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個問題是我想要請問「Join」跟「vTaiwan」的accessibility,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進行任何的usability,也是針對這兩個平台?

  • 資策會科法所在最早的時候承接包含電子商務的無障礙測試等等的,所以當時他們的團隊也很在意這一件事,其實我們大部分的政府網站,你只要看到有三個冒號(:::)就表示可以提供給視障朋友,所以你只要看到這三個冒號基本上有通過「無障礙」。

  • 所以是「AA」?

  • 像 Join 是「A+」,這個也是參考W3C的WCAG來訂定的。

  • 所以像這邊會講說上次測試是107年2月2日,有檢視報告,包含自動檢測的部分,也有人工檢測的部分之類的,所以這一個部分是很完整的。

  • 那像「vTaiwan」的部分呢?

  • 「vTaiwan」討論區的部分,也就是「talk」的部分,因為discourse是一個非常多人使用的開源軟體,它也經常在政府使用,所以就有很多不同的團隊會用section 508或者是用其他無障礙的來測它。

  • 雖然我們自己並沒有下去作檢測,但是我們generally trust,因為各國政府都已經用了,他們的contribution會回到這裡來,所以discourse的accessibility ,我們並沒有那麼擔心,但是資策會科法所的朋友們,用他們的自動工具初步跑了一下之後,告訴我們說基本上是可以使用的,就是screen reader這一些。

  • 那第二個問題就是:我記得你在某一個訪談,就是「2017-01-14 唐鳳對談蔡玉玲:開放政府如何實現民意」的這個訪談當中,有提到針對數位落差或者是參與落差,不管是硬體上或者是軟體上的回應,我想要知道有沒有一些比較明確的案子?

  • 有的。像我們之所以會去澎湖或者是會去恆春,就是這個價值的體現。

  • 在社會企業上,我們也理解到說,像我們去了恆春或者是澎湖之後,後續確實不會定期再回恆春或者是澎湖報告。

  • 意思就是說,可以把透明、參與的部分帶到現場,可是課責——也就是「說到做到」——的部分,大家還是要回到網路上才知道後續的發展。

  • 但是這個架構,對於這長期的政策形成不一定那麼有利,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後來像社企相關的政策,我們就是用巡迴的方式處理。

  • 也就是說,這一些朋友可能在雲林或者是在花蓮,對他們來講,如果要知道上次提的意見有沒有被政府收到,而要跑來台北,其實是很不方便,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是我過去。

  • 但是如果講不清楚的部分,我們就是在空總這邊,讓十幾個部會的朋友,都跟雲林或者是花蓮視訊連線,這樣子我們兩個月前,所有人的提問,像上次在花蓮的時候,所有的人提的問題,我們會整理成提問列表,都會逐則回應,而且會在網路上公開處理的狀況。

  • 所以,如果當地的朋友沒有辦法上網的話,我們最晚兩個月之後就會回到原地,所以只要再來,或者是我有時也會去市政府演講,只要再來的話,就會問說兩個月前問的,我們處理得怎麼樣,最晚是兩個月。

  • 但是因為都有逐字稿,所以我們解決了一個東部的問題,其實接下來好比像中部的朋友們,就可以看上次的逐字稿知道我們討論到這裡,因此慢慢就把各地連結在一起,這個是目前的做法。

  • 所以你們有提供非線上跟你們溝通及參與的形式?

  • 就是定期巡迴。因為我們在的地方都是行政院的聯合服務中心,所以他們如果有什麼想要追問問題的話,其實這些服務中心每天都開,並不是我們去巡迴才會開門,所以他去那邊就會問服務中心的人說:「上次唐鳳政委來的紀錄在哪裡?」他們也會上網公開,並且各中心都有involve的人員,所以這個部分做得滿好的。

  • 唯一收到的一個挑戰是,其實花蓮離台東是很遠的。我們有到花蓮,但是台東的人還是要花很多時間上來。

  • 喔!花蓮是你們東部的據點?

  • 對,因為行政院沒有台東聯合服務中心。

  • 我們其實也有在改我們的行程。本來想說禮拜一晚上去,晚上去之後禮拜二待一整天,但如果要跑三個地方就沒有辦法,所以我們接下來行程就會改,我就會去兩整天。

  • 一天去台東?

