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沒有第五組所寫的事實、感受及想法是不同的?或者有什麼問題想要問大家?
當不同的角度越多,我們就越可以知道這一件事到底有哪一些面向,像剛剛家光提到的僥幸心態會出現這一句話背後的原因,有可能其他人覺得不是這樣子,就會再提出來,然後大家就可以再討論。
剛剛家光的這個好像是來佐證這一句話的補充資料,因此就會這樣子來分,因此我們就會讓很多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如果後來有挑出一些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在會前會的時候都會順過,不會把不是問題的問題都挑出來讓大家討論,我們都會跟不同部會確認有幾個重點的問題要討論,如果真的是被挑出來,我們在會前會的時候,或者是協作會議的時候,都會有像這樣子的補充。
其他組有沒有寫不一樣的?
謝謝。
麻煩PDIS跟比較有經驗、有參加過協作會議的PO,帶著大家討論。
我們現在可以練習一下酒駕案的原文,原文是「酒駕者多數具僥幸心態,現行刑法不是很有效,讓僥幸的人無感,應該加重刑罰」。給大家5分鐘的時間,大家直接寫在紙上,小組也可以一起討論,看看哪一些是事實、哪一些感受、哪一些是想法,然後再分出你會不會在裡面有看到問題,又或者你覺得裡面根本沒有事實,因此沒有辦法挑出問題。
我們最後要的是「問題」,昨天也有提到要確認問題,才知道我們要如何解決,不然隨便拿一個解法就做,到時如果錯誤的話,就會有很多成本的付出。因此問題句是來自有足夠佐證的感受或者是事實本身,但是有足夠佐證的感受或者是事實本身,並不一定是問題,像太陽從東邊上來、西邊下去,這個是不爭的事實,但不一定是我們要討論的東西,因此有時收到的事實是當參考資料。
因此,我們會讓主辦部會在訪談的時候,我們最主要的目的是想要分主辦部會認為真正的事實是哪一些,這樣會幫助到時其他部會再加入的時候,會更確定我們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當這樣的程序變得很成熟時,其實在未來主辦部會是不用特別分這個顏色。
為什麼我們在議題分析表裡面,大家有看到手上,這個是我們下午要練習酒駕鞭刑案,會讓主辦單位聯繫提案人,為何會請部會去分聯繫時的顏色,也是想要讓主持的團隊,也就是PDIS跟主辦的部會共同確認哪一些是事實,因為是不是事實的判斷,有時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判斷正確,但是主辦部會判斷相對來說會正確非常多。
就可以分成事實,這一件事他們覺得不方便,而且是真的很多人覺得不方便,也有確認過。感受是申請程序非常不便,他的想法是是可以直接申請一年的育嬰假。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這個是勞保的議題,申請勞保半年,育嬰假津貼必須以A寶寶申請半年,半年後再以B寶寶申請,這個是雙胞胎議題,無法一次雙胞胎直接申請一年,申請程序非常不方便,希望雙胞胎可以直接申請一年育嬰假津貼。
因此,最後為何議題分析表裡面不會說要大家再把每一個文本變成事實、感受及想法的原因是,這個只是腦類運行的過程,我們最最終需要的資訊是這個,也就是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問題,想法不一定是最後的方式,這只是參考。
我們確定之後才會說這個階段快速分類資料完後,確定這一件事如果真的是事實的話,我們就會把它變成是問題,這個是我們要處理的問題,也就是先確認它是事實,然後再看這個事實是不是問題,如果是問題,就會歸到這邊,然後這個就會是會議裡面要討論的問題。
要不要採用這個解法,也要確認到前面解法,都還要確認這個解法前面所在意的問題點是不是事實,才能往後繼續做這一件事,但是初步這樣子分,可以更快速釐清這個東西,這只是很多文章裡面的一小個部分,我們要在短時間吸收這麼多資訊的時候,我們要有效率處理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所以,這個其實是在腦內裡面處理的,也就是不用一個個寫下來。
他的想法是,希望政府可以鼓勵傳統製香文化,才是基本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個想法是建立在他覺得傳統的製成的香不會造成空氣污染,因此他希望有這個解法。
