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後來整個勞基法的修法,我覺得就是建立在完全資訊不夠完整的狀態下,只憑單方面的某一些。
其實像之前中研院林宗弘老師就很想瞭解勞健保資料,從勞保資料裡面跟稅去勾稽,就會知道一例一休到底對於企業的支出有多少,因為每個月都要繳營業稅,營業稅的多寡跟勞務支出間是負相關。
我想這個其實滿重要的,我們從學術上的角度來看,我光是在學術研究上,我需要理解的資訊,很多都找不太到。
像到底有多少台商在中國?這個沒有精準的數字。
我的理解是,現階段要推動,因為2020就要到了,現在這個就應該要開始思考了,但一直會遇到一個壓力,也就是個資法或者是公民團體對於個資外洩的問題,因此這個部分應該要趕快思考,國家沒有完整的資訊,特別是普查的資訊,我們現在對於國家很多整體經濟的推估,其實就是推估,並沒有太多的accuracy。
因為我之前有操作過全臺灣農村調查,像很多人擔心戶口普查會造成資訊外流,因為去調查,事實上現在有很多用PC、Pad就可以作業的事,我們訓練一群訪視的人員,在同一時間出去,他們把資料登錄完整之後,也就是上傳雲端,並沒有什麼好資料外洩的問題,國家也才能就此掌握比較完整且清楚的資訊。
所以合理的方式應該是,其實我也跟總統報告過,國家每十年都應該要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戶口普查,但是我們從1990年之後就不再做了,我們現在做很多抽樣。
就是電梯在動本身就已經超過。
很多人告訴我說空屋率在下降,我說這個精確度是有問題的。
像大家都不知道用電量,你用的標準是很低的,像現在大樓公共用電量就會超過那個標準,你的房子都沒有用,本身到最後附加在那個房子的電價就已經超過我們認定空屋的電價了。
當然。我覺得從總統競選到就任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很強調資訊的公開透明,因為我個人長期做都市政策的研究,我也覺得資訊越公開透明,大家才比較好討論事情,比方像房地產價格高低、空屋率高低,到底有多少房子是沒有人住的,臺灣現在的調查邏輯都很簡單,也就是用電率。
問題是大家不討論這一些東西,大家當縮頭烏龜,寧可不要公布土壤液化地圖,也不要知道我家是不是在土壤液化(區),這個無助於國家在做很多事情的決策。
如果沒有發生五級以上地震的時候,台北市的房子,土壤液化到底有沒有影響,其實不一定影響很大,但發生五級以上才有狀況。
最後還是要看套圖的結果,與其如此,為何不一開始就做一個圖資呢?而且這個套圖,我覺得另外一個重點意義是,國家資訊資料公開,比方像當台北市公布土壤液化地圖之後,大家是不是會影響房價,這個是另外一個科學知識的討論,因為以台北整個土壤結構跟整個土地環境結構,是不是會發生五級以上的地震,這個是科學上可以討論的。
這個就是提供給政委參考,因為我一直覺得國家必須要用省時、省力的方式來做事,其實我也很瞭解,有的委員很愛開會,一次2,000元,現在是2,500元,但是這個對國家資源都是消耗,因為很多委員不一定是對現地有完整地瞭解,我們都是憑自己的專業知識,到現地簡單看一看之後,做一些很粗的判斷。
可是我每次看到那個法案的時候,我都在想說如果沒有前面所講的這一些事,也就是先有一套完整、全臺灣的明確、精準地圖資料,我們也有spec有關於可開發、不可開發的相關指標,都很清楚,事業目的主管機關基本上就不會自己決定,都會把皮球丟回去給環保署。
新版的環評法,會把很多事情回歸事業目的主管機關。
但是現在並不是,要開發單位就僱用一家公司,亂寫、亂做,做完之後大家胡亂批評,批評完之後不了了之,也耽誤了承商來開發,也讓政府的威信都消失了。
很多東西其實是在環評之前,我就先用套圖的方式,也就是這個基地是否適合,其實國家都已經有清楚的標準了,基地只要套到我的圖上,我甚至不用開環評會就可以告訴你是不是可以開發,如果堅持還硬要開發,再走下一步的程序。
因為我曾經服務過地理資訊中心之外,其實我最常concern的是,因為我擔任過環評委,最常的狀況是這樣子,因為個別環評委的專業就是在固定的範圍,NGO所出身的環評委是很大的範圍,大家講的內容其實是不一樣的。
我們希望把TESAS的系統可以做……
對。
我們只有那一個。
我覺得政府機構,像國營事業有一些困境,也就是一起接政府的案子,久了一些創意就被限制住。
大家還有沒有什麼問題?其實我們很希望有機會的話,明年一月後,到中心給一個talk,讓大家瞭解一下,因為其實我們基本上大部分的同仁都是資訊跟地理相關的同仁,所以或許政委給我們一個演講,又或者是一起到仁愛路空總也可以,我覺得對我們同仁也是一個刺激,大家可以瞭解原來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
我們在想說如果可以的話,也是要麻煩,因為跟剛政委有提到,像這一些小編是在發言人室那邊,或許找一個機會會跟發言人請教,也就是一直在點位上積累,才不會每一次都是張冠李戴。
當然網路世界性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我們要做到點位系統因為那個fact check是非常清楚,那個是在點位上發生的事情。
