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觀念只是要跟大家分享,區域型預警就已經存在非常大的挑戰,現地型預警是更高難度的工作,我們沒有辦法可以很樂觀地期待在短期內,臺灣就可以立刻做到現地型預警,而且民眾可以忍受誤報,可以想像是規模8.0的地震誤報在臺灣發生,那個是什麼下場?這個要特別跟各位在座分享這樣的想法,謝謝。
日本實際上已經運作十幾年了,他們也是用類似像區域型的概念,但是他們把六個站縮減成兩個站,只要兩個站測到了,算出來有可能就發警報,因此曾經前兩年有發過在千葉的儀器故障,導致預估東京發生規模9.0的地震,這個預警資訊送出去以後,雖然15秒以後馬上更正,但預警接收單位包括重大交通運輸等單位,自動應變的機制都已啟動,例如像新幹線減速等等都已經啟動。
但是在目前國內發展的現地型或國際上發展的現地型預警,都只用單一個點的地震儀的P波去推估接下來的S波會不會致災,所以等於是用很少的站數——而且是在同一個位置——這樣的預警資訊沒有辦法推估大概的位置及規模,這一些完全不知道,但就要去算S波會不會致災,因此現地型的挑戰更為艱困。
現地型的做法在於有把進震央至少六個站都有P波前3秒的資料之後,然後再來判斷這個地震會做預估計算的動作,所以會知道猜地震的位置在哪裡、規模多大,所以用了這個震源推估的資訊之後,去推算全國22個縣市政府所在地,理論上接下來的S波會幾秒之後到,到了之後的震度有多大,這是目前氣象局區域型、地震預警的原理。
我想再補充一下現行型及區域型預警的部分,地震預警是像工作,地震預警工作的原理是,因為P波跑得比S波快,但通常致災是S波,所以我們要用P波的2、3秒的資料就要去推估接下來進來的S波會不會致災,這是很艱困的抉擇過程。
大家好,我是中央氣象局林祖慰,我們這邊主要是協助地震測報的作業,包括地震預警訊息的發布。
其實跟剛剛網路上查到的PDF檔類似,那個是2016年的版本,那個裡面有產出地震速報的兩項標準,在官網上PDF的消息是在地震報告產品下架說明,而這裡面會有發送地震速報的發布原則,「預估任何一個縣市政府四級或者是台北市三級」,但是這個是PWS的標準,我們電視台的部分有降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