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對於系統來說,環保局的稽查人員也是使用者。
沒錯。
心理輔導。
對。
還有開電風扇。面對空氣污染,不管是一般人或者是環保局的執法人員,他們知道,但是沒有辦法做什麼,這可能是面對長官的焦慮或者是民眾的焦慮,空氣污染議題本身就一個特性。
當然。
等於要讓民眾理解這一件事。
大氣擴散不良的這一件事因為這個狀態,所以污染不會飄走,所以你就會覺得今天空氣很差,簡單來講是這樣子,也就是水平風速很低、大氣混合層很低,可能剛好風向,像你在背風側的種種原因,也就是污染沒有辦法被排走,所以沒有辦法被吹走,就留在你身邊,就會覺得空氣很不好。
現在空污的現實是除非我們真的努力把一些大的排放源,像台中是當你紅爆的時候要降載,或者是讓某些工廠暫停幾個鍋爐這一些實際措施以外,很多小小的污染源,空氣污染是累積的,小小的污染源沒有具體的措施可以叫他們不要營運,所以這一些污染是24小時都在排放的,所以無人一直都在,只是有沒有被留在你附近。
大氣擴散不良有非常多的因素跟條件,但是最常被媒體放到標題是這個字,可能新聞內容還會稍微說明一下是什麼意思,但是民眾不覺得如何去理解,但是後來會變成每一次空氣不好,環保署說大氣擴散不良就沒有他的事了,應該說給民眾的感覺有時會這樣子,所以他們就會期待我們可不可以做更好的環境教育來告訴大家。
因為這個詞太常出現在新聞媒體報導上,只要今天空氣不好,然後又不是中國帶來的霾害,大部分時候環保署會用大氣擴散不良來解釋。
他們都覺得測到PM2.5很高,就應該要去找出排放PM2.5的兇手,然後應該要罰他們,這個實際執行上這個討論是完全不可能的。
系統預警、污染潛勢分析,當你有這個警告之後,傳訊息到LINE。對稽查人員來說,因為沒有辦法告訴我說是哪一家,所以只能去繞一下、測一下,但是也沒有辦法找到,對於環保署期待可以提高裁罰的績效,還沒有辦法連上。
但是實際落到地方執行上,除非你真的可以告訴我是哪幾家,不然有的廠商很密集,所以300公尺內數十家以上,也無從查起,這個是一個困難。
對,他們也是期待這個東西可以變成一個助力,讓地方的稽查可以因為數據很密、尺度夠小,所以可以集中看到某一個地方的來源,然後可以去查那一家,這個是環保署最初弄的期待。
其實實際上就我們目前理解的狀況,空氣污染對於民眾來說,他們覺得有成效的是,一個是測到的環境背景值有降低,空氣真的有變好,另外一個對於環保署來說,是可以被視為成果展現的稽查這一件事,因為感測技術的進步或者是有多派人力或怎麼樣,最後總的稽查、裁罰的成果提高了,民眾就會覺得有在做事。
常常會收到比如民眾或者是社群又發了一則貼文,可能又要攻擊環保署這一方面的感覺,要即刻回應這一種。
在LASS出來之後,等於民眾對於PM2.5監測或者是空氣污染的這一件事又更強烈,因此環保署就是要回應得更多了,可能就覺得比較焦慮。
像今天可能有一台監測站故障要維修,那一天空氣超不好,民眾就會說環保署是不是故意隱瞞數據或者是不監測。
稍微拉高尺度來看的話,因為空污監測的這一件事,環保署好像背負原罪,這一件事本來就應該要做好,沒有做好是怠惰,其實因為民眾的反映本來就很難預期。
討論的過程中有一些提案,又或者是有一些實際執行的內容,我們總是會遇到一些障礙或困難。
我們原本期待是可以自己打,後來調整成只有十幾個、二十個選項可以選。
我們有很多,本來表達憤怒,然後因為正在從事什麼活動,有一個像空氣版的FB感覺,透過APP,我今天看空氣很差就拍一張照,然後我會在照片上打上最近測站的數值,比如正在通勤或者是正在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