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先簡單說一下,前面 10 分鐘快速簡單介紹一下影展主要目標及後面想要跟政委的 call to action。

  • 好的。簡報你可以假設我看過了,不一定要照著唸。

  • 理解。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是我們的核心跟宗旨,我們先講結論,我們想要從人類真的是往健康的方向去呈現,然後我們用電影來做一些教育,才能推動我們人類想要往下一個 10 年,像淨零碳排、永續生活圈、幸福國家發展,這個是我們最大的方向與前提。

  • 我們現在持續能做的比較像對議題的討論度,就是增加它的永續議題現況的討論度,畢竟我們不是解方,比較沒有辦法從源頭跟國家的力量來改變,每一年透過故事的徵選、講座的推廣,每年會想要募資拍攝一部臺灣永續議題的電影,可以直接到國際的影展來參展。其中也會有大量社創夥伴的電影置入,讓更多人知道社創,或者是社創關心的故事或者是議題,並且看到戲劇與不同職場的人來變成故事或者是作品。

  • 我們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先從影展的部分來講解,我們影展的部分主要是去年是用「臺灣人」的目標為徵稿,徵了 17 支卓越的劇情,每部會拍 5 至 10 分鐘的單元短片,當然我們會節成兩個小時的電影,事實上也會以 OTT 的平台或者是上院線包場的方式來呈現,這些類型如果有機會的話,像 Netflix 的「巴黎我愛你」這樣的類型呈現。

  • 聯合國的 SDGs 我們再細分成人類社會、經濟繁榮跟環境地球,所以延伸到我們後來的劇本走向,我們就會發現因為今年是以臺灣人為徵稿為主題,所以人類是以部分居多,相較於人類社會會有移工的議題、女性權利與健康福祉,經濟的部分會有城鄉、貧窮或者是經濟成長。環境的部分目前比較少,但是也有環境污染的議題及鬆動化的方式呈現,其他都是實拍的部分。

  • 我們對應到的完整劇本,點進去還會有更多的連結,不過這邊相對應有不同的類型片,比如我們會有動畫、土地正義、原住民、黑色幽默、長照、犯罪、移工、女性自主及社會運動的類型片,會在這一次的影展呈現的內容。

  • 這個是十四位目前完善的創作者,可能沒有到多年的工作經驗,但是大家都有不同經驗上的累積或者是露出。因為我們每個劇本都有一至兩位的演員,所以其實卡司算是滿堅強的,這些都持續在做演員初步的授權。

  • 這邊有三支類型,我們拉出來的,比如有目標族群,我就快速帶過,像這次是講古老,像臺灣面臨老人化的社會所遇到的問題。另外還有提到二代傳承的故事。

  • 接下來是獎助的部分,因為我們終於有了劇本,所以我們想要幫每個劇本透過永續議題關鍵字的搜尋來做主題的講座,因此我們其實透過搜尋的工作,我們爬出很多議題不同的類型,像心裡、街友、移工、性別標籤、性教育、思決失調、心理健康這一類型的方式,所以我們上個禮拜其實也有舉辦了一場,我們找了易智言跟侯文詠,其實算是在 2021 年的最後一場,其實去年辦了十場左右,今年還有二十五場左右,之前是講心理健康的問題,其實兩個講者都講得滿深入的,其實到後面都在回憶侯文詠老師正在面臨爸媽相繼離開,易導也有分享滿多創作及跟父母的想法,大家也吸收了滿多,我們都會同步分享公布在 FB、youtube 的官網上。

  • 時程規劃我初步講一下,主要 Q4 到今年的 Q1 是到今年募資上架,我們大概年後會上群眾募資,接下來如果募資順利的話是在 Q2,畢竟是 14 至 17 支,每一支都 5 至 10 分鐘,團隊都可以各自運用,因此傳統電影可能一個 IP、一個故事,其實我們不太需要,我們當比較多的小專案,其實三至六個月是很好處理的方法,所以有機會多拍一點永續的議題,因為有些議題可能不太適合等這麼久,等了三、五年,有一些議題已經不是議題了,我們接下來在 Q3 會後製,甚至會有規劃,第二屆的影展徵稿也會持續舉辦。後續也會跟 OTT 平台談,甚至院線上的方式,甚至如果順利的話,明年有機會 2023 年跟 ESG 的活動跟話題綁在一起。

