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階段是,我們希望越多人使用我們的資料,然後讓資料的品質越好,越來越多人參與,這個生態系才會比較健全,也才會讓我們想要的交通+N 應用的部分可以更廣泛被這個社會所接受,以上是交通部簡單的說明。
另外,在高價服務的部分,剛剛也有報告說我們也有針對企業界跟公部門有做一些合作,我們也希望透過混搭的方式來激發出資料高價值,可以讓這個平臺有機會朝向永續的方式來營運。
像我們是 open API 的服務,然後 API 是非常標準化,所以很容易去做一定程式的開發。因此會把加值業者把所有的流量導到交通部這邊來作商業價值的服務,因此使用上其實是非常失序的狀態,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會針對這樣的失序行為會作基礎資料收費的機制研擬。
第五個部分,我們希望可以建立合理的數據經濟環境,這其實是兩塊,我們將會針對基礎資料來收費,然後再來是高價服務分潤的部分,在基礎資料收費的議題,其實因為我們有作會員中心之後,才盤點所有會員,也就是在網站上的使用行為,然後我們會發現 90%的系統資源在 10%左右的加值業者運用。
第四個部分是提供運輸資料人才培育的部分,主要是希望能夠透過跟教育機構的合作,像辦理教育訓練、競賽,可以讓更多人知道交通資料的存在,也可以激發一些資料科學、民間加值運用的可能性。
另外一個資料,透過線上、線下資料整合來作人流特性的貼標動作,在捷運站周邊透過電信公司的貼標,可以在站附近所有人流的標籤特性,再加上實際上有刷卡進站的票證資料,也就是線下的特性來作資料標籤的混搭,然後這樣的資訊其實可以提供給捷運站周邊的商家可以作廣告推播的依據。
這邊簡單的案例是透過 CDP 網格點位的資料,再加上公共運輸的票證、車流的資料,然後大家可以看到資料疊合之後,會有一些比較熱區的地區產生,這樣的熱區資訊可以提供零售業者來作開店、展店設置的依據。
再來,商業應用加值的部分,我們今年是跟民間單位來作資料混搭,因為民間的電信業者透過 CDP 的資料跟交通 TDX 的資料來作混搭之後的資料集,這樣的資料集其實就是一個產品,其實也在市場上幫我們測試市場價值,也就是探測有無買主的商業價值服務。
以花蓮公車服務案例來說明,花蓮縣政府利用 TDX 的資料,跟地方業者交出來的是班表跟票證的資料來混搭,所以可以算出來花蓮地區公車路線發車準點率跟可靠度,還有發車的頻次是不是符合民眾的需求,還有步行距離是不是過長的課題,然後幫助地方政府來作路線的調整跟班次調整的依據。
在應用服務的部分,我們會加強我們的交通數據治理的部分,這個部分的實作是由交通部中央的資料跟地方交通單位的資料來作資料混搭,然後由地方來出一個題目,做問題導向的方式,利用資料的混搭來解決地方問題的答案服務,也希望這樣的服務可以落地,也就是到各個縣市政府可以複製這樣的功能,最主要是可以提升民眾的滿意度、創造數據決策的環境。
剛剛那個是架構圖,以下有一個課題,也就是我們在今年與之後會比較著重的課題,第一個部分是交通大數據的匯流,我們會持續加強、加深跟加廣服務的範疇,我們過去都是以資料落地、標準化跟頂點、定時的服務,提供給外界業者來作標準業者的資料剪接,但是因應底層的服務比較是固定式的,但是因應上層,其實 AIoT、自駕車跟智慧道路等等的需求,其實不斷拉著我們去作資料結構跟系統架構的調整,所以之後我們會針對可能不定點、定時的資料或者是非副班標準的資料來上架進行後續因應的動作。
最後,是一個交通+N 的應用服務端,我們會把資料跟外界的商業需求、地方治理的需求、人才培育的加值應用來作整合,然後作比較新式的應用服務。
這個是本業的部分,還有兩大部分,第一個是資料治理的內部應用,這部分我們發現資料上 90%的資料其實是從政府機關的資料過來的,所以政府機關的資料去作政府的數位治理其實是非常適合的,所以如何找到我們要做的課題,然後把我們的課題跟業務單位來作共識的形成,然後讓大家可以利用數據來作治理的工作,其實是我們內部現在正在進行的大任務。
接下來,交通部的 TDX 後續推動的方向,用這個圖大致表示我們現在的推動主軸,第一個部分是交通部的資料服務本業,也就是 TDX 持續蒐集。已經蒐集進來的資料部分,我們其實會持續強化資料品質,但是在新領域的部分,也涉及到民眾很多對於電動車充電需求或者是對於 DRTX 需求性公車或者是事件、事故資料的蒐集,然後再將近年來車聯網的資訊,其實陸續的資料一直進來,因此原有系統服務的架構還有資料的結構,其實跟未來所因應的方式不一樣,所以我們從原來私有雲的架構來導入雲端新系統的服務。
因為比較是標準的 API,所以很容易被跨領域或者是跨域的加值業者去應用,因此到目前為止有 600 個以上的應用服務會落在加值業者跟政府端服務的部分。從去年開始,其實我們做了一件比較大的事,其實是把我們坐落在各個不同領域的平臺交通數據來作單一入口的彙整,其實單一入口的目的是要作會員中心這樣服務的構想,我們的方式是希望透過會員中心跟單一入口,能夠做 API 的控制跟資料進出的管制,然後可以讓我們比較知道民眾在使用我們自己的資料樣態,也可以針對大家所需求比較大的項目來作後續的精進與服務。
也引用這樣的拆解民眾的資料,所以我們每一年以兩至三個領域的方式,從公路開始出發,然後做海、空的資料、票證的資料,現在甚至是有 AIoT 的資料服務蒐集,總共有 4,000 多筆以上的服務在 TDX 平臺上。
以公車的案例來說明標準訂定的方式,可以看到我們這邊列的公車站牌,其實大家滿熟悉的,也就是路邊的公車,其實都有站牌的路線資料、營運業者、票價、營運時間及是否有提供地底盤公車的服務資訊,這個是人可以看的資訊,我們透過機器可讀的標準格式來作資訊的拆解,我們會把資料拆解成業者端的資訊、路線服務端的資訊及現行的資料,然後人可以看到的資料,把它標準化變成機器可讀的格式,然後加值業者來進行相關業者的應用。
我們的做法其實是把各地方政府所建立的系統作交通部的落地落地之後透過各個領域的標準化資料,將資料轉成標準化的 API 跟資料格式,然後對外提供一個資料一致的標準服務。
其實交通問題是民生問題,所以在各地方政府,像很早 7、80 年代就針對智慧交通、智慧公車的課題來作對民眾的服務,所以我們面臨到一個問題,大家發展的系統會比較早,所以資料分散的格式是不一致的,因此在 104 年左右開始,交通部就決定要建立國家級的資料標準跟整合的平臺,希望可以提供格式比較一致跟品質比較穩定的 API 相關服務。
主席、各位委員、先進大家好,交通部來進行交通運輸資料的服務平臺效益與後續規劃,主要簡報分成兩個部分,第一個會說 TDX 過去的歷史與現在的狀況,第二個部分是說明後續的推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