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政委也有看過我們在資料的計畫,1月份的懸浮物,各站的這一段污染特別高,我們合理懷疑,其實是農田水利會閘水的關係,我們每一年冬天會因為河川進水量減少的時候,都會有死魚出現,會變成是縣環保局要收爛攤子,民眾會覺得水流是受污染的。
如果今天是以歲修為原則,必須要交代清楚,幾天要施工,你停水沒有意見,剩下是要原則放行,如果都不願意做的話,也會衍生後來的問題了。
是。
我們比較質疑的是,年度這樣灌溉渠道的歲修、改善工程有沒有實質發生?已經都水泥化了,裡面沒什麼淤積,因為大眾的水進來,其實是很急的,所以我們巡視灌溉渠道進來,基本上也沒有什麼泥沙的淤積,所以改善工程這一件事的需求,我們質疑其實沒發生、不存在的。
沒有,就斷水,全開或全斷。
對。
不要都不放。
少。我們農民的判定是「5放1」,還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全部都閘掉的話,並不合理。
有。除了蘿蔔之外,還會有一些中草藥的藥材,還會有一些小規模的雜糧,冬天還可以種草莓跟番茄的高經濟作物,我們在那邊也試種辣椒,比稻米來講有更高價位的農產品。
然後在北市府的計畫也會沒有KPI。
實際上有的,而且其實我們公司的計畫在那邊做,冬天是種蘿蔔,一年四季最棒的季節,如果這個水被斷的話,我們的蘿蔔會全死光,會變成明年要製作的商品會斷掉。
至少斷水期間是到2月5日。
從12月1日開始。
2月5日以前。
但是你要產業化的這一件事,真的被利用在循環經濟裡面,重提養殖,絕對不亞於養魚、雞、雞的知識,所以其實有很深的知識,我們團隊有四個博士。
那個是差多了,知識家可能只是一個網路謠言。
我的意思是要變產業化的時候,政府的介入不是限制政府不做,而是伴在你身邊一起做。
……蚯蚓養殖有生態評估,民間一堆人都在養,謠言滿天飛的時候,我們要問哪一個處室,臺灣的農委會不管無脊椎動物的,我有說錯嗎(笑)?
那個是在檯面下的部分,那個是他們說不出來的東西。
如果按照廢棄物管理法來看的話,事實上農業廢棄物、食物廢棄物有兩個,適用有同樣的辦法,真的是那麼不乾淨的東西嗎?牛糞要處理的話……
因此,我們跟相關單位溝通的是試辦,也就是如何調法規,因此我才會特別關係非金融沙盒可以先試辦的部分。
其實有很多問題,像農村再生希望處理禽畜糞,但營養添加裡面就是有新認同,那個肥料出來的問題是什麼?這個是大問號,我敢各位說的是,如果有一天臺灣畜產業、農企業如何弄倒,就是去查堆肥的設施,只要一個禮拜大便沒有地方去,這一間公司倒了,所以那個是循環經濟的問題,也就是要整合出去的時候,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辦,所以會需要非金融沙盒的這一件事來試辦。
問題是我得到的答案是「應該要取得肥料登記證」,因此最後又會回到傳統堆肥營運業者的模式,這時就卡關了,每一個人都說去問別人,到最後就變成絕對不可以把東西送到養豬廠。
像如果想做集中型的沼氣發電,這一些東西的收費會有問題嗎?
現在是農民按照堆肥的辦法自己用,但是豬農又不種東西,如果自己根本不用這一些東西,處理完豬糞就只能放到大廠裡面,如果要販售的話,就要回到堆肥,那麼又要有工廠登記證,但是那個地能不能在農地上做,問號一堆。
想要請問的是:政府有無打算在這上面做一點什麼,或者是支持像我們這樣的社群來服務大家真的把東西落地,然後成為開放政府的一部分?謝謝。
第三,其實我們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會發現一個軟性建置是沒有的,其實會跟開源政府有關係,大家的商業模式要評估真正的market share的時候,會拿不到data。如果碰撞時,政府應該要幫我們打開眼睛,像我跟智庫在做開源政府的時候,我們做data for social good,我們也致力於社會開放,其實政府在這裡的input非常不足,所以大家的想像社企為社會做很多事,但先前要落地的時候,沒有一個證據可以push做這一件事。
所以像這一類的創新,基本上就會變成是民間的謠言,然後都做不起來,因此這個是我們遇到的另外一個困難。
像我現在舉一個例子,比如我們要養蟲,希望以後規模化解決近海沒有下雜魚的肥料問題,要養蚯蚓,那麼如何規模化,農委會也沒有人知道要歸在哪一個部門來管,但是這個東西要產業化的基礎,要在主管機關底下做實驗性開辦的計畫,才有機會,不然大家養一養,也不知道真的還是假的。
現在變成是社會創新有跨領域需求的時候,沒有一個單一的窗口可以幫我們把資訊拿出來,所以在這一種軟性的建置上相當不足,因為不知道要找誰。
第二個是有關於抱怨,像跨領域要結合的團隊,時常面臨到有很多跨部會的部分溝通,以前是如果做工業的就找工業局、經濟就找經濟部、農委會就找農委會,現在是跨部會的問題。
前陣子有看到政委有在談那一張新創事業的新模式是免死金牌試辦的制度可以怎麼樣,這個是我好奇的一件事。
像我們這樣子有技術、知識,想要做技術服務化的社會企業就會有問題。
我舉這一個例子是,因為我們是跨領域創新的團隊,問題會發生在現行的法規裡面,其實是沒有容許這一種創新串聯模式可以來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你同時必須要應付舊的法規,必須要有新的模式,像這一種食物其實就是某種程度的營養,跟工業的廢棄廢水是不一樣的東西,舊有的規範就綁在條件裡面,所以像要處理農地的廢棄物,居然要在工業區裡面要有工廠登記證,導致於所有的農業廢棄物就卡在那邊,全臺灣處理妥善率5%以下。
大家好,我們是在做循環經濟。大家識別我們是非常會堆肥、種菜的團隊,我們現在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像我們現在有沼氣發電,農委會有一個東西,叫做「豬糞料再利用辦法」,可是問題來了,堆肥完之後請問可不可以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