  • 最後,因為我們知道現在目前的聲量,我們去年 8、9 月成立的,其實我們知道群眾募資募 500 萬至 1,000 萬是有困難的,我們對社創這邊有回饋品的機制,像我們可以跟綠藤或者是鮮乳坊這邊談一些合作的聯名商品設計或者是回饋品,甚至我們都有提到一些 NFP 區塊鏈的機制,甚至有機會可以往下繼續合作。

  • 回饋品是我們到時募資時會有一些回饋,這個是簡單的示範,我們現在也跟綠藤洽談當中,原則上採購一定的額度,看是作聯名款或者是設計款。

  • 簡單來講,我們的商業模式是從社創 KOL、影視作品、企業、品牌,我們透過講座的方式一起面對消費者,讓更多人關心或者是關注永續議題的方向與走勢。

  • 資金管道,我們是最小國片基本的費用,我們希望募到 2、3,000 萬左右,其實各占 1/3,群眾募資其實 500 萬到 1,000 萬就可以 work 了,我們回頭會找一些天使投資者跟企業,其實我們後面會再講,已經大概有準備了,但是我們希望有一點底氣,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再回頭來找這些企業。

  • 所以再扣回來,我們如何從人類真的是可以透過健康、看電影,不管是平常 social 或者是溝通的方式,電影當中是一個交易的議題,像最近的《瀑布》也有做這件事,也會帶動心理健康,大家願意花真的時間或者是金錢來面對更多之後產品的漲價,真的達到淨零碳排的這件事,這個是我們希望可以見證臺灣永續的影響力。

  • 這裡有三件事想要請唐鳳政委參與部分,第一個是我們接下來也有很多講座的部分,我們希望邀請唐鳳幫我們開場比較特別的,我知道唐鳳政委都是用 sli.do 的 Q&A 的方式,我們也滿想要邀請唐鳳政委主持一場,但是主題跟議題,像可以聊社創、電影或科學,細節可以再稍微規劃一下,我們會作行程的曝光跟宣傳,這個是講座的部分。

  • 第二個部分,因為年後可能 2 月中的時候會上群眾募資,我們已經跟貝殼簽約了,我們有三段影片,第一個是對喜歡電影、也希望永續議題的觀眾們的對話,這個是第一段。第二段是給臺灣的影像創作者,畢竟我們身邊還是很多電影、廣告、MV 的夥伴們,大家其實在創作也有一定的壓力,所以希望唐鳳政委可以給我們夥伴一些支持與理念。最後一個是,希望可以用 Buying Power 的角度來面對企業,我們接下來也會跟富邦、台電都有密集的溝通跟合作。

  • 第三個部分,有一些回饋品的機制,我們希望接下來半年內會透過 NFT 的科技,來跟理念作一些結合,其實後面有一些滿重要 NFT 的技術跟夥伴,我其實本身是 AppWorks 扶植出來的團隊,我們即便沒有 NFT 的計畫,自己也有打算在電影所有的費用製作上,在沒有太多商業的曝光情況下,我們會想要把所有的製作費都可以公開上鏈。

  • 最後是 NFT 的運用跟想像,比如做成社創的 token 或者是 Q 版的 IP,這些社創的商品可以衍生滿多不同的。

  • 簡單講一下我個人的經歷,其實我也算是教育部第一批的創業白老鼠,我是計畫的第一屆創業,所以我剛畢業就拿了教育部的 50 萬創業,過了五年之後,我們加入了 AppWorks,然後一直到現在也八、九年,所以我們創業時間來到了十二、十三年,商業作品也做過千支,包含台電、工研院,我們也做了很多 IoT,甚至像他們去了國外,像嘖嘖等等募資平台,其實好的作品都有募資到千萬,透過二代之後可以募到破億的經驗都有,所以我們募資的作品滿多,但是之前都是幫客戶來作服務,今年才成立新的公司,也就是永續營業,9 月份正式加入社創。

  • 我身邊滿多都是創業圈的夥伴,其實創業圈的大家壓力都滿大的,我又是廣告人,所以我又要管想法跟創業,其實我自己的壓力也算大,因此我覺得我看到很多故事可以講。

  • 最後,這個是我們的團隊夥伴,永續影展的部分,一開始都是用實習的方式,因此我們有七、八位實習生,但是也不乏台大外文系、台大經濟系,甚至有台大、清大等等,這邊是我們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AppWorks 或者是 KPMG 的黃正忠都是我們的監察人,還有一些 IP 的授權,我們也有一些 BMI 的社創夥伴、電影發行的監製、動畫導演,都是我們現在主要的合作夥伴。以上。

  • 會不會太快?謝謝大家。

  • 謝謝。這個速度沒有很快,以 pitch 來講算慢的。(笑)

  • 我在回答你後面的問題之前,我在看你的簡報,有幾個問題想要稍微請教一下。

  • 首先你畫那個圖當然很好,但是意思也就是目前並沒有哪一個徵件是你覺得可以同時回應到 ESG 三項的,對不對?