他的感受是這個商品會造成空氣污染,因為我們不確定這一件事是不是事實,所以就會先歸在感受,因為他會覺得這一件事會造成空氣污染,因此如果有事實佐證的話,就變成是事實了,但如果沒有的話,他就是感受了,我們也須定義到什麼程度稱為空氣污染,讓感受的陳述更精準。
因此昨天講需要多元觀點的原因是,可以幫助我們細緻地處理議題。
這個事實可能是有沒有相關的研究報告有指出廉價的香品有什麼元素,提案人自己有帶一些論文,也就是看這一些裡面有什麼元素,因此會造成空氣污染,但是不是機器做的,就不會有,但我們也不能因為有這樣的佐證出來,就說沒有,因為畢竟這個是一份研究報告,因此背後還有很多各種不同角度的掙扎。
事實就是「機器製作廉價香品會有空氣污染」,我們要看這一句是不是事實,看起來很像是事實,但是不確定是不是,所以我們要針對這一件事去找出有沒有佐證,因為很明顯這一件事是他很在意的事,但是這一些很在意的事,如果我們直接收下來的話,如果不是事實,其實後續很難處理,因為是基於不是事實的問題在處理,因此這一件事就要確認。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這個是之前我們其中一場協作會議處理文化部金紙與香的議題,就挑其中一段提案人的文本出來來作分析,原文是「機器製作的廉價香品會造成空氣污染,政府著手鼓勵傳統製香文化,才是基本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就把事實、感受及想法挑出來。
第三個想法是聚焦,當事實跟感受都已經收得差不多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讓大家來給想法,我們就會把這一些想法蒐集起來,當作決策的參考。
如果他的感受背後有不爭的事實在後面支持,而造成他有這個感受,我們就要趕快把這個事實記下來。
接著是導正,讓大家揭露自己感受,但是感受是依據在有真正發生什麼事上,才會有這一個感受,我們不是隨便收感受,而是把感受收回事實,如果他的感受不是真正的事實,我們就要馬上去釐清。
所以這邊操作上是這樣子,下面這三點是目的,因此第一點是對應到第一點「目的」。為何要確認事實?如果不是事實的話,討論就會架在歪掉的路上,一直談都沒有用。
所以早上是處理事實,然後處理是事實的問題,雖然大家還是會在早上就提想法,但是我們也不會說:「不好意思,這一位先生,你提的想法,不是我們這一個階段要討論的。」這樣太理性、太不尊重人的感受,因此我們通常還是會寫成便利貼記下來,寫便利貼就會用綠色的方式記,因此還是可以快速分辨,因為這邊會有一長串的文字,另外一邊也會有很多的文字,我們就用快速的方式來分類資料,然後幫助後續去快速回應。
因此這個是早上為何先不談想法的原因,因為我們想要先確認,這個事實有時是包含不爭的事實,有時是包含問題本身,那個問題本身才是我們要處理的事,如果是不爭的事實,我們就當參考資料。
正式協作會議早上時段,是用來讓大家確認事實及感受,沒有要處理想法,但有沒有發現大家一直在早上的時候提出說希望可以怎麼樣,這個時候資訊就會變得很混亂,因為有時提出想法的時候,大家自己都會有很模糊的事實、感受及認知,在那樣的認知下,還沒有跟大家分享完全就提出一個想法,我們不知道為何這個想法會出現,到底是要對應到哪一個事實、解決什麼問題,這時就會變得很混亂。
因此只是讓我們看到這個資訊的差別,只要一有感受,我們就趕快去確認事實是什麼,資訊就可以快速截取。
第一個是確認事實,再來感受的話,讓大家表達,有時真的要讓大家有發揮、傳達感受的機會,才不會在會議裡面去翻桌,或者是覺得為何政府沒有聽他的聲音,重點是如何把感受導回事實。
這個其實不只應用在文本的狀況,像我們在看「Join」平台的時候,是看文本的資訊,但是訪談的時候是溝通,這樣的方式是訪談跟看文本都可以運用到的。
所以剛剛看到這幾個事實、感受及想法,如果應用在協作會議的話,就會是希望所有的人去分享手上的經驗及資訊,分享過來的時候,並不是所有的資訊都接收,還要確認他講的事情是不是事實,如果他講所有的東西都接受的話,就變成要處理的資訊非常多。
再來,需要討論不清楚的問題跟達成共識,這個其實跟前面一樣,都是非常複雜的狀況,我們要怎麼樣快速地截取資訊,內化分類之後又可以去作回應。
如果可以問得到造成感受的「原因」,而這個原因是一個「事實」,這個感受就會被歸在「事實」裡面,用那個事實取代感受陳述,這個是我們快速過濾出有效資訊方式。
有時資訊不同,感受也不知道怎麼來,那個想法就會變成意識形態。什麼意思?剛剛雨蒼有講到「感受」,有時政委會說:「謝謝你的感受,我們聽到了,但是我們不會針對你的感受去作回應。」這個是非常初期時,如果要快速截取到有用資料會用的方式,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情況都適合,就是說「我尊重你」,然後就帶過,特別是在訪談提案人的時候,我們剛聽到感受的時候,其實是要往前推為什麼會有這個感受,背後是不是有一些「事實」在支持這個感受,我們更需要紀錄這些「事實」並納入考量。
