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最大的差別是,像我以前為什麼十四、十五歲敢中輟?因為有校長的支持,但是主要的原因是跟我一起做研究的那些人,對他們來講,我只是一個email,根本不知道我才十五歲,所以即使有一些年齡歧視,但是隔著網路看不到我的年齡,也就不會歧視我了,現在大家都戴口罩,也看不出對方的年齡,傳統那些隱而不顯的歧視東西,不敢說沒有,但是在數位的世代裡面,是比較可以找到方法繞過去的,繞過去之後你關注的是對方跟你的價值有沒有共同之處,而不是一定要去區分誰是長輩、誰是晚輩等等,這個是我所說的無齡的狀態,我從十五歲開始大概就是這樣,所以這個是為什麼我很支持像您剛剛講的在學習的過程裡就來創業,因為在學習的過程裡面創業,就找到一個解決方案的話,學習的動機就增強了,而即使創業沒有找到市場真正的需求,大家都會覺得在學,只是等於繳學費,本來是應該的事情,可以吸收掉失敗的成本,這個事情也可以放在像您剛剛所講的五、六十歲的朋友,他也可以重新創業,創業不管是成功、失敗願意分享給其他人一起知道,這個是青銀共創,我們目前觀察到在社會創新的團隊裡面,他的這些創辦人如果是有各種不同世代的X、Y、Z世代的話,這樣的創業反而比較容易成功,比較不會是幾個人關起門來忽略掉大部分的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