  • 理解。應該是說我們一開始是用 SDGs,我們從頭到尾都是 follow SDGs 的故事,但是每個故事有不同的面向,也就是一定會有最重要的核心,好比一個是最想關注小朋友,即便一開始是在講經營一間麵店,然後小孩子很難帶,也就是本來就有不同的面向,每個人的解讀都不一樣,我們會請作者設定一個故事,我們就是希望把很多故事定調。

  • 我的意思是你的目的並不是鼓勵他去重疊,而是鼓勵這十七項的三個面向都有,我要確認的是這個。

  • 理解,我們一開始設定沒有想要一個蘿蔔一個坑,我們想說 SDG 1 就找一個故事,就是透過大量的故事,但是都會涵蓋。我們之前有做過一張 SDGs,這一屆十七個故事有 cover 十四個,但是也沒有辦法全部都 cover,我覺得也 ok,因為議題都講不完,我們花個十年的時間,至少每年都有機會,並沒有想要 SDGs 全講。

  • 瞭解。因為以我的理解,重疊比較多的,我的意思是十七個裡面同時處理六、七個的,有一個好處是在議題的擴散上會綜合的效果,如果是做單樣的話,當然也很好,並沒有不好,因為你打的招牌是永續影展,有的會問其他的在哪裡,我想要確認策展的理念,到底是對或者是不對。

  • 下一個問題是,你的 team 按照你剛剛的簡報,除了你是全職創業家之外,還有哪一些是你的夥伴?

  • 我們正職是四個,我跟政委稍微解釋一下,因為本來就不需要養這麼多正職,比較像劇組的邏輯,10 月募資先過,之後才會組劇組的團隊,經驗跟方式我稍微講一下,我身邊的師傅都是一個月可以處理 10 支 TVC 的夥伴,所以我有經費 run 下來,也會拉這些傳統的監製們來協助我,跟這些創作者溝通跟監督品質,因為我也要對我的投資人負責。

  • 就是有多少資源做多大的意思。

  • 第三個,我現在是沒有覺得 NFT 上架之後,會真的帶來多少錢…我沒有這麼樂觀。但是假設挖貝有一些曝光的可能性,但是假設群募這邊假設都沒有募到錢,你的打算是什麼?

  • 有兩件事,我先稍微花 1 分鐘的時間補充一下,我們現階段只作群眾募資,所以回饋品是比如接下來支持我們 3,000 元至 6,000 元,其實接下來有二十五場左右還不錯的線上講座或者是實體講座,也會有回饋品的回饋跟機制,因此回到比較傳統的電影募資。NFT 的規劃是在半年後,最快也要半年後電影才會上線跟發行,那個時候才會發行,但是是不是贊助一定的金額或者是超過 6,000 元以上,我給入門卷,未來我做 NFT 發行的時候,就會有早鳥或者是優惠券,再看幣值的規劃,所以可能會是分開的。

  • 剛剛有提到募資萬一都沒有過,那怎麼辦?我覺得會回歸類到自己的人力不足,或者是沒有把這個故事弄得讓人很有興趣,這個是可以檢討的地方,但是我們講座還是會持續辦下去,我們會到 Q3 的時候,第二屆也會舉辦,所以我當然知道有些人可能募了好幾次,所以我們也有可能募不過、不拍,但是我們的 plan B,可能變成課程,換一個方式,到時變成賣課程,把所有的拍攝過程當成募後花絮,有點是 Running Man 這樣,拍 5 至 10 分的短片,但是會有一個的節目,也會有很多的創作過程,像會有導戲跟拍攝的過程,我們可以變成節目的紀錄片,這個是我們的 Plan B,我儘量希望不要走到這裡。

  • 但是你在社創平台上說除了 10 萬元可以置入產品之外,如果有百萬元的話,可以客製化影片,這個跟那個是有關聯的嗎?

