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我們會說比較類似像區域型的想法,因為有很多個測站,因此地震波傳到測站需要的時間,結算到傳遞給大家收到,勢必可能就要花15至20秒的時間,至少要這樣的時段。我們今天都不知道地震在哪裡發生,距離我們最近的測站,我們可能用最短的時間,過去美濃地震,第一個測站是7公里,人體大概是3秒。
因為我們等於是單一測站,偵測到P波,推估後面的S波有多大的震度,因此可以爭取比較快速的時間,但是相對來說只有單一,所以像學校離很近的,在施工,可能會同時兩顆地震儀都偵測到,因此可能會誤判。
接受到的是複合型資訊。
剛才有提到有關於現地型的運作方式,因為基本上是六個站收到開始作運算,我們主要是以單一測站,有2、3顆的地震儀,發送之後給附近鄰近的學校,我們的預算機制是這樣子,我們也是有可能誤報的情況,其實跟中央氣象局一樣,因為我們是單點,像過去有發生誤報,像學校施工沒有通知,我們也有產生過誤報,我們希望這樣子的技術可以減低誤判的機率,未來希望這個東西可以提供給更多的民眾使用,所以我們現在也在研擬複核式,這個是前瞻計畫的部分,我們希望把這個部分推廣越多,基本上說明到這裡,謝謝。
其實氣象法有規定,這樣子的資訊要回到中央氣象局,他們是官方機構,現地型主要的訊息發送是給特定的使用者,教育部這邊的要求是給特定的公立學生。未來這樣的訊息是不是可以傳遞到更多的公部門,我覺得這一塊其實基本上是可以再研擬。
有關於副主任提到的,國震中心是發展現地型的地震與系統,現在這一塊的訊息建立在公立的國中、小,是因為之前跟教育部說最早投入於未來國家主人翁身上,放在公立的國中、小。
大家好,我是黃靖閑,隸屬於在科技部底下國研院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今天主要是協助防治這一塊。
我們可以配合,也希望未來可以走向假設這個東西是針對特定使用者發布訊息的話,我們可以配合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