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念著重在商品是不是可以幫到人,事實上躲了一個人、就救了一個人,家應該是最安全、安心的地方。
在產品研發階段,經拜訪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林副執行長,獲得該中心同意並已於「北區展場(景福街102號Living3.0」展示「地震避難安全衣櫃」。
我一直在想,如何找到具公信力的政府部門認證,而不是隨便做個試驗,理應由學術單位、政府跨部會單位進行研究「既有危險建物、不耐震建物遭受強烈地震時,如何能夠透過先期建物補強措施,以降低災損情形,減少人民傷亡比率」,因為,近幾年倒塌的建物都是屋齡二十幾年的建物。
進行這項研究應該與房價會不會下跌沒有直接關係,這個關係也不該正視,因為花蓮倒了4棟,就要傾全台救災系統前往支援,反觀台北如果倒了10棟,以台灣目前的救災能力,應該無法同時啟動全面救災,一定會造成社會恐慌。
我也想要透過一些機制,像我在瞭解「創新法規沙盒」是否可以媒合我們想要的合作廠商,我想把這個避難櫃提升具有科技功能,也就是人躲進去了,以訊號方式透過中控主機傳輸至遠端務業保全公司,像是「新光保全」或「中保無限+」,如果有人躲進去,而建物倒了,保全公司就有資訊顯示哪幾棟建物內有人急待救援。
「地震避難安全衣櫃」的設計理念符合創新要件,因此於106年2月11日取得台灣發明專利(第I569752號),但如何讓避難櫃商品化、讓市場能夠接受?因此,我急需一個研究計畫「都會區危險、老舊建築物之地震傾倒模擬評估暨其預防對策」,就不同類型建築物(街屋、公寓、大樓)、不同的災害類別(大樓層倒塌、軟弱層柱、樑破壞……)進行整合型研究計畫。因為我跑了很多研究機構,他們互相推諉,我心想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我自己花錢去找學術單位進行研究,由於研究成果並不具公信力,恐無法取信於民,我也曾經詢問台灣建築中心「這個產品如何認證?」他們回應:「因為沒有這項檢驗標準,你的產品無法被認證,唯一辦法就是申請優良商品。」
據我先前了解,要跑這個程序就是要請學研單位去作研究報告,再根據研究報告建議測試試驗。這一些在臺灣都沒有問題,因為臺灣地震測試平台,我上次找王教授,他也建議模擬一面磚牆倒在櫃子上,這個東西主要是要擋建成環境的危害因素而已,但若沒有政府資源主導研究,有時我們花錢做了,也未必會達到那個效果。
有時我覺得政府真的應該要釐清一些我們社會上恐慌的事,也就是不再是宣導不切實際的避難方式,現在遇到地震,大家都是po fb躺在床上,哪有人會躲柱子、牆下,這一些觀念應該是要被驗證的,大概是這樣子。
最近報章媒體都有報導「地震避難安全衣櫃」,接下來,想將避難櫃做一個商品化,先從南部賣,畢竟現有公司規模較小,如果能有政府協助,將能儘速建立完備販售通路。
其實我覺得台灣的飯店業者其實也可以跟我們買,雖然只是由一些鋼製品組合而成,但是畢竟會產生一些安全、安心的作用,我覺得實質上安心作用會勝過於災害發生時的救人作用,而救人的作用一定也是會有。
我覺得談台灣新創企業,我這個絕對算新創,因為沒有人做過,而且我們已取得台灣發明專利。
初期我在研究避難衣櫃的時候,我想過家裡廁所、廚房、玄關、櫃子、桌子、床板,哪一個地方都做全面性的考慮後就只剩衣櫃了,那衣櫃如何強化,就朝這個方向來研發。
之前比較沒有大型地震,我的進度幾乎停擺了,因為該跑的也跑了,就是不敢跨那一步打廣告,我的想法是打廣告就馬上家破人亡了。
有關法規諮詢部分,因為現行臺灣沒有相關法規,可不可以參照日本現況,臺灣也研擬防震商品國家標準,或者是相當程度的產品規範,像耐震係數或抗壓荷重標準等規定。
接著是企業創新實驗特例部分,如果可以透過政府去媒合「科技業者」,甚至於整合系統時將一氧化碳偵測、火災偵測等建構起來,我覺得是好事。
另外,我想申請設立「安心防災科技有限公司」,將具消防背景人士納入研究團隊,並將防災相關產業納入業務範疇,想成立新創公司,不知是否符合近期政府推動之「社會企業育成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