  • 我稍微講一下這邊簡單的概念跟邏輯,原則上因為我們會跟 OTT 談,像 Line TV 等等,但是像這一季裡面其實有 17 支,當我們有 OTT 談一支支的時候,其實那一包裡面有 20 支或者是 17 支,其實對 OTT 來講沒有太大的差異,只要保證並不是廣告型,而是以議題或者是電影的方式,這樣就可以跟 OTT 綁在一起,打進去,也就是我們現在會面對企業,如果企業也要拍一些有趣的議題或者是微電影也好,我們有機會跟 OTT 那邊打成一包,然後綁在 OTT 那邊一起上架,好比那時是二十五支一起買 Video。

  • 電影的部分我們自己會審核,我們只有十二個名額,即便有十七個團隊,也有十至十二個名額,也會有點競爭,你擺爛,我也不會讓你上電影院,因為電影院有一些限制,甚至企業包場,我們就會在前面五分鐘可以放企業自己拍的投影短片,也就是有這種類型跟形式。

  • 我確認我聽到的,就是最上面的那一個還是叫做「永續影展」,但是企業可以類似花個百萬元左右等於他來指定,你們幫他把實際的執行做完,為了要證明 ESG,所以跟永續的扣合、論述的設計這些,你也都會幫他處理完,這個是屬於你們企業的贊助方案一部分,可以這樣講嗎?

  • 對,大致上是這樣,但是企業那一塊,我現在還沒有設計好,我現在是以群眾募資為主,上架之後才會認真找企業談。

  • 群眾募資你要拿什麼來募?有 Demo 了嗎?

  • 我們下下禮拜會拍五支的募資短片,也就是腳本還在最後細部溝通,我們會有一支短片,我們其實是賣這部電影,也就是賣電影跟十七位的創作者,我們會結合回饋品、接下來有二十五場,平均兩個禮拜就會有一場線上的永續講座,大概是綁這些基本的東西當作是我們的產品。

  • 我們在回饋品的設計,我們不會設計得太複雜,比如有六組,到時有數量的問題,像我們會跟鮮乳坊合作,比如有一些團媽,會採購到二、三十組的量,我們有機會在電影裡面露出,這個是初步的規劃。

  • 瞭解了。我覺得想得滿清楚的,不過執行起來不一定會長成這樣,但是構想是滿恰當,這個部分沒有問題。

  • 我不知道團隊成員、其他朋友有沒有要補充的?

  • 我應該沒有什麼要補充的,我主要是負責跟創作者溝通的部分,剛剛政委有提到一點問題,我可以稍微再回答一下:

  • 第一,有關於劇本,是不是可以呼應多個 SDGs,我覺得是可以的,為何我會寫三個?因為我們的劇本跟這三個比較有關係,我們這次在影展上是可以定義成「社會永續」這一塊,因為永續非常非常大,可能有環境,我們也怕被別人挑戰,你講「永續」。

  • 意思是「淨零」很好,但是到底講了什麼?

  • 對。會被說綠能的部分都沒有講到,這個是副標的感覺,我們雖然是叫做「臺灣永續影展」,但是還是要有主題,我們這次叫做「社會永續」,像人的心理、女性議題或者是一些貧窮問題、階級問題,像我們跟環境比較有關,像誕生是跟能源、污染有關,這個跟環境相關,獵場是跟原住民相關,像我們這邊有的影片類型,我們整合起來會跟那三個 SDGs 相關,但是並不是只有跟那些相關,我們如果真的要仔細列,可能跟非常多都有關係,比如我們講的第一個是科幻類的動畫,可能就跟非常多的中介 SDGs,像經濟發展、環境、水資源都有關係,我們全部都可以列上去,其實面向是很廣的,但是我們要溝通的是,不可能把每一步都列很多,因為感覺又很發散,所以現在的溝通方式比較聚焦在這三個場面,跟大家講一下這次的主題是叫做「社會永續」,但是個別來講是可以包裝非常多的,可能跟五、六個都有關係,因為故事本身其實發展性還是有包含進去的,不只有一個。

  • 因為你剛剛說三個,但是你第 6 頁前項一共有七個 SDG,也就是 7/17,我不確定你講的是哪一些?

