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跟社區營造的議題很廣,文化資產保存、自然資源及公共議題等等,我比較希望能夠參與的議題是國際合作、組織及INGO的部分,謝謝。
在2013年我獲得客委會築夢青年補助,讓我有機會到「慢城」總部及歐洲幾個城市去瞭解什麼是「慢城」,在隔年幫我自己家鄉鳳林通過這個國際認證。藉由這一個國際組織的平台,鳳林在這個地方在荷蘭年會或者是去年義大利米蘭世界博覽會,在國際上有機會被看見。
其實我在鳳林從事社區營造的工作大概八、九年,鳳林真的是平常在座很多人都沒有聽過鳳林,我們其實在社區的時候,開始思考是不是有一個長久的計畫在這個鄉鎮有一個比較遠大的目標執行,那時我們發現「慢城」國際組織,很適合鄉鎮發展。
大家好,我是郁珮,我來自花蓮鳳林,我最近才在臺科大任職行政人員。
謝謝院長。
我覺得全臺灣非常多的偏鄉都有同樣的問題。
我是私心希望自己家鄉可以成立。
我提出我的想法,其實我們非常疑慮跟擔心地方政府的執行狀況是不是符合我們想要的,及在經費上使用的規劃,因此建議是不是可以用專案的方式來辦理,由教育部及客委會直接對學校,因為當地民間,我覺得算是非常成熟,然後也有共識,且也非常積極,所以由教育部、客委會、學校及民間團體共同辦理。
老幼共學的概念也建議客委會跟衛福部的長照計畫、教育部的樂齡計畫,可以在老齡政策方面有不一樣的方向。我知道會議的時間非常緊迫,在議程中其實教育部跟客委會都有初步回覆。
另外,大家都知道在本土與傳承上的困難,因此在這樣客莊的背景上,也許可以規劃一些課堂,請長輩們使用客語,讓小孩子可以沉浸在母語的學習環境中。
我們也一直在思考這一個小校到底如何更有趣地經營,因此提出了老幼共學的概念,因為當地剩下非常多的長輩,也給這個小校更多的功能,也藉此開放給社區的長輩,並提供另類日間托老服務。
當地的國小在106年度只剩下18個學生,也面臨了併校的可能,我們都知道學校跟社區是密不可分的關係。當然這幾年學校的老師跟當地的民眾有共識及努力之下,原本前兩年每一年都有一位新生,今年成長到有六位新生入學。
大家好,我是張郁珮,我先以我最熟悉跟第一線的角度來跟大家報告,以花蓮縣鳳林鎮北林里為例,它是一個典型的客家莊,跟大多數偏鄉都一樣是面臨人口高齡化的問題及年輕人口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