我們常常要吸收的資料範圍實在太廣,也太複雜,資訊太過量,因此我們需要ORID焦點討論法來幫我們分類,哪一些資料是一定要吸收進來的,哪一些資料是可以不用的。
為什麼我們要用ORID?因為有時我們在開會的時候,有些參與者會講很長一串,會很難抓他講的重點,到底在那一長串的話裡面有哪一些是我們真的知道的問題,有一些是可以參考可能性的方案?又因為有時會混在一起講,一閃神的時候,就會突然忘記那個人講什麼,一場會開下來要聽這麼多不同的人提出的問題及解法,就會覺得非常複雜,因此用ORID的方式其實是內化的腦內的運作方式,不會像在議題分析表,要讓大家去分顏色,那其實是一個過度的階段,當很熟練ORID的時候,就不用分顏色寫下來。
ORID跟KJ法層次上的差別是,ORID在使用時機會在比較前面,KJ會在比較後面,因為ORID基本上是讓大家把事實、感受、想法、決定分開出來,我們開協作會議不會馬上有決定,我們只有階段性的產出,因此決定的部分我們就不討論。所以,其實是用在這個實體討論的方式,但我們就把它轉換應用在文書的資料分類。
剛剛講資料如何蒐集,現在講資料應該如何分類。資料分類的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嘗試用比較簡單、比較好學習的方式有以下這兩種,一個是ORID焦點討論法,一個是KJ法,剛剛雨蒼有稍微介紹了什麼是ORID法,我這邊會比較著重ORID如何運用到協作會議,去分類參與者講的話及提供的資訊。
謝謝雨蒼講解訪談技巧。
其實並不是看到什麼就記錄下來,而是挑一些重點,也就是真的會影響到討論內容的蒐集。這個部分部會同仁非常有經驗,就不會特別介紹。特別介紹的是訪談技巧,因為部會面臨跟提案人確認提案訴求的時候,有時會遇到一些困難,因此我們特別在資料蒐集的部分針對訪談技巧來說明,請雨蒼說明這個部分。
基本技能一的部分,也就是資料蒐集的部分,除了透過訪談蒐集一手資料外,還有一般資料的蒐集,如議題相關的法規、新聞、學術產業報告、有無開過專家學者會議紀錄、內部討論會議紀錄、內部原本宣導資料、社群透過PTT、「Join」或FB發表意見的蒐集。
所以跟大家說明完流程之後,下一個階段的時間是我們要說明基本技能,而基本技能有分三個部分,基本技能就分為資料蒐集、資料分類及資料統整,這三個部分先跟大家說明一下。
我們後續會再有課程及聚會,會針對這個部分再蒐集大家的意見,或者我們也有PO 串門子的時間,可以讓大家在每個階段提出更好的意見。目前連結裡面已經有我們目前收到的一些問題及解法,針對協作會議的流程本身問題跟解法,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連結都可以看得到。
因此,這個表單是供PDIS內部盤點作業細節用,我們在一年後開始慢慢檢討協作會議的每個流程,也就是到底那個階段是誰做的,前、後有什麼問題及那個問題可以如何解決,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去盤點,但今天的時間比較沒有這麼充裕,因此沒有時間跟大家詳說。
大家可以看到這張圖,這個其實非常龐大,下面還有很多不同的接觸點,在這一個階段做這一件事的人是誰,然後再看在後台做這一件事的人是誰、我們該如何做這一件事,還有在做這個階段時有什麼樣的問題,我們可以如何解決。
接著,部會就會針對這一些紀錄去分工,就是針對協作會議產出的內容。後續會在月會說明進度,如果有需求的話,也會製作政策履歷。接著就是納入既有的政策規劃行程,後續是檢視我們的作業流程並滾動改善它,這大概是目前盤點到整個協作會議從在準備時一直到協作會議後的時間軸。
成果分享之後,會由致翔或者是唐鳳告知後續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而這樣子協作會議就開完了,開完之後通常後續會處理什麼事?Wendy的逐字稿會出來,因此就會有會議紀錄,另外一個會議紀錄是把討論這一些便利貼的內容數位化。
分組討論完之後會有小組成果分享,去了解這兩組在討論時產出什麼樣的可能方案。
收完線上意見,因為我們之前在午餐前就有收斂問題了,因此會就收斂的問題去作分組討論,分組討論就會產出一些初步可行的概念,而這些概念可能是很具體的,有些可能是很模糊的,不管是具體或者是模糊,都是帶給部會一些靈感啟發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