  • 一天去花蓮、一天去台東,這個是一個可能性。

  • 另外一個可能性,好比像如果我在台東,但是花蓮辦公室還是視訊,台北也開,就變成是三個地方都是視訊,這一些都在嘗試。

  • 好,我覺得這樣子非常非常好,很開心聽到你們在回應數位落差或參與落差的這一件事。

  • 對,因為臺灣不大,所以其實我們想做就可以做(笑)。

  • 對,但是馬德里他們的回應也是差不多利用……雖然他們是市,所以他們是利用區政府。

  • 對,也是類似的。

  • 請各區幫忙。

  • 好,再來第三個問題,這個是我一個比較好奇的,我不太知道「Join」跟「vTaiwan」,你們有沒有針對目標的族群上有一些區分?

  • 有,其實「vTaiwan」是每一個案子會去聯絡利益關係人,但是這個利益關係人的重點,並不是在政府想要討論之後再邀,而是在政府還不確定要做什麼時,就找來一起討論要做什麼,有一點像協作會議最理想的狀況,也就是政府還沒有任何想法的時候,大家就討論。

  • 在「Join」上的話,當然公民的提案有時也會在這樣的階段,但是「Join」部會想要討論的題目,很多時候是已經比較到中後期,也就是我們想要做細節,大家一起想辦法。

  • 所以「vTaiwan」之所以會很insist說,每一個階段至少要有一個月的討論時間,因為我們希望是政策在前面,就放在「vTaiwan」來,這個是一個最大的差別。

  • 兩邊其實都可以接觸到一般的公民,但「Join」現在使用的人比較多。

  • 所以現在慢慢有一種「vTaiwan」是lab,然後「Join」是production的感覺,就是「vTaiwan」試出來好的東西,我們再佈署到「Join」去。

  • 對,之前跟g0v的朋友在談,大家的感覺是對於「vTaiwan」的進入門檻比較高一點,好比我今天是一般的市民,我想要提案,可能要透過認識g0v或者是我之前點「我要提案」的按鈕連進去,會有一點confusing,可是我覺得你們認為「vTaiwan」的定位就是lab、experimenting,我覺得是acceptable,因為「Join」基本上是比較普及的被使用。

  • 對,因為「Join」沒有辦法每天改,而且一改就影響到500萬人,需要很完整的測試週期。

  • 可以每天改的是「beta.join(http://beta.join.gov.tw/)」,其實改得非常快。不過,即使這邊改到非常完整了,但可能半年、一年才上路。

  • 你如果連到beta.join,你會發現連參與式預算都在上面。

  • 你們之後有要做參與式預算?

  • 對,有完整的PB介面,然後包含像裡面的「來監督」,其實coverage就非常大。正式版都還沒有這些功能,我們都還在測。

  • 其實我有一點好奇,為什麼「Join」沒有想要把它開源?

  • 因為一開始合約不是這樣簽的,其實就是這樣子。

  • 所以是因為約的關係?

  • 對,因為當時的合約還沒有一個開放API或者是開源的範本,沒有範本就要自己寫,這個不是很容易,所以當時是用很標準的網站招標範本來寫。

  • 就你個人而言,畢竟你是一個開源軟體的運動者。

  • 我當然是比較care開放的API,就是如果你不滿意它的介面,你可以做一個不同的介面,像輸出、輸入都是直接用這一個網站。

  • 因為一個project沒有開源,而且內部的工作也不是在開源的前提下做的,已經三年了,你把它開源,其實旁邊能夠進來維護的社群,要花非常久的時間才能參與它,所以我並沒有覺得他們準備好之前就應該開源。

  • 就其實他們有自己運作的系統,然後也不一定需要開源社群這邊的資源,來維護這個網站維運嗎?

  • 對,因為成形很久的專案,像當年StarOffice剛變成OpenOffice的時候,其實外面的開發者花了非常久的時間才能參與開發,又或者是Netscape剛開源成Mozilla的時候,大家想盡辦法改,可是就很難改,到最後Firefox等於從頭寫介面,當然後面很多API是重新使用的。

  • 對我來講,一開始當然是開源比較好,但如果沒有開源那麼久了,還需要一段轉銜的時間,在這個情況下,期待它開放API,可能是比較實際的。

  • OK,好,理解。

  • 其實我對於國發會怎麼處理「Join」和「vTaiwan」兩個平台,針對像privacy或security的第六個……不好意思,我跳了一下;這兩個issue我比較有興趣,我有問馬克,是「國政」跟「高分」嗎?他們下面好像有一個team。

