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差不多了,接下來想想看要怎麼做。
但是我說一開始有這樣的開放數據平台,其實後面我省事很多。
也就是內容的語料分析。
我們的會比較像顧問。
反而是民間的才是⋯⋯
你看我的網站就知道了。
我是技術勞,又是資方。
因為我是學術界的g0v。
那個是我帶的,這個有點在模仿我在參加的學會方式。
其實我們是不同的領域。
不會。我現在也有在參與幾個國際open science的聯盟。
我自己對於這些跨國的publisher有一些感冒,我們是講開放科學,他們把我們的paper直接封在paywall後面,跟我們想的還是有一些不一樣。
因為我是現在實際真的有實作,所以我對於這個狀況,就是不大滿意。
或許是我們要建立高峰會,邀請各界人士來談談要怎麼樣實作。
這個是要向下紮根,如果是學生的團體報告,也開始慢慢把這個觀念帶進去,也就是從基本的教義開始給這樣的概念。
他們有提到、觀摩,那個也是開會的報告,就是講到而已,然後就沒了。
剛剛有提到開放資料的平台,也許可以整合,這個是最有效推廣的方式。
這個目前還是要用bottom up的方式。
或者至少有摸索要怎麼填。
最直接關係是出版的,因為這個credit,也就是發表的成果要怎麼樣去⋯⋯
大學是另外一個層面,大學或者是研究端,這可能是在宣導,有沒有聽過DORA,就是提倡對於機構的研究來源,不要只算「I」。
對。
因為我現在也是有跟一些國外的學者合作專案,我們的專案就已經是有在用這種方式來算世界各地參加專案的人,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我想主管單位還不敢推,或者是正式介紹,也可能是要避免現在拿出來講,會有誰算百分比的問題,所以目前還是滿敏感的,如果真的公開推動的話,或許是有一些敏感性在,但是我覺得也是可以放在⋯⋯
我覺得關鍵點在於臺灣大部分的研究,對於貢獻該要怎麼去區分,還沒有很完整的意識,像我是大學的老師,或者是我有學生的話,傳統都會說所有的功勞是老師的,但是有這個credit,也就是每個人貢獻什麼,上面都有列得一清二楚。
我今天的筆記還沒有討論到。
而是使用的意識上,臺灣的學界還沒有完全跟上。
是讓國內有更多同儕的意識,因為其實我自己有參加一些國外的,甚至還有人已經開發出APP可以讓人自動地幫你,也就是用APP在要投稿的論文裡面,把table加進去。
這個是學術界的比較知道。但是很可惜的,這些學倫還在觀望,因為真的做下來的話,特別是像我們比較資深的研究團隊會完全知道要怎麼follow。
對。很多期刊都要。
對,有個table要寫。
如果你要投稿,一定是要說清楚,你在這裡,你扮演、貢獻了什麼樣的角色。
現在其實很多的國際期刊都要求,要投稿的話,一定要根據把每個掛名的人貢獻什麼,但是現在我們的科技部、教育部,不管是跟學倫中心,還只是觀望這個架構。
其實講到這個,像中心我覺得還有很多沒有做到的地方,像學術中心有提到的一部分是關於學術貢獻的部分,其實在國外現在已經開始推動叫做CRediT,像交大的老師在組織,我看到最新的評估。
像這樣由上而下的方式其實並沒有內化到,或者是學生要寫論文的話,他們其實只是很制式地上一些課、回答這些問題,但是實際在操作的話,那個是另外一回事。
實際的做法是無限上通各種影片。
他們的做法是⋯⋯
其實我覺得滿需要作的關鍵,也就是整個都要。
你是說總統盃黑客松?
我們要想的是有沒有bottom up的可能性?
不然現在其實是有的,也就是大家需要處理資料的科學領域都能夠讓科學家也有data科學家的素養,比較遠景也是這樣子。
真的是只有跟我一樣有⋯⋯
但是至少是他們會的套裝軟體,並不是我或者是你。
我們的i跟商業的i不一樣,也就是任何有能力去詮釋、理解其他人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用他所熟悉的工具。
我們認為應該要分享出來。
是在筆記的下面。
對。像有這種觀念的學術界的人還是很少數,算是非常少數有這個sense,大部分的研究人員都還是信賴下載下來的資料,要怎麼去弄。
現在是有一些平台有在嘗試,我知道數據銀行。
他們的做法,我研究看看,因為我想可能是希望可以做到例如像現在有一些可以提供平台,我自己最近發表的研究是有做這樣的嘗試,是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直接重現我分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