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108年度科技部社會創新成果的報告。
第三部分,我們在去年9月的時候,有舉辦「新實踐暨臺日聯盟」的國際研討會,兩天的會議有十二個場次、四十篇論文的發表,也吸引了國內外一百五十四位學者參與。我們希望下半年如果疫情稍微趨緩、解除警報,可以再持續辦理、強化國際學術合作。
第二,我們鼓勵學校可以提出永續營運的規劃,並扣合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指標。
科技部未來推動的重點部分,第一會持續培育社創人才,人社實踐計畫到目前為止約有120位教師參與,我們也前後聘用了50位博士後,其中有25%的博士後已經進入到學校任教,我們希望藉由計畫的持續推動,可以聘用更多的人才,強化學術的能量,當這一些年輕的學者在學術生涯向上流動成為領導者的同時,也可以預期在未來的20年,可以有長遠的影響、發揮社會的影響力。
我們去年也完成了兩部影片,一部是人社實踐計畫的宣導概念短片,一部是紀錄片。在地不等於古老跟弱勢,在地的知識其實是幫助我們成長跟面向未來。這兩部影片紀錄了七個學校的執行歷程跟成果,也可以提供給其他學校進行地實踐計畫的參考。
下一頁,本來要介紹幾個案例,因為礙於時間,我簡單說明第三張圖的部分,這是第74期電子報「社會創新.行動中」分享的故事。是中山大學在執行人社實踐計畫,為高雄的前鎮草衙創作了一齣《前鎮草衙我家的事》,跨世代的原創故事。是中山大學師生以在草衙社區蹲點的成果為素材,跟當地的劇團合作,將社區的歷史跟故事編寫成劇本,並連結當地興仁國中的師生來演出。去年底11月的時候,首度登上高雄衛武營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中山大學透過戲劇的製作跟發酵凝聚居民對在地的認同感。「新作坊」網站提供了相當多的案例跟資料,歡迎各位長官有空的時候可以上來瀏覽、逛逛,也增加我們的點閱率。
為了讓社會創新的執行者及關注者可以瞭解社會創新的相關資訊,人社實踐計畫在推動的同時,也開發建置了「新作坊」網站資料庫,除了介紹實踐研究團隊外,也系統性蒐集了全球的文獻、案例及每個月發送電子報。到目前為止文獻累積了2,308筆,案例有22,06筆,電子報有78期。此外,我們也提供了國外的相關網站跟國內社群夥伴的網站供查詢,也規劃了線上的《新實踐》集刊跟出版了第一本《新實踐與地方社會》的系列叢書,提供學者嶄新的學術發表平台。
下一頁是我們盤點九個補助的學校,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的情形,也稍微大概了解一下,指標3、8、12是比較多學校投入的議題。
九個學校深入了十一個縣市,總共有三十二個鄉鎮,發展出不同的在地關懷創新實作方案。我們這邊舉幾個案例來說明,像成大在台南東山推動友善耕作,一方面在生產端推動農友間的學習,發展生態跟友善農業。另外一方面在消費端促成以食農教育為連結基礎的消費社群,使消費者能以行動來支持大台南的食農體系;暨南大學在南投的埔里,推動PM 2.5的空污減量,自主研發貼近民眾的生活,可以反映小區域PM 2.5的儀器,鼓勵民眾可以透過網站跟手機的APP,即刻心空氣品質,進行公民教育。東華在花蓮的中平部落,跟當地的一串小米族語獨立出版工作室合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出版了六本書,推廣了布農族的民族教育,也建置了布農族的語料庫及線上的辭典。
推動情形的部分,人社實踐計畫目前已經補助四期,我們是從102年開始推動。透過全校型計畫的推動,補助了9所大學,各自以不同的運作模式、建立不同的典範案例。簡報左邊的地圖,由北、中、南到東,我們補助了政大、北醫、清大、東海、暨大、成大、中山、台東大學及東華大學。各校涉及的議題跟層面相當多元及廣泛,有社區營造、社會經濟、社會創新,還有公民參與、協力治理、公民社會,也有友善耕作、食農教育及在地老化…等。藉由大學與在地居民不斷學習、共學共作,發展出不同的社會實踐行動方案。
人社實踐計畫的目標是希望大學可以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多元的學術典範,並且產生大學制度的變革。此目標扣合了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建立我國社會創新友善環境,發掘臺灣多元社會創新模式」的核心推動目標。
主席、各部會長官大家好,接下來由科技部簡報108年度社會創新成果,第2頁的部分是簡報大綱供參考。科技部主要任務是推動全國科技發展及支援學術研究,在社會創新行動方案推動策略中是列於價值培育的協辦單位。我們對應的計畫是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人社實踐計畫是以人文關懷跟學術創新的角度,補助大學對於所在區域面臨的重要問題跟困境,提出具體的改善跟建議,我們不只希望大學可以發現問題,也希望大學可以陪伴在地居民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