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年輕人風險很低,但是最高的是他的長輩,但有多少年輕人知道他的長輩有沒有B肝?我覺得這個或許是可以思考的地方,所以基本上這樣子的話,是不是可以加強這些部分,這個是可以提出來參考的。
這個是實際的調查,像我們有多少人知道有沒有B型肝炎,這個是很簡單的例子,我們大概知道警示的level在哪裡,其實現場的年輕人比較多,其實風險都很低,因為他們的風險是他的父母親,但是有誰知道他的父母親有誰有B型肝炎,大家可以知道這個問題的差別,我們講了很多,但是我們常常開會演講,問一問,下面沒有人知道,很少人知道他有B型肝炎,有沒有驗過都不曉得。
這是沒有用處科普,有用處的科普是真正真實、可以運用的知識,這樣才會有效果,這也是建議,科普不能非常虛幻、遙遠,如果可以讓他們瞭解,這件事是更有力量的。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們積極要去做,那是非常好的,我覺得方向也對,但是我們希望看到最後的評估,比如我們其實知道成人出來篩選B型肝炎跟C型肝炎的比例是多少,如果可以增加10%,你可以救很多人,我覺得這個很據地,別的計畫我不敢講,但是這個計畫或許可以訂清楚的目標,這是我的建議,好不好?
另外再講一件事,像B肝或者是C肝的人,現在帶原者都是年紀比較大的,也就是35歲以上的,有的人忙於事情,有的人是自己年紀很大,我們最重要是要像從他的孫子、小孩,像阿公、阿嬤最聽孫子的話,如果可以帶動他,那就可以篩檢出來,都是孫子、孫女叫他們不要抽菸。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有B肝或者是其他肝炎的人,他自己不知道,不會來篩檢,因為我們現在治療,健保都可以治療,現在最大的gap是不出來篩檢,所以我覺得這個計畫非常地重要。
科長講的事情很重要,這個結果是要如何推動,你剛剛講科普教育是對中小學生、小學生,這點其實是非常重要的,我可以跟各位說明一下,臺灣B肝疫苗的施打率是98%、99%,幾乎沒有再提高的空間,我們只是要維持這個。
一年之後我們要評估什麼?從這個角度去看,就很像目標是要減少這個疾病,我們目標總是要有清楚的指標,根據這個指標我們再去推動,這樣可能才會有結果,這看起來是科普教育的結果,就教育的目標可能是在30年之後才看到impact,但是我是希望這是不是有可能明年就看到一點impact,這樣做起來大家才會exciting。
所有,像「IC 60」辦完後,有什麼impact?因為我們對於B型肝炎的推廣比較容易去評估,比如可以知道推廣的結果是不是病人的篩檢率提高、治療率提高,要有一個具體的指標,像前面那些最後的impact幾乎都看不到,如果要做這個的話,我認為應該要有好的指標,這樣反過頭來,像唐鳳不可能沒有指標,一定要有指標才來做這個事情。
我沒有特別要講的,我只是要講這個活動最後評估的impact是什麼?我們作一個活動是,如果都沒有效益就不要做,我現在很想知道的是,像大家推動這個協作會議之後,我們如何評量一年以後的指標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臺灣大學陳培哲,幾十年就是做肝病的防治、預防及治療,我們希望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