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算是很尊重專欄作家,所以過來的標題都不會有什麼調整。
年底的時候會規劃幾個版面。
就是固定的。
850字。
所以我們目前會在這邊寫稿的人,大概將近十二個左右。有各種多元的東西,年齡層可以從25歲到65歲,可能要看的東西不太一樣,其實有很多人都想知道有關於電商的東西,有些人想要知道如何回饋,又或者是有些人知道國際趨勢怎麼樣,都可以找得到,想法是這樣。
有一些作者明年仍持續供稿。
會再調整,會更多元一點,也會有一些全球趨勢的東西出來,像我們下午去找另一位董事長,他會給我們一些變化的東西,類似日本的動態,我們會有更多元的內容。
之前都是固定的人,之後會有不同的專欄,大家會有三個不同的專欄。
就雜誌的編排來說,一開始一定是總編輯的話,接下來是執行長,有一期是何先生、接著是兩、三個,這個是我們剛出來的(這一期雜誌)。
我們的報導就把這一件事散開了。我的意思是像這一種東西,因為我們的base很大,這裡面就會有很多人願意去響應這一件事,只要你覺得這一件事是有扣到心理的想法。就可以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因此我們才想說社會企業或者是B型企業,我們覺得是觀念正在慢慢形成,形成一些價值觀的人,也覺得很不錯,可以介紹給更多人知道。
所以像我們之前也有一些在山上的小提琴村,他們本身都是原住民,受教育的情況跟經濟情況都不好,他們只是都讓它受教育,還是會有一些被受到歧視,因為家境不好是沒有辦法改善的,受教育沒有辦法出人頭地,後來想說在歐洲,他們只要學小提琴的人都可以接觸到上流社會,把他們教到會學小提琴其實是一技之長。
要給他一個他們覺得做這一件事是有意義的,你也知道是五千人,並不是不願意花錢,而是要讓他們覺得花得有價值跟心甘情願。
所以我才知道看到讀者裡面,其實並不是像我剛剛所講的只有想成功的一面,另外一面是願意去為社會做一些事。
另外一個是他在學校,中午的營養午餐付不出錢,不能上學,我們會覺得要把貧富差距的事講出來,也就是隱約覺得問題不太對,但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因此把這一件事講出來,而講出來之後,我們就開始有募款的活動,也是希望能夠再募一千個人上大學,每個人是9萬9,000元,希望一千個人願意來做這一件事,也希望把錢募完。表示這一群人想要為這一個社會做一點事,後來連續辦了五年,金額大概差不多是這樣子,也讓他們在財富外,也有對社會回饋的機制出來。
舉例來說,臺灣當時貧富差距到6.9倍,發現很多人考上大學、沒有錢去唸,這個是一種。
我先簡單介紹我們讀者的面目,商業周刊是以效率跟怎麼樣介紹人家成功及得到你在財富上的成功、社會地位的成功。但是,十多年前活動「一個台灣兩個世界」,我們發現讀者有另外一個面向,他們很願意幫助人,而且很願意做一些對這一個社會上正面的事。
我在想的是我們自己有看到這一塊未來的發展,也許現在不是一個大家都已經很清楚、或者知道它的價值何在,我們認為那個是一直在成長及更多人在討論的部分,因此想請您給我們您看到的一些東西跟想法、觀念上的傳遞,對讀者來說,大家會比較有各種不同多元的思考,也就是在做事的時候可以多一些想像、有一些可能性。
緣起是想請唐政委幫我們寫專欄。我們總編輯本身一直在看整個商業發展跟經濟發展的趨勢,發覺這個東西,其實國外做了很多,而且也滿有一些成績,包括企業也一直在想說,如何在體制外作一些社會企業的一些事。
大家都要來怎麼辦?
沒有資格的限制?
主要是希望把他們聚在一起,有一些激蕩跟想法嗎?
這個地方成立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