到永樂,算不算周邊擴散?
-
永樂算是布料零售市場。如果設計師去永樂買布料,然後再做成衣服,整體售價會太高。
-
但是永樂有個T-fashion時尚基地,那個基地並不是完全用當地外樂布料的部分,是在後面作共創空間。
-
這也是政府運作的部分,也很好,但比較像是給年輕人去的。
-
我理解你的意思,就是類似像科普。
-
有點像這樣子。就是年輕人在那邊會有個初步瞭解。
-
我希望發起的是開放性平台,像我有些朋友其實是製作代工,製作一件衣服,可能只有賺幾十元,但是常常被倒,所以平台功能就可以串聯,代工廠可以加入這平台,讓其他品牌可以來找他發單。
-
我再確認一下,像紡拓會也有在臺灣的聯盟,這個聯盟跟你的相對關係是?
-
我們的客戶-和明副總李桂林女士之前是臺灣流行時尚產業的理事長,等於是創會的理事長,我是因為他的關係,我才會投入這個部分。
-
理解。
-
像台南時裝週,因為是政府標案,預算比較不足,所以大部分還是找學生來執行才符合預算,但理事長希望我們做產業要的。
-
我有聽懂。
-
產業想要的。
-
他是從B端去拉,不是用推的。
-
當初理事長幫我一個個打電話給這些老闆,我們再一個個拜訪、說服,所以我每個禮拜下台南,用Branding方式找設計師一起合作,另外包含說服凱渥來支持,非常感激晶英飯店的贊助,因為預算不足,理事長跟我們一起去找贊助,因為要做到像一般產業時裝秀規模預算,也就是要做到位的這件事需要更多力氣。
-
好,我大概聽懂了,謝謝。難怪你們叫B2B。
-
紡織廠比較有這樣的串聯,尤其是台南,他們非常團結,台南的老闆們會互相分享,或者是我來做這個東西,這個老闆會跟另外一個老闆說你們一定要參加。
-
就是大家一起揪團。
-
但是時尚圈比較分散,像設計師可以做出這麼酷的東西,就是比較有個性的。
-
我理解。
-
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和發起,像科技人做的去中心化。我遇到一個設計師,他是RCA畢業的,也可以邀請他的老師來,有個平台讓大家一起來討論,我比較希望在這裡有比較多的串聯和發起。
-
RCA講的是英國嗎?
-
-
因為我們有個同事就是RCA的。
-
在科技上是不是有任何做法類似這樣?
-
我的意思是,我看你們目前也有自己的臉書可以打卡的地方,如果找你們公司的名字,其實找得到。
-
我們沒有設。
-
沒有特別去經營?
-
-
目前有三個讚。我如果google你的公司名稱,目前已經有三個人按讚了,可能你不認識這三個人。
-
因為我們是做品牌的,策略無法分享,除了event或者show,所以知道的才會來找我們。
-
不過還有像LinkedIn上面也看得到你們。
-
喔!他曾是我們的實習生。
-
到處都有數位足跡。
-
-
我知道,你們沒有2C,需要經營這塊,不然就要改名是B2C,這個我瞭解。
-
-
這個很好,我身上穿的也是新材,我的意思是我理解你們想要有這個平台,而不是自己要跳出來變成這個平台,我完全瞭解,我的意思是像LinkedIn、FB,這個就算想要低調也不可得,只要實習生願意公開講這件事,其實不會完全找不到的,這個平台叫做資料自動聚合的效應。
-
就是當我的朋友都在LinkedIn上的時候,就算其實沒有在經營LinkedIn,但是會不斷提到我,所以在LinkedIn上現在的曝光度相當高,但是並不是花任何的時間上去,而是變成類似像大家可以繞著唐鳳討論的物件,所以我會覺得你要從頭建立平台的問題,就算這個平台的群聚效應很高,但就很像行銷的梗總是要鋪一段很長的梗才會有爆炸性成長,但是像現有的大平台,像LinkedIn是有基底在這邊,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在上面架第二層,也就是在LinkedIn架第二層,就是在LinkedIn上架第二層,有點像剛剛才來的貝殼放大,他們就是在現有的群眾募資平台上架第二層,並不是自己去弄群眾募資平台,而是去幫助那些可能比較有社會使命的案子在現有的不管是flyingV或者是嘖嘖上去接觸到更多的人,也是媒合,其實廣意來講,這也是一種媒體的行銷,但是是很集中的,並不是大眾媒體,而是專門幫這些有你剛剛所說的有想法的這些設計師來擴增,其實我們在社創中心之前也花很多時間,像跟聯合報願景工程等等,後來有倡議家等等,本來是大眾媒體,後來裡面切出一個在大眾媒體大平台上的小專注平台來做這種媒合的事情,但是這些前提都是有個大媒體基地在這邊,不管是群眾募資或者是什麼別的,所以當這樣子的需求出來的時候,除非願意等一段非常長的時間,不然我不會說要開始一個新的平台,因為那個育成期非常地長,架在現有的平台上,就算沒有想做,別人也會幫你做的策略,如果你知道我的意思的話,就科技上來講,因為已經有網路效應、已經聚合了。
-
瞭解。大部分沒有放資料上去,也不能發起,⋯⋯
-
你是說自發開始一個新的策展感覺嗎?
-
除了FB之類的有其他的?
