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這個很重要耶!這是我們現在目前,幾乎每天碰到的問題。你想得很遠,但真的要解那個問題,還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在做。
我們在家裡想說到底怎麼做,所以今天實際來看,我說我一定要來看。
單單逐字稿的這一件事就已經很大的衝擊了。
是,他們這一塊比你在行得多,如何把你圈著。
你在院裡面講的話,大家聽得懂嗎?
你講的東西,的確要有人幫你打字下來,像我現在聽你講話,有一點累(笑),雖然我在這個行業已經幾十年了。
今年10月30日,DTA每一年都有大型發表會,大會在去年就邀請您,但是沒有邀到,我說我們今年還是要繼續努力,我們這一個協會叫做「數位轉型協會」,您又是數位政委。
所以現在在用AI center就是弄這個?
可是最近的股價也有上來。
這個是不是科技部的?
我們看到未來很大的需求,過去三、五十幾年,因為資策會訓練還是不夠,但是現在用開源軟體越來越普遍,因此要往上做的時候,我覺得臺灣這一塊非常缺。
政委有聽到誰?
也沒有什麼必要,變成這樣的特色。
講好聽一點,電商是被7-11打敗的,因為臺灣的地理環境,正好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做。
政委做這個比較有格局的東西是滿有意思的。
像跟銀行界的人吃飯,大家談了這個未來怎麼辦,這個有這麼大的玩法,但是你發現在很多不同的領域裡面,你都會發現不同的人對未來很焦慮,也就是會push他們要做什麼事。
對臺灣的未來有一點使命、急迫感,我有時跟人家講說,像現在大家好像有一些人不看好,可是我覺得有一點是值得我們大家慶幸的,就是這個社會裡面有某一個階層的人,大家碰到會很焦慮,焦慮的感覺是那種心情,我覺得是可以維持臺灣不會往下沉非常重要的原因。
(笑)我後來發現打掉重練,人是很大的障礙,那是很難的。
多找一些東西回來,因此可以找那樣的企業,就像大的也管不到他,小的還在struggle,我看也很難,像剛剛有提到ASUS所提到的,像數位轉型是很花錢,如果沒有那一些資源可以做這一些事的話……
我希望可以看到真的用得到上手的東西,就是看看國內中、大型的企業,我們為了這一件事還跑去台中的高聖,我問他營業額多少,講了半天是做鋸床的,大概是新臺幣5億,在國際的競爭力是排了10名以外,但是李教授的概念是把鋸床加上sensor可以讀相關的資訊,發現客戶的滿意度拉高,因此他們變成是國際的第一名。
我一個小時之前還在問人(笑)。
如果差一、兩個月應該還好,但差兩個禮拜……那我們弄回來以後,我們再跟您報告。
您這一次去微軟的事,是臺灣的微軟安排嗎?
所以像剛剛唐政委講的,您4月20幾日會去?
那個是另外的事。
我發現真的很有意思,原來在做那一件事,跟著社會一直跑,然後回到最後發現原始點的事情還是沒有解決,那個事情始終就停在那個地方,就會發現一段時間夯一件事,然後原來的那一件事,如果沉下心來好好做,其實是很了不起的事。
我想看一下。
現在真的還是有人在做嗎?
他們那邊有兩個人,我們這邊有五個人,你會發現會開了半天,這個人是誰、那個人是誰,這個場合有這樣的東西,那邊也有這樣的一個東西,這樣就方便多啦!
我發現遠距的這一種開會,像這種東西從SARS討論到現在都已經十年了,那時看到這個事情非走不可,但是搞到今天,像我在上個禮拜,開了一個遠距會議,開到最後還是開不下去。
上個禮拜還剛剛在談,現在目前最痛苦的一件事是,因為大部分的office都在開會,開會完之後都是在整理會議紀錄;最麻煩的是,有沒有什麼方法是大家講了之後,東西就自動跑出來。
我覺得這個事情是非常有商業價值。
會這種輸入法的人……
她有沒有工具方法?
三十年前參加資策會的時候就是參加中文實驗室,當時有三十一種輸入方法,還有中文大鍵盤,我們做了評鑑,就是那一次評鑑,做完以後才把倉頡弄出來,因此我對中文有一點概念。
為什麼會對中文比較有興趣?
我們當時跟微軟也在談,當時就在講這一件事。
是。清明節過後的那個禮拜,就是4月9日至13日。
政委有沒有機會到那邊去看一看?
是不是跟MIT的Michael Lin?
不曉得用這樣的方式,是不是可以找到對臺灣有用的一些方法?
類似IBM基本上自己也在轉型,因此應該也有不錯的案例去談。另外是MIT的Media Lab,談數位轉型還是要談創新的應用,在一些比較前瞻的判斷,因此目前是挑這幾個去談。
我們今年想說「數位轉型」看起來美國還是滿厲害的,現在想說挑了東岸幾個地方,一個是李傑教授那邊,他們看起來有一些還不錯的方法論,全世界大概有二十五、二十六個國家有一百家的企業成為會員,我們從那邊蒐集到一些資料,那個大部分都是B2B的。
到時候我們又開始再耕耘新的題目,我覺得那個滿可惜的,因此我才會想說這裡面是不是應該要找一些人家的方法論,因此我們去年6月曾經到歐洲看德國、英國及荷蘭,發現他們也都還在摸索。
像臺灣的經濟體,長出一、兩百家的公司,大概有兩、三家或三、五家,過一段時間又有兩、三家及三、五家,但是始終可以一直活下去,這是我們希望能夠影響的。不然我相信這個題目,大概再過三、四年又沒人提了。
所以我們想說數位經濟這一塊裡面,將來推動相關的這一種事情,能不能在推動的過程,想清楚我們要什麼、不要什麼,到最後能夠留下一些專門用數位科技來做的公司,也不用多。
是。臺灣其實在二十年前有想到,我們其實不應該把大部分資源做那一塊的話,像雨傘以前曾經是世界第一,會長出兩、三家公司,又或者是做玩具的會有兩、三家的幾億公司會出來,但是臺灣一波完了以後,大家都跑光光,然後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來,好像整個產業就像遊牧民族在搞。
我們協會叫做「Digital Transformation」,我們看到剛剛所講的DIGI⁺這一塊裡面,我們走的是經濟部這一條,因為是數位經濟的部分,看起來經濟這裡面不管是文化部、金管會、國發會,大部分都還是在自己的領域去做相關的事情,比較沒有橫向的事,臺灣其實很重要的是,像3億至7、8億的公司,曾經四、五年前有一段時間在談德國中間企業之類的,現在目前好像又沒在談,而且我發現選了半天,還是選到將近100億的公司,那個100億的公司,其實也不需要。
其實也應該,就是到了某個程度,怎麼樣能夠增加就業機會會變成是比較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