  • 「國政高分」是一個人。

  • 「高分」的意思是「高級分析師」。

  • 好,我一直以為是一個國政、一個高分(笑)。

  • 「Join」physically是架在iaas上,也就是PDIS討論區架的同一個地方,是行政院的雲端資料中心。

  • 這個雲端資料中心有相當好的資安保護,畢竟就是為了要處理行政院內部並沒有想要公開的東西來架設的,是內部系統用的資料中心,所以這部分的資安是沒什麼問題,而且因為放的是政府一些敏感的資料,所以我們常常接到試圖資安攻擊的紀錄,但是so far好像沒有出過什麼問題。

  • 所以「Join」不需要太擔心。

  • 「vTaiwan」的好處是,其實我們用的每一個平台,大概都是第三方的外部平台,只有討論區是discourse,因為discourse那麼多人在用,所以資安方面的問題,發現修補得非常快,因此discourse我們也不是很擔心。

  • 那像pol.is呢?

  • 確實,pol.is是比較大的問題,pol.is跑在Heroku上,那它的資安政策並不是我們可以稽核的,所以我們當初剛上任的時候,才撥了一筆預算,等於是把pol.is輸出,讓它可以在別的地方跑。

  • 在你們自己的servers上對不對?

  • 對,就是把它移到iaas這個地方。

  • 移到這個地方跑的好處是整個資安跟稽核的流程可以非常完整地capture,也不用擔心Heroku哪一天倒了。

  • 所以你們現在也是在做這一個動作,也就是把pol.is整合到?

  • 對,已經做得差不多了。(https://polis.pdis.nat.gov.tw/

  • 應該我們下一次開pol.is的時候,就可以用臺灣這邊自己資安的機房。

  • 是誰在負責這一個?

  • 這部分是三樓一位叫「羅姆」的朋友負責。

  • 另外一個,你上次說pol.is會幫你們針對每一個議題,比如鞭刑產出一個報告。

  • 對,我們把網頁輸出成一份PDF。

  • 然後全部是用演算法,也就是自動產出的?

  • 其實那個就是看圖說故事。在pol.is有這一個產生報告的能力之前,我有協助一個叫做「政問」的節目,這個節目也有導入pol.is,當時「政問」自己寫了一個視覺化pol.is的方法,而這個方法當然比較沒有那麼學術,但也堪用,所以其實在「政問」的每一集裡面都有相應的pol.is。

  • 你說沒有那麼學術是什麼意思?

  • 我們隨便看一個,就是像這樣而已。

  • 一邊是受訪者講的,一邊是pol.is的共識,當然我們還會連統計的資料,就是有raw data,大家想要分析還是可以分析,但是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排行榜的概念,其他大家care的這一些東西,其實在這邊都有。

  • 像這邊是講社會住宅,社會住宅那一集的pol.is,我自己覺得很有意思。

  • 大家比較care的是居住正義租賃透明化的部分等等,不是那麼care擁有房屋或者是其他的部分。

  • 總之這些我覺得還是有很大幫助,但不會像現在的report那麼細。

  • 我有一個問題是,你是怎麼讓它跑出這一些數據跟text?

  • 所有pol.is的題目,你只要勾Open Data,它都會匯出一個試算表的檔案,而這個檔案每一個pol.is都是一樣的,就好比像我們這一邊的,像上次酒駕的案子,那個案子就是我們在這邊類似的案子看起來都會有兩個檔案,這個看起來有一點難理解,但其實很容易,這是每個人的編號,每一個人講的話,像講說「我覺得什麼……」,如果贊成就是「1」,反對就是「-1」,然後跳過的就是「0」,空格就是沒有看到。

  • 所以演算法的功用主要是把人分群,分成三組人,你有了這一份資料,你要去看這一個題目的共識程度多少,其實是非常容易的,因為就是加總它就好了。

  • 所以這是加總再輸出?

  • 對,只是把這個矩陣翻成英文,並沒有什麼額外判斷的部分,演算法真的有介入的部分就是分群。

  • 但是像那一些報告,就是其實感覺比如90%的人同意,它其實是有一個text,它也摘要?

  • 沒有,它沒有摘要。

  • 但它就把……

  • ……text是大家自己寫了什麼……

  • ……是original的那個text?

  • 對,就是大家打了什麼就是什麼。

  • 但是怎麼知道這一個common具有這個cluster最有代表性的?

