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簡短發言。其實剛剛這樣子聽完大家的分享,我覺得非常地精彩,我不太確定這個是未來有沒有對於實際說明卡的一個建設性建議,但是我會覺得好像看到很多延伸的可能,像我非常欣賞大家抓到很多畫作的其他意思,像策展人到他鄉,甚至是晚年的故鄉,就是對故鄉重新詮釋,甚至可以把它接回臺灣在地,我覺得是對這一點充滿很多期待,謝謝。
其實我最期待、最喜歡的是親子卡的部分,因為我覺得語言已經先轉譯過一次了,其實不好寫的字數越少越難寫,親子卡的字數稍微多一點,其實有一點小說劇情了,我跟你之間,我覺得那個一來非常好懂,甚至未來有一個兒童的導覽,可以從那個出發,然後那個未來有很多轉譯的空間,除了到導覽,甚至可以改編成數位遊戲的腳本或者是其他桌遊卡牌,甚至小說的創作都可以從裡面得到元素,相較於剛剛辛苦唸的沈周策杖圖,光是一個理解的過程就非常困難,這個是我剛剛想到的部分。
為什麼剛剛會先拋那個問題?其實我對於很多的形式,特別聽完導覽之後,其實對於很多形式都很喜歡,在展場裡面我最喜歡這一張,看字非常地舒服,但是放回到這個桌面上,但是我喜歡的是其他的,像浮躁生(音譯)的字,或者是其他龍紋卡的形式,我會建議未來把這些格式或是書法、手機通通都留下來,只是做不同形式上的分類,後面可以再討論。
我接下來要回的部分可能會針對說明卡的問題,我等一下來講好了,我還是稍微講一下,因為我全部連在一起的。
我想確認一下,今天大家提出來的建議是,要作為未來研擬說明卡形式的參考嗎?
我先延續剛剛最早提出來的話題,我也滿支持數位機台繼續留下來的QR code來做搭配,今天聽導覽是非常舒服的狀態,平常其實人山人海,網路並不是這麼順暢,所以數位機台還是有留下來的必要,跟其他可以做參照,QR code只是後續的輔助。
大家好,我也是學校老師,我自己的研究是在臺灣文學,去年剛跟學生一起做了一套臺灣文學桌遊,在臺灣的台南文學館出版,所以看到這個活動,覺得非常有意思,現在想要學習的,其實跟前面非常接近,把學術知識、語言透過策展的時候是不是可以轉換成另外一種方式來呈現,讓可能9至99歲的人都有辦法進入,今天很高興來到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