  • 我說的那三個是人類與社會。

  • 對,但是你現在進去之後,裡面有七個,也就是人類與社會裡面就有 1、3、4、5、10、16、17。

  • 對,可能跟人類與社會比較相關,但是個別來說,可能故事當中還有一些我們可以跟其他 SDGs 來對接。

  • 我理解,但是我的具體建議是你在第 6 頁自己列出來的,像舉例來講,我隨便講,像消除所有的不平等,這個是 SDG 10,或者是其他的,當然我不是說一定哪一個最好,也就是通常我們在 highlight 一包 SDGs 的時候,最好有個主的,其他是陪襯這樣子。

  • 舉例來講,像社創中心自己最近推「有責商行」,主要當然是經濟與繁榮,但是並不是經濟與繁榮全部七個都列出來,而是專門挑了 12 的有責任消費來當作主題,其他的幾個 SDG 去補充它,你知道我的意思嗎?因為這樣子大家在認知上比較有共同的著眼點,這個是具體的建議,因為最怕的是很散,然後等於任何的社群不會想要被動員,有更能夠可以促成價值的東西,所以有單個主軸,不管是 1、3、4、5、10、16、17 挑哪一個,都比現在打個大包叫做所謂「社會」來得好一些,這個是良心建議,因為之前看過滿多的。

  • 瞭解,謝謝,非常感謝政委的建議。

  • 所以政委的意思是從一個 SDG 來帶其他的涵蓋進來嗎?

  • 對,你們現在自己找到了某些關聯點,但是其實這些關聯點其實還是有點空泛,所以舉例來講,如果你是要以分配不均、分配的正義為主,這樣就是 SDG 10,也就是國內跟跨國的分配不均,這個就包含機會、財務資源或者是什麼的分配不均,你在探討這個不均所造成的不公平,這個我看你現在寫,但是我是舉例,不一定要挑這個。

  • 非常感謝,我這邊應該還好,沒有想要再問的。

  • 你們的團隊其他成員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 沒有。政委,我這邊想要請教一下,我們雖然現在是臺灣永續影展,但是現在不算是影展的方向,如果真的要認真規劃影展,可能會是在明、後年,因為影展會有徵稿跟競賽的類型,其實我們現在也跟北藝⋯⋯合作,看政委是不是有機會來合作後面這三件事。

  • 我想要問的是,講座按照你的說法是跟群募是併行,對不對?

  • 我的貢獻是什麼?是喚起大家對於有募資這件事的注意,你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

  • 我簡單講一下,因為我們想要的永續是持續都有在推動或者是進行,因為永續的議題真的太大了,我們真的想要透過一場場的講座,很扎實地講主題,這個是我們的初衷,也是我們辦得到的事情,接下來講座我們想要初步規劃 2 月底至 3 月底政委的時間允許,這個時間也是募資上架的時間,並不是要特定推募資的事,我們想要把講座辦好,像可能有另外一個講者,可能去約林之晨跟您搭或者什麼,也就是是不是有一些比較有趣的方式,因為通常會希望兩個人進行 QA 跟問答,這個是不同的體驗跟方式,所以回頭跟大家講有募資的這件事。

  • 但是你說觀眾是 TSFF 觀眾,所以我不是很理解具體它的意思是,未來你們的 TA 會靠這次來徵集,或者是你類似賣片,也就是要參加群募才有?

  • 不用,就是正常公開的免費線上講座,我們的 TA 是女性居多,然後都對於永續議題有關的消費者,所以我們的消費者都是一般觀眾,不用為了創作者或者是企業來分工。

  • 可是這樣子的話,你們在這裡面的角色是什麼?除了散場的時候順便說一下募資之外,這個跟大家在社創辦活動有什麼不一樣?

  • 所以我們才會希望有個主題,觀眾比如是喜歡看電影、喜歡永續議題是有關注的,我們會寫片單的結合、影評,像在院線播放的宣傳跟曝光,因此我們比較專注在影像創作或者是在 Netflix 上的劇。

  • 舉例來講,好比像現在辦的話,就要討論「千萬別抬頭」,你的意思是這樣嗎?

  • 可以,我們可以挑一部短劇讓大家討論,然後產生一些共鳴。

  • 因為我現在的狀態是,我自己可能最近也會開始想弄個 Podcast 或者是線上帶狀的東西,所以我自己最近也在設定主題,之前這個形式我有參與的只有公視的「主題之夜」,那個是我有個明確的業務,關於個資跟隱私保障,所以我去對他們的好處是政策跟專家的身分來講這件事應該要注意,事實上按照你們的分析,個資也是正在往上漲的某個主題,所以我覺得這個是很好的。

  • 但是你說如果是概念性質的,也就是為何會有社創、國際有哪一些永續趨勢,現在比較少接受這種討論,因為我們想要促銷我們實際育成出來的這些社創 KOL,因為我不需要更多的聲量了,我就會引薦,像你都認識,你也找了 KPMG,他們也都認識的同群人來做,會比我上來講來得好,大家會想要跟我互動跟即時的反應是接下來政策方向有什麼是他們可以參與的,眾包這個還是我主要的賣點,所以如果現在只是在講說,這部電影扣合了哪一個永續趨勢,但是沒有辦法參與政策制定的過程,我覺得這個策展比較不適合我,但是也許我可以推薦人。

