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瞭解。
好,沒有問題。
這個不是臺灣的……
沒有。
對。因為我們不太知道,像那個基金是不是可以給我們這一種民間團體去申請,又或者是那個是以政府為主體,直接決定要做什麼事。
我有看新聞,去年APEC,臺灣跟澳洲、美國成立一個基金,我不太瞭解那個是什麼,我有查到一些新聞,就是要成立一個fund來做一些跟提升與弱勢婦女有關的跨區域。
如果有APEC的年會,我們就直接去那邊做?
像高雄文藻,我們辦公室在CIT,就是園山那邊,還有大同大學,一出來就是剛剛所說的菲律賓區。
從去年開始聽到USR,慢慢有一些學校有透過這個名義來接觸我們。
其實就是剛好分兩大塊,一個是直接服務,就是對移工本身的,就是回去以後的幫忙;另外一塊是對臺灣社會大眾的倡議,包含寫文章,我們都是寫中文的,像寫文章、拍影片,並不是指剛剛的教學影片,我們還有很多影片是對臺灣人的,所以包含影片、文章、活動,像策展,2萬7,000人來都是臺灣人,剛好都是臺灣人,其實是分兩大塊。如果有機會做影片活動,是……
知道。
我們現在跟燦爛時光書店有移工文學獎,也就是他們有辦一系列的活動,我主要是跟他們。
像我們經營youtuber,然後遠傳就會想要來置入,我們變成媒體人。其實還滿多的,像遠傳,最近悠遊卡也想要來置入我們的影片,我們就走youtuber的模式。
對。
像剛剛比如企業請我們幫他們客製化設計課程,那個算是服務。
中文很長,叫做「社團法人臺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但是我們沒有露出這個名字。
好像沒有。
有,我上次聽過你們的分享。
還有像樂施會也是長期的贊助商,我們現在跟政府單位的合作只有跟勞動部,應該是接了一個研究標案,這個是唯一一個,因為我自己想的是,我們要做的事情跟政府單位很多部門有關,想請教委員的意見,你知道我們在做的事情以後,有沒有一些給我們的建議,不管是跟外交部、教育部、移民署、勞動部,又或者是跟新南向政策的相關部門?
今天會找委員的目的是,過去三年與政府合作滿少的,主要是小額捐款及企業贊助,我們現在有幾個企業的贊助商,第一個是遠傳電信,他們賣預付卡,他們的市佔是第一名的,他們的客戶非常多是靠移工,因此他們算是我們的sponsor,我們還有跟高雄的工廠,他是一個企業,裡面有兩百五十個菲律賓人,也是贊助我們,我們去幫他設計一些課程。
其實不只臺灣,香港、新加坡都是,他們勞動的團體比較多,但是用這一種角度切入比較少,所以很少人會真的關心回國後的生活,希望我們可以成為全世界在移工議題上的best practice,這是未來的目標,大概是這樣。
這個議題其實就是global issue,像香港、新加坡都很多移工,我們希望是可以擴充出去的,結果現在1萬多名的data base,很多是從香港來的印尼人、新加坡來的印尼人都會連過來,全世界在做移工議題,大部分都是還是做勞動權益的爭取、庇護中心,跟政府大部分是抗爭的。
我們的外勞政策,也就是把他們當勞工,有一天他們可以變成臺商的人在,甚至在談國民外交、新南向,都是有可能的,而且他們每一年幾萬人回去。當然也呼應到現在的新南向,因為以人為本,我覺得他們才是真的有影響力的。
其實做了三年的感覺是,因為每一次回去印尼以後,才剛去又回來,發現他們真的是在臺灣,認識臺灣的朋友記得,都會把課本什麼的放在家裡面,然後去宣傳臺灣的經驗真的很棒,這也算是國民外交,bottom up,從這些移工開始。
很多人會放電鍋、洋娃娃之類的,並寄給家人。然後也開始做一些infographic,最近我們有一個募款計畫,因為學校的人數越來越多了,我們想要skill up,所以就招募社會大眾,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每個月幾百元(捐助)。
還有一個是藝術家做的翅膀,用菲律賓移工的拖鞋,他們每個月都會寄包裹回去,都會塞滿滿的,我們回去作研究他們到底在那邊放什麼,然後就做了一個這樣的作品讓大家知道。
去年我們在華山辦了兩個禮拜的工藝展,兩個禮拜免費,因為華山贊助場地,有2萬7,000個人進來,我們是把移工議題與藝術結合,我們做了一個走道,上面都把中文字倒過來,很像移工剛來臺灣,然後看不懂,這一些字都是他們勞動契約的字。
而且也很難區分出來到底誰是臺灣人、誰是移工,因此帶出來的我們都是很像的,我們也把這樣的計畫直接貼到華山,變成戶外的裝置藝術,很多人看到這一些作品,然後就想說他們到底是誰。
其實除了寫文章以外,我們在想的是跟年輕人溝通,要用更簡單、更有創意的方式,所以我們兩年前做了一個面對面的計畫,手寫一百個臺灣人跟移工的鬼臉,為什麼是鬼臉?笑臉很多人拍,但是鬼臉就會覺得很好笑,而且很少的機會看到人家的看護是這樣的表情。