政委所講的比較合理,因為政府這樣才可以有效快速掌握到農業生產的資訊,因為我們現在做相關的課題,為何說要來接觸政委,然後可以爭取這一些業務,也是在於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即時性的,但是如果有一個長期佈建的資料庫,然後還有一個反映的狀態,當然以我們中心透過地理資訊的邏輯,不只是生產一張圖卡說這個是沒有的事,就說這個地方怎麼樣,相關的資料很快可以查證索引。
有的老師因為要生產,像SCI,有的人就是一張晶片,最好能夠做事情。
我剛剛講的那一些都是農學院老師的實驗,並沒有全面性的,因為sensor聽中興大學的老師在談,第一個還是貴,第二個是自己本身很容易受災損。
有災損的話,就可以透過實際的方式,也就是看到現場並不是這麼嚴重,大家都即時掌握到,政府第一時間都已經處理,很多謠言對農民都很傷,不見得農民都喜歡謠言,像剛剛講說花生怎麼樣,像花生的壓力是不是很大,一下子說要採購或者什麼,其實會被盤商影響很大,他們自己放一個消息,並沒有完整的資訊,就會有壓力。
其實我們有建議農業單位既個議題,很多農學院有很多老師在做,我們在農田附近佈sensor,主要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掌握生產面積,第二個是病蟲害的感測器指標,現在比較厲害的技術是希望做到農民年紀大了,對於放水的這一件事可以透過sensor去做,不用自己我再去田裡面。
怎麼樣在政策上讓大家覺得直覺、有效的,其實現在很多農業體系的謠言或者問題,因為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做到這個,如果可以的話,就實質看到那個地方長這樣子,那一些謠言就會自動被處理掉。
我們奉指示是國土資訊,期望有比較完整的空間分析到地方系統的展現。像國土計畫法,若沒有經過妥善的討論而公告,其涉及的部會較多,若公告出來之後,一定很多人去相關單位抗議,土地,這一件事本來在很多地方上就是一個爭議的事情。
那個都是過去式了。
因為這個東西也是這幾年才會比較多的,在那之前其實臺企中心,其實2016年之後才是我們在轉達的過程,在那之前都有央行2億以上的營業補助,所以中心根本沒有人想過其他業務的發展,有什麼就做什麼。
農傳媒比較沒有什麼,我自己的農業專業也覺得他們做得很不錯,但是也是可以做一些,因為我們之前本來有一些想要做的。
我不曉得各部會的狀況是什麼,我也知道各部會其實都有給一些固定的,如果我們可以認識這一些人,然後跟他們有一些互動,或許也可以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務。
還好。我們想的事情是這個比較屬於中心業務的思考,有營運上的壓力,所以如果可以的話,各部會如果有一些需求,因我想現在這個時間點是一個時間點,但是對於政策的部分有些是很server的,我們可以做的是比較長期的協助,可能不單單只是一個簡單的圖卡,有一點像農傳媒在做的事情,比較像類似的狀況。
是做到什麼樣程度的調查。
這個單位互相調資料,大概都會配合,我們遇到的困境,都不是……
剛剛提到的案件是很棒的想法,可以嘗試在TESAS的demo,地方政府看到有意義,可以看得到成果。
這一件事就很好笑,海外到底是多少人。
我們當然知道總人口數是多少、總公民數是多少是明確,但是這一些人進來是用別的身分去投票,我們細算海外投票,因為這個包含以後要推動不在籍。
農林漁牧是從農會那邊來掌控,他誤差的範圍不會像我們想像那麼大,但是我們的人口資料,其實誤差範圍已經非常大了,現在到底有多少台商、多少人進進出出臺灣,旗幟我們能夠掌握的,就是靠資料,但是很多人進進出出臺灣,手邊拿的護照是很多不同的版本,也就是持這個護照進來,到底是不是,你都不知道,所以我很懷疑這一次投票率的計算要怎麼算?因為很多人回來是好幾本護照回來,然後去投票,在這一些人口統計到底是怎麼樣的?
其實看起來是前端,我們是做資料的後端,最基本的資料是普查,現在採用的是最簡便的方式,這一些資料是不是正確,其實學術界都已經知道了,現在人口普查的資料,現在學界在用的,最後一次最明確的是1990年,之後都沒有,2000年之後都沒有。
或許可能……
這個是很好demo的過程,先讓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知道透過這個可以看到哪一些東西,因為對政府來講成果是很重要的展現,像政委剛剛提到data的部分,其實明年應該要做人口普查,結果現在主計總處基於個資等等,都把整個普查做最精簡的程度,現在大概都只有抽樣,而且抽樣相關的人口統計專家,他們都有很多的意見。
我們跟他們聊,跟其他的案子討論到這個,他們才說好像應該跟我們合作,所以這一個部分還是有政治上的問題,要麻煩政委協調,未來各部會釋出的跟地方創生有關的資料時,且期待可以利用API介接時,就會需要進一討論如何介接的問題,像我們就生產一個公版的spec讓大家處理。
每一個部會都是各自獨立運作,我們是受政府委託,所以做了這個系統,各部會也知道我在做這個,但是問題是各部會自己本身就先滿足自己的sp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