  • 這個可以算,你把每一個cluster,你看每一個cluster,這個cluster裡面的人對於每一個……

  • 喔!得到最大的support。

  • 這其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算法,就是很標準的統計。

  • 因為我一直以為你們用pol.is在「vTaiwan」上用,是因為用software as a service。

  • 一直都是。一直到我們把它輸出,都是software of as service。但是因為pol.is有輸出export的功能,所以它可以作獨立分析,這個是我一直強調即使pol.is不是Open Data,只要輸出、輸入的API,都是開放的,我們還是可以用它來作第三方的服務,當然它現在Open Data。

  • 對,所以它雖然是software as a service,但是它是賦予你可以去作分析?

  • 就是整批匯出、匯入,最早是都沒有Open Data,然後有API,接下來就是有Open Data也有API,接下來我們輸出來之後就是有Open Data、又有API,然後又可以自己裝。

  • 好,我有稍微聽出來……

  • ……自己裝之後就不算是software as a service。

  • 再來是第七個問題,因為其實我在youtube看到一些演講或者是逐字稿,你有提到一些西方的近代哲學家或者是開源軟體運動者,我想要問的是,像這一些思想,對於你從參與太陽花到你創立「vTaiwan」與推行Open Data、Open API相關政策,有哪一些特別的哲學家或者是開源軟體運動者是……或者是你認為對你的影響很大?

  • 我剛剛加入開源運動是1997年,當時「開源」這個名詞才剛提出來的時候,叫做「自由軟體運動」,所以當時「自己軟體運動」跟「開源運動」的幾個主要思想家,大概都有follow,像Eric S. Raymond有來過臺灣,有談過一陣子;然後Larry Wall我跟他合作接近十年,也就是非常久的思想家;當然還有Linus,他之前有跟Himanen和Castells合寫一本書,他是一個哲學家,叫做「黑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就是有一點致敬另外一本書。

  • 這三位思想家,Himanen的,我後來就比較沒有跟,但是Castells當然是非常……從他的資訊社會三部曲,從中文,後來發展溝通力量理論,然後後來把各種力量理論應用在佔領上、應用在金融危機之後的地方自行組織上面等等,那一些我倒是非常熟,可以說是倒背如流,所以Castells的思想,當然對我有影響。

  • 在太陽花前後有一些臺灣的朋友翻譯了Karatani(柄谷行人)一系列的書籍,我是從「世界史的結構」開始看。

  • 前面、後面都翻過一些,所以後來我去找英文的著作來看。我接觸柄谷是很晚了,但是他很多思想是很有安那其融合在現代跟意義的重新詮釋。

  • 因為很多安那其思想家都是在資訊時代以前的人,現在是要靠像佔領者——無論是華爾街或是Solarpunk——這些現代的安那其,一定程度上都是把資訊科技不只是當作異化的來源,而是當作安那其存在的基礎。

  • 這個是跟另外一派的,所謂的密碼學安那其,當然不完全一樣,但有匯流的趨勢。

  • 密碼學安那其就是像中本聰這種,他相信透過比特幣或者是區塊鏈這一種數學的方式,能夠重新做出主權來,當然這些都對我有一定影響。

  • 好,非常有趣,地理系其實也滿多人用Castells的影響,所以也算是可以作為對話的基準點。

  • 因為其實像他們在談這一些democracy或者是安那其的思想,多多少少都是跟他們本身來自的文化或者是social context,因為你也算是部分的社會運動者,你算是參與其中的參與者,我不知道你在唸他們的,跟當你自己自身參與在臺灣的context,你有發現一些差別嗎?有點像localize在臺灣這個context。

  • 開源社群本來就是跨國界的,沒有一個授權條款說是「開放源碼,但是只有這個地區可以用」,沒有這一種東西,所以這個社群幾乎是按照定義,就是跨國界。

  • 雖然跨國界,但並沒有所有的人都在同一個時區,所以好比像東亞的朋友們是在類似的時間作息,確實在線上想要聊天,你會看到一波一波不同活躍的人。

  • 我如果想要跟某一個地域的人比較接近,就把睡眠的時間調整成跟他們的類似就好了,其實這個是最主要的差別,其實我反而是以時區為主的文化聚落,而不是以地區為主的文化聚落。

  • 好,還滿有趣的看法。

  • 最後一個問題是,你在開源協作、改造社會的這一個演講當中,你講滿多,你幫太陽花做直播,你有提到一個「認識論上的直接」,我對於你提出來的觀點還滿有興趣的,這個是來自於你幫他們做直播的反思嗎?