-
像我剛剛講到的嘖嘖跟flyingV,這兩個是目前任何人都可以發起的,尤其像時尚相關的,像嘖嘖有很多這類的例子,但確實需要比較有知名度、號召力的設計師,像大家可能知道有兩次跑到紐約時報登廣告,一次是占領立法院的時候,一次是Taiwancanhelp的時候,在每個平台上,當然還加上很多,像剛剛來的阿滴等等這些人,他們一下子就把這種媒合的能力做得很好,只是當時因為有點代表臺灣人的感覺,所以也有人覺得為何可以代表臺灣人去紐約時報登廣告,但是他們因為是群眾募資,所以就不會想看他失敗,所以24小時之內就緊急抽換稿子,那變成是很成熟,不然本來有點中二的稿子就變成比較成熟的稿子,那次真的滿成功,因為把國際很多設計資源,像youtuber等等聚合在一起,現在Taiwancanhelp.us的網站現在還可以看到,但是現在這個平台並不是自己做,而是透過貝殼放大放在嘖嘖平台上面做,我剛剛講的是這個意思。
-
現在已經有很多除了你剛剛提的這種第一層媒合之外,上面有這種第一層上面專門架第二層,或者在第二層再架應用服務層,像貝殼放大的例子,所以你跟這些合作,等於不用自己重新經營科普群。
-
所以比較建議跟他們合作?
-
不是特定哪一家,而是跟可能第二層、第三層合作,而不是自己從頭寫個平台,從第一層的媒合者做起,主要是因為這方面的營運非常花成本,而不一定是紡織業也好、時尚業也好坦白來講最擅長的事情。
-
其實在思考這平台,我問了一個朋友,他是工業設計出身,工業設計跟製作廠商很有關係,他們有一個分享製造廠商的社團,在FB也有打板打樣的社團平台,但是那只是整個產業的其一部分。
-
這個講的是不是臺灣設計平台TDA?
-
有個打板打樣的社團。
-
不是臺灣設計聯盟?
-
不是,就是打板打樣。
-
第二層,也就是架在FB上。
-
對,FB上「藍色加工網」。
-
這個是我第一次聽到。
-
工業設計更複雜,有些是機器設計,有些是生活用品設計,所以他們會有這樣的社團,現在已經有網站了。
-
對,叫做「加點製造」。
-
他們也會發起一些活動。
-
如果第二層經營了一陣子,有時就會回來自己開始做第一層,就是長大足夠大,會員對他足夠信任,這個時候也會發生像第一層,比如FB不是設計給這個用途的,比較有底氣,也就是大家會跟著他一起回來,但是一開始剛發起的時候就是架一個網站,或是從頭營運,這樣就比較困難。
-
我也在思考如何在現有架構加東西。
-
為何不是跟臺灣設計聯盟或是藍色加工網,直接用他們組織的型態?
-
時尚跟工業設計太不一樣。
-
我知道,就是同一批經營者,現在已經有朋友已經在做第二層了?
-
不是,我朋友只是有加入這個社團。
-
不是站長。
-
不是。時尚產業也有好幾個類似的社團,但分得比較散。
-
我們只是試試看,我們有機會跟設計師、也跟紡織廠合作,知道他們彼此的困難,想貢獻一些我們可以做的東西,這是我們想要發起的。
-
我理解,與其一開始說是去中心化,那是大家對你有足夠信任,你說去中心化,這個大家是比較ok的,但如果一開始並不是真的那麼眾望所歸,然後說去中心化,聽起來很像免除自己的責任,像央行現在說要開始探索數位貨幣,大家很相信央行,但是如果現在一家地下錢莊,但可能對社會有貢獻,說要發行數位貨幣,大家想的事情會想說是不是要洗錢或者是逃稅,但說不定用的技術是一樣的,所以先累積在這個行業裡面幾個比較成功案例的公信力,再講去中心化、多中心化,這是比較會成功的,一開始就說去中心化,我們只是做平台,聽起來很像要免除責任的意思。
-
瞭解。這只是這些年在產業的想法,每個人都是巨星、可以自己串連。
-
沒錯,設計的、穿的每個人都是巨星。
-
我們算很理解這件事。
-
我知道,我理解。我覺得這個方向非常好,我剛剛只是在講說,這個有點像pitch,你要跟各方談,只是建議在談的時候有個步驟,其實只是這樣子。
-
這是給你參考的。
-
好啊!
-
如果有想到什麼可再分享。
-
謝謝,很棒的想法。
-
應該要做點事。
-
我們其實在之前AI人才銀行,也就是產業出題、人才解題的時候,大部分是民間資源,但是政府可以扮演一個角色,也就是告訴民間說這樣互相串聯是確定的方向,這個不一定要投入預算,大家很習慣要先透過地方政府或者是中央政府媒合才算數,這比較像社會創新的東西,像經濟部門跟社會部門講了,也就是互相同意就算了數了,不一定要治理部門來做什麼事,治理部門是可以維護這個模式的公信力,這是我們很願意做的事。
-
時裝展後兩次都在空總。
-
對,這個是把圍牆打開,大家看得到。
-
在之前。
-
圍牆還沒有拆。
-
那時候是中小企業處蔡宜兼主委的大力支持,我們才能使用。
-
現在這邊中企處。
-
他支持我們,才可以做。
-
這塊仍然是中企處,也就是社創中心還是中企處。
-
蔡主委看了三創那一場時裝展,問我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我說我需要場地,當時他協助我取得空總場地的使用權,非常感謝他。
-
未來在這邊,負責等一下大家有空,可以看看地下室等等,這邊的場地都還是有比較具體的扣合永續發展目標的活動,都可以在這邊舉辦,跟宜兼在很像。
-
瞭解,因為他後來就調走了。
-
他就去做國發基金了。
-
對,如果有些紡織廠需要,我也會告知他請他協助,他很好。
-
謝謝,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