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沒有。
我們事實上沒有跟經濟部對話過,我們所知,經濟部管的,也許像宏碁、華碩跟MSI是有投入電競設備沒有錯,但是對於電競的組織跟協會是沒有任何關聯的,到目前為止。
是的。
其實我們的想法也一樣,跟籃球一樣,籃球總是被生產出來的,但籃球運動你不會放在製造業,也就是競技運動應該是人跟人間的對抗過程,並不是使用的媒介,因此跟經濟部及數位內容產業並沒有太大的關係,謝謝。
像剛剛唐政委有提到電競到底有沒有什麼特別不適合這一條的,也需要國家機器的機關、先進們可以給我們一些想法。像有說Yahoo做的民調問券,問題是電競是不是屬於運動,但是不是有在前言先定義運動是什麼,我想很多人對於運動一開始就有既定的印象,但是拿1992年的運動大辭典來看,其實電競是符合運動這一些標準的,以上。
基本上我們列這個的原因是體育署跟我們接洽的專員只叫我們針對這兩個寫,我們列出來是因為這個原因。
講明會落到這一個位置的狀況,選手通常都是從十五、十六歲觀察,通常走到這一個位置是在二十幾歲時,發現其才華沒有辦法走到國際舞臺,所以就退役或轉幕後,不是年紀到、不然就是技不如人,才會走到這一個狀況,不會有人佛心辦這一個階級的比賽給他們打,是否需要再代訓也是同一個考量,所以我覺得比較難。
一線跟二軍都不會來,雖然沒有掛名字。
這裡指代訓是要比賽的意思嗎?
再者,在產業的部分也是可以考慮的範圍之一,像我剛剛舉的Zowie例子,或者是股價很高的MSI在做電競經營的團隊,都是電競選手出身的,我們認為有能力留在業界的人,他們雖有役期的關係,我們可以讓他到產業去,期滿之後,產業要不要再聘,當然是由他們來決定,這個是我們給予選手福利,感謝他在青春年華為國家付出、電競付出,我們之後可以提供一個比較有後路的發展,這個是可以考量的範圍之一,以上,謝謝。
我們協會在跟各個學校接洽,目前有二十幾家學校會有授課的需求,以協會的立場,我們設定的門檻會比較高一點,不希望他去教遊戲,而是教電競產業長什麼樣子,不要誤人子弟,去學校跟學生講說電競選手僅是千中選一,但事實上還有很多從業人員有很多工作機會可以做,因此覺得如果替代役人員配額,除協會或者是戰隊之外,其實可以再增加一個──學校。
歸納下來,第一個要討論的問題是有誰需要當替代役?第二個問題是有哪一些單位需要替代役?像剛剛有提到學校這一塊,將來也是會有非常多需求的地方。以我們協會在做在地推廣,我們現在有五位教練直接到學校授課,學校用的方式跟之前討論過的東西有一點像,我們將這一些退役的選手聘到學校裡面來,其實要進入學校去授課是需要資格的,學校是有限制的,他給我們的方式是如果是協會成員的話,就可以擁有授課資格,這個也是方式之一,在服替代役的狀況之下,他們也可以做這一件事。
剛剛提到職業選手退役,另外一個是非職業選手,但是績優這部分也要討論,上個月在馬來西亞,之前在瑞典,臺灣有兩個去參加比賽,也算是績優的選手,因此可以列入考慮的範圍之內。
另外一個想要討論的是,現在也許不需要太糾結現在要比賽的選手,其實有很多選手會在退役後才真正需要用到替代役,就像我剛剛講有比賽生命的人絕對不會來申請,除非產訓儲替代役過了以外。
對於今天的內容有個冒昧的說法,雖然政府設計一套很漂亮的東西,但是沒有人會來申請,因以現在一線的選手來講,多半會循藝人的方式,打到電競生涯沒有了之後再來服役就好,這個是目前這一套方式最大的問題。在上一次開會之後,協會內部有自己討論過,以循產業訓儲替代役的方式,在不考慮到修法這一件事會需要很多時間之前,我們覺得這一套方式是最好的,其實不會對選手有太多的限制,當然修法這一塊也不是我們在座說了就算,但是這對一線的選手會比較有幫助。
我們是中華民國電子競技運動協會,是國際電競聯盟IeSF的六個創始會員協會之一,與IeSF跟韓國KeSPA持續在做交流,我想這個月有一個很令人振奮的消息,12月6日芬蘭的奧委會通過電競變成運動項目,這個是最新加入,目前有四十七個國家加入IeSF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