  • 其實這個是一本書,叫做 The Robot in the Garden(《花園裡的機器人》),因為我之前住的地方有一個花園,所以我甚至還在裡面裝了一個機器人,讓它去讀這一本書,讀《花園裡的機器人》,這算是一個裝置藝術。

  • 它做的事情是在最早網路可以傳視訊的時候,很多人透過一個網站,一起去照顧一個花園,可以移動手臂去澆水等等,有點像開心農場,這個是一個農場。

  • 也太酷了吧!

  • 對,但是這個跟開心農場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人會願意花時間在這個上面?這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因為這個花園是非常遠的地方,你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堆預錄的片段,然後你按了鍵,就show預錄的片段給你。

  • 這個就像最早望遠鏡發明的時候,你不知道看到的那個真的是木星上的斑點,或者是望遠鏡上的斑點(笑)。

  • 所以當年在望遠鏡發明的時候,就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你要怎麼知道這個新的儀器,你的肉眼不可見,你也不可能飛去那邊確認你的觀察,你這一種透過儀器的認識,什麼情況之下是什麼姿勢、什麼情況下不要什麼姿勢,這個是我提到認識論的部分。

  • 我之前在Socialtext,有一位朋友有一段時間是Socialtext的CEO,叫做Michael Idinopulos,他就是在這一本書裡面有一章是「遠端認識論」,講的就是中介者,所謂的中介關係跟中介的設計理念,如何是以透明的介面為目的來設計。

  • 以透明的介面?

  • 最基本的想法是當它是雙向透明,也就是我作為一個中介,這個中介本身的不足、本身的困難、本身設計的機轉,你要讓使用者完整地知道,這樣子就比較能夠區分哪一些是望遠鏡,哪一些是花園或者是木星。

  • 另外一個,透明必須是雙向的,就是當它作為一個行動,也就是透過網路按了一個鍵繳稅,它要能夠看到它的回應要盡可能的立即,而且這個立即是盡可能地不可預測,也就是說,同樣是澆水,說不定今天土壤的狀況跟昨天不一樣,或者是蝴蝶飛過來之類的,越多這一種事前無法預測的,就越容易認為這個是一個實際存在的,也就是一塊知識,你越侷限、越只給他看你有澆水,然後打勾,他就不知道這個是不是真的在澆水,但是就是這個望遠鏡或者是網站在看它。

  • 但是你有可能製造出偽真實,比如讓蝴蝶飛過,或者是控制土壤的什麼?

  • 對,沒錯,所以這裡的重點是在於不可預期性。不只是觀眾不可預期,而是任何人都不可預期,好比像當時在太陽花或者是佔領中環的時候,很多人都可以透過網路打一些訊息出來,現場的人看了這個之後,其實他們的反應是不可預期,但是你打了一些鼓勵人心的字句上去,佔領者就在自己的FB或者是其他的地方改做這個訊息,然後就擴散了,然後擴散的時候,你滿不確定這不是模擬出來的,因為你提供的訊息,真的造成了誰都無法預期的改變,也不可能預言,因為沒有人事前知道你要po這個,所以這種情況下就比較會有一種認識論上的正確性存在,即使它的頻寬很窄。

  • 還滿有趣的,你是用真實社會當中不可預期性,就是你其實無法預測人怎麼互動的這一些東西,來去驗證你的介入是真實的。

  • OK,好,我要去借這一本書,很有趣。

  • 這個是MIT Press的書,因為我跟這位Michael Idinopulos之前是同事,我們在設計Socialtext這一套系統的時候,就運用很多這一個觀點。

  • 因為其實你有這麼多經驗都是利用資訊科技來介入民眾參與,或者是改變任何社會人們互動的任何形式,我想要問從這一些經驗當中,你介入「vTaiwan」的設計,應該是相較於「Join」比較多,對不對?

  • 當年是,現在就比較還好。

  • 但是至少從第一代,就是從你還沒有入閣之前。

  • 我想要問的是,你認為「vTaiwan」在民主參與中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 就是這一個空間本身都是可以大家靠參與來塑造的,就是連這個Open Space的運作機制本身也是Open Space,這叫做recursive public。

  • 你連在參與的形式都是Ope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