對啊!真的很好吃,然後就寫文章,我們寫了七十篇移工的專訪,包含在臺灣的移工及回國的移工,我們會去拍攝跟紀錄。
在晴光市場有一個菲律賓區,這個百貨禮拜天一進去全部都是菲律賓人,全部都是菲律賓的店,因為我們讓菲律賓人當導遊,介紹他假日的生活,其實就是菲律賓的菜。
其他活動像東南亞星期天每個月,這三年現在辦了六十場,其實是一個很輕鬆的方式,讓臺灣人跟移工互動,所以可以一起野餐、小旅行。
甚至有人回去變成小說家,出了兩本小說,寫得就是在臺灣當看護的生活與歌手,然後組了一個團開始出道。
她給我一個數據,她家離印尼大概六個小時的鄉下,那邊平均薪水是7,000元台幣/一個月,她找到工作,一個月快要2萬元台幣,其實相對物價是很高的,也真正可以幫助她改善生活,我們還特別找她拍了影片,我們也跟正新輪胎的HR部門在談,他們覺得雙語很流利,他們是很需要的,我們就跟他們談怎麼樣在臺灣培訓好,讓他們直接來錄用。
上完這一些課程,回去以後我們每一年都會去追蹤,一年會去三至四次,也就是去家訪,這都是我們以前的學生,現在在印尼開衣服店、洗衣店、雜貨店、餐廳。有些人是開店、有些人是找工作,像她結婚我們也有去,因為她的中文學得很好,學了一年半,再加上她之前就有學,她現在回去印尼,找到台商的工作,在正新輪胎裡面當中文翻譯。
現在其實也是持續在做,因為我們現在只針對印尼人,印尼人在臺灣現在有25萬名,接下來是有錄菲律賓文、越南文、泰國文,因為資源還是滿少的,所以我們現在還在想辦法繼續募款,等於不同國家的人士要開出全新的,因為我們是用母語來做,等於頻道就要好幾個,課程也都是分開來上的,真人或者是動畫都有做。
最紅的其實是這一支,我們直接請移工來分享(播放影片),他會教大家台語,因為在南部跟阿嬤講,就是用台語。
很生活化的(播放影片),大家就會留言,然後我們就會回,其實很多人是每一支都有看,因為每個禮拜我們出一支新影片,就會通知他。
實體課程經營了兩年,發現很多人說想要來上課,但是因為人力不夠,而且只在台北,所以轉on line,我們經營了一年半,然後有拍了150支影片,用母語來拍,現在有1萬5,000個印尼的移工是有訂閱的。發現網路的效果真的滿大的,超過我們的日期。喔!1萬7,000個了,我以為1萬5,000名而已,其實就是像youtuber這樣,每一支大概5至10分鐘。
還有開店的課,其實有很多機會讓他們分享點子,其實很少有機會他們在家當看護或者是在工廠,很少有機會講出自己的想法,這個是一個班的學生,所以我們幾乎每一個禮拜天都上課,早上、下午(都有課)。也有很多機會讓他們練習,像Ted Talk一樣,我們會要他們用中文講,一個人是15分鐘。
其實教他們本身理財以外,也要教他們如何跟家人溝通,像他把一半以上的錢匯回家,家人或者是老公一下子就花光光了,因此他們每一年存,其實到最後回去發現錢都不見了。
課程的話,有中文的聽、說、讀、寫,光中文課就分了三個班,基礎班、進階班及考證照,我們有華語證照、上課畫面,還有儲蓄理財,他們每個月大概是1萬7,000元至2萬元的薪水,如果不知道怎麼樣去規劃的話,一下子就花光了。
這個就是委員剛剛所說的,在影片裡面有講到,現在一學期是半年,我們現在已經邁入第六個學期了,一學期有兩百位的學生,我們在台北車站附近這一棟的樓上租教室,因為他們禮拜天在台北車站過一個馬路就到了。
現在主要三大計畫,「移工人生學校」主要是教育、「Open Sunday」是文化交流,我們自己做自己的content。
一路上其實都會遇到很多很多故事,所以我們也一直在蒐集,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一些移工背後的故事,相對來說,我覺得他們都是很勇敢的。
有一個mission是叫做「Make every migrant’s journey worthy and inspiring.」,對我們來說整個移工來到臺灣再回去,這個是很長的旅程,希望這一段旅程對他們來說是很值得的、學到很多東西,累積臺灣的經驗,回去以後可以真正幫助他們未來的發展、改善家庭,也跟臺灣一直有連結。
我們發現很多人想要存一筆錢回去開店,就是小本生意又或者是想要找好工作,那時沒有課程或者是計畫是專門給這一些移工的,新住民是滿多的,特別針對這一些移工回國以後的發展倒是沒有,所以我們就開始了我們的協會。
對,等於又要出國,就會變成一直回不了家。那個時候每個禮拜天就去台北車站訪談,問他們到底為什麼要出國,而且出國以後有很多地方可以選,新加坡、香港、臺灣、中東、杜拜,都有,為什麼選臺灣?在臺灣遇到什麼困難?想要學些什麼?以及回去以後想要做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