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大家的分享。就架構來說,整體建議程序,政府內部的流程少了inform的準備、素材的準備,過去做過哪些公聽會,沒有高品質inform就沒有高品質的討論,過去的形成背景需要一個交代。join上很多議題我也覺得太深奧。陳核的時候也要把這些涵蓋進去。

整個過程也要適度回應,不是正式回應,必須做一些關鍵字整理也好,過程中需要再準備哪些資料,這樣才再比較一致的立基點。這個部分,是前的說帖跟過程當中的回應都要講清楚。

例如最近在看英國e-Petition,連署需要一年的時間,不到十萬人的連署,不一定等到十萬人成案,過程中發現些議題重要,適度提點,政府如何做回應,不一定要走完才回應,過程當中要適度把政府立場講清楚,這才會有利於下一次的溝通。這部分要講清楚。最近去看因為是難民問題,有些人要接受有些人不接受,當然這個議題通過十萬人連署,有很多成案之前就開始處理了。

跨部會也有意識,跨中央跟地方,或許可以透過工作坊方式,把雛型建立起來,例如陳處長講到,是否除罪化,是否有更合適的方式,毒販都越關越厲害。這些機制的建立可能可以透過工作坊討論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