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午安,我是怡彣,之前有出版一本書,主要關注的議題是跟青年迷惘有關,謝謝。
大一比大四可行,謝謝。大概就是這樣,感謝。
如果從大學現在的課程來說的話,有多少這一種精神?
對,就傾家蕩產的問題。
我想要知道的是,在這兩個連結之間要怎麼樣可以串起來,或者是有沒有什麼點可以點開的?感覺是一個鈕,但是不知道怎麼樣形容這個東西。
可是我自己看到的點比較偏向於像社會有很多問題存在,像每一個人可以發揮自己的專長,相信還是會有改變的機會。
我覺得應該是大三、大四到剛出社會的一、兩年左右的階段,其實就是我輔導的年齡層,其實會有這樣的現象是因為大家會覺得看現在的薪資,會想說那自己要做這麼多的事情嗎?好像沒有做也沒有關係。
瞭解。這個是從議題面來看,如果從軟體面來看的話,當然每個人想要找做什麼,就回到自己身上該做的事情,有沒有什麼方式可以增加執行的動力?現在大家應該不缺資源,如果以資源來說,其實應該沒有很缺,但是在想說那個學校動力跟動機,也就是有什麼是可以促進他們開始做這一件事。
他們合併下來目前的效果怎麼樣?
按照目前合併的這兩、三家,像清大跟……
所以接下來是會走合併的方式?
明白。還有一個是有關於教育,因為我在思考做這一件事的最源頭,其實會不會因為教育資源過剩的這一個問題,也就是大學設置太多的這一件事,因為大家不是會在討論現在已經是大學每一年要招生的人壽已經大過每一年要考的大學人數,為何這一個問題出來之後到現在已經七、八年了,但是已經沒有太多具體的改變,我不知道怎麼樣轉變,就是至少……
所以每一屆可能都不一樣?
沒關係,這個是比較之前,大家討論到的東西。
我們那時還在討論,不是很多一些專家會出席某一個場域會有什麼出席費嗎?我們想說怎麼連出席費都沒有?但是當時都沒有想多。
我們是第一屆,後來有斷掉,我們想說就……
沒有。
明白,我可以回覆他們了。
那應該反過來,為何這個東西不算在人事費裡面去?
如果交流面可以理解,因為受好處的是學生或者是這一些被邀請出去的,直接回饋到他們的身上,這一些老師被派遣出去,也就是幫中華民國、政府單位來做海外宣傳的工作。
沒有,我們那一屆或者是幾個老師在聊……想說如果今天來的話,可以問一下,明明算是工作的一部分,為何沒有被給付該有的薪資。
所以本來是無給職嗎?
我們其實沒有去瞭解。
這個很後端,我滿早就在這個單位了,我本來沒有想這麼多,後來有一些老師想說有一點像工作的一種,問這個薪水怎麼算,我說沒有薪水,他說沒有薪水我怎麼也去(笑),我就想說對耶!
瞭解。其實我們那一屆的同儕也有在討論為何有一些職是有給薪,有一些職是無給薪,那一個界限點是什麼?其實要幫學弟妹爭取,那時僑委會在外派的時候,那時也是以志工的身分去國外傳授一些技藝或者是文化。
謝謝。第三個問題,這個是之前參與了然後才知道,想要請教的是,我之前有在教育部當青年諮詢委員會,然後跟僑委會的外派教師,其實是好奇,想問的是,因為我們當時任職的方式其實是無給職,比較好奇的是跟一些夥伴在討論的是,如果從無給職的角度出發的話,應該反過來問,政府要怎麼樣才會願意讓這一些青年在政府部門或者是甚至像一些公家機關單位擔任要職的時候,也會有在這個職位上的薪資水準跟水分,這個是根據某一個法案或者是條例下來的規定嗎?
假設這一件事是可以的話,聯繫外國的出版社,作者都可以從自己找?
所以不管翻譯什麼,都是要先搞清楚這一些?
天啊!還真的不清楚耶!
瞭解,所以這個算是衍生著作?
所以要確認外語衍生的部分。
想問問看在其他國家書被翻譯的可能性,因為我最想翻譯的是日文,我去日本交流了以後,發現其實日本的年輕人也滿迷惘的,因為他們更封閉一點,那個時候有問了一下日本臺灣交流協會,問他們之前有沒有一些是臺灣的書籍翻譯過去的可能,他們說好像以前都是比較屬於小說類型或者是工具書的類別,不知道有沒有類似像這一種比較故事性的,因為這個其實是我個人過去生命的一些故事集結成的篇章。
在時報的手上。
接著是有關於書的部分,在想看看有沒有機會拓展到也是不同的國家,也就是做翻譯的這一種資源。
也就是做到自己生命的這一件事。
因為是生命設計、生涯設計,我們希望每一個人在他的人生裡面不是用社會既有的框架,我們可以把自己丟進會計,進入到醫學領域就丟到醫學領域,像每一天有24小時,一年、兩年這麼長,應該要設計自己的人生。
目前還沒,因為我們提倡的理念是這個。
目前還沒耶!好問題。
我們現在是只有兩個夥伴在做這一件事,因為我們之前是用自己工作以外的時間,只是覺得能幫大家分享一些他面對到的問題,那就幫忙一下,然後沒想到大家覺得我們提供的服務很不錯,並且有真的實際上運行到他們自己生活的面向,所以我們想說就可以把它拿來當作創業的項目。
當然。
對。這一本是我在真正創業之前去學校演講或者是分享的時候,幫這一些學弟妹做一些,其實當時是無心插柳輔導的過程,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這個是他們給我的一些反饋,所以主要是現在想要知道的是,因為這個比都是很個別性的諮詢,我想要知道的是,如果從創業的角度來說的話,要怎麼樣讓比較個別式的、有機會可以規模化,或者是把這個想法或者是理念推廣到其他不同的國家或者是城市去?
從我5、6年前觀察這個問題到現在,年齡層其實有一點廣,也就是18至30歲。
對。我比較focus的是他們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或者是行動,我發現跟這一群同齡的小孩接觸下來的感覺是他們知道要做什麼,只是可能會有其他周邊上的環境孩子是父母給的一些壓力,所以導致自己不知道要怎麼樣去行動。
如果有很明確的目標,大部分的人其實會找到其他的方式。
大家觀察到社會上有一個現象,也就是大家唸了很多的書,但是發現面對未來要選擇的職業或者是要從事的領域不知道要幹麻,我主要是針對第四個部分,也就是人生很迷惘,不知道要做什麼。
我現在想要做我創業的項目,就是有一個開頭,我現在其實主要在解決的領域是教育上引導出的小朋友並不是很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其實主要是根據這個調查來的。
我想問的問題都可以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