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之前台南維冠大樓倒塌案之後,其實各縣市出動很多消防人員去做各個場所建築的水泥土、混凝土的強度是否足夠的這一件事,但那個是因為在以前的工法沒有辦法用智慧化或埋很多的感測元件在裡面也沒有建築物生產履歷的概念。現在的問題如要建立一個韌性社區或防災型的都更,應該考量方便於未來的使用而設計,如果按照過去沒有辦法做到的技術建造,未來事發之後要花很多人力來做的事,改用現在的技術有辦法做到的話,是不是可以提高在智慧建築的防災比例?讓現在很多的新建案、大型建案、政府的大型標案或公共政策裡面多一些防災份額,並且利用智慧化通報,以節省未來資料搜尋和盤點、災中應急資訊整理及出勤救援的有效性來作準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