  • 理解,其實有政府的挹注跟推動也是我們滿想要的,也是我們接下來太會有這種公部門夥伴的講座,所以也可能請政委想一下,因為這個主題都希望透過今天的會面來調整的,我還是想要開場特別的場。

  • 當然,我並不是說不能提,我只是在跟你講說,對我來講我最近比較可能會答應的形狀長這樣子,你現在講的這個形狀比較類似像以前我在 TedxTaipei 的時候,因為那時社創的概念,在臺灣還沒有很多人聽過,說實在話,社會企業跟永續發展沒有這麼緊密扣合,所以我在 2017 年底至 2018 年底左右,那三年是接了非常多這種性質,是要把兩個不太有關聯的社群扣合,但是這個扣合現在可以說差不多完成了,現在沒有人會說沒有聽過 SDG,那個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比較不太需要做這種角色,因為它的邊際效應非常低了。

  • 但是這個部分因為你們是透過 ST 聯絡的,ST 對於我們接下來推的方向,其實她自己也有策展的想法,我剛剛講的那個帶狀節目也是 ST 在幫忙想,所以我覺得這個還是未來有結合的機會,只是未必能夠趕在 2 月底就設定出來,但是按照你們的說法,這個是持續的,說不定等到你們第二期或者怎麼樣,等到我們找到好的重疊處時,再來討論這個。

  • 理解,沒有問題。

  • 或者是等你們找到聚焦的點,這個也許可以就那個點來看有沒有可以討論的部分,那也許就不是林之晨了,你知道我的意思嗎?因為只有在倡議的階段才需要這種比較廣泛的東西,當你到大家來就是要聽某項 SDG 的時候,說不定有更適合的人。

  • 理解,我這個部分就持續追蹤,到時候再請夥伴腦力激蕩。

  • 接下來未來影片錄製的部分,政委有一些想法嗎?因為我們可以出機、出班,是不是可以約個時間單訪?我不知道政委這邊有沒有想要形式?

  • 你這個目的是要用在哪裡?

  • 有幾件事,群募到時除了我們的正片之外,還會有一些名人見證或者是影片,或者是 FB 行銷時宣傳用的,比較是站在社創的主管單位來跟一般消費者來推廣。第二個,對於一些創作人,我們手把手有一些影響力,從導演到編劇所寫的一些東西,其實是生根,然後衍生到影視作品,像我最近去公園玩,然後也在玩 1、2、3 木頭人,是遊戲裡面的臺詞,我覺得滿驚嚇的,其實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跟改變社會的力量,所以創作者,我覺得也是滿想要邀請唐鳳給創作者鼓勵,或者是往這一方面觀察、田野或者是創作。

  • 所以我還是不太確定你要我做什麼,你會寫某段話,讓我唸出來,鼓勵創作者?

  • 是,我其實已經寫好了。

  • 意思是我現在坐在這邊唸出來,你就可以用的意思嗎?

  • 也可以,還是我們先試 re 一下。

  • (試錄)

  • 可以一段真的是對消費者嗎?

  • 那是不是我等你們更聚焦一點?

  • 因為給電影創作者是已經做的事,但是你們的 2C 是還沒有做,我也不知道你們要做什麼,我現在講的是全是形容詞,會非常空泛。

  • 理解。第三點,因為我們現在有跟社創的夥伴聊,大家其實對於 token 這一些好像有一些基本的 NFT 的規劃,大家都有一些興趣,我們真的也會想要找一些規劃,像有個 Q 版的代言人,我們都還在聊,不知道未來有沒有機會邀請唐鳳政委?也就是下一步成果的情況之下再跟您報告?

  • 當然,因為你們現在是社創團隊,循正規的 Office Hour 方法來約就可以了,目前的這個時程,我對 NFT 的曲線未必會趕得及,但是沒有關係,你們實際設計出來,我們再就那個設計的東西討論。

  • 好,我的部分差不多了。

  • 大家都創業家,非常有效運用時間,看有沒有其他的?

  • 如果還有時間的話,是不是要請政委多聊一點,因為我們其實比較像去年才開始接觸社會議題、社創,其實我們才剛開始學習影展,我稍微講一下,因為我手上滿多以前的夥伴,都是台藝大、北藝大動畫研究所的夥伴,他們都在雄影、北影跟金馬影展來策展,我們不排除真的做影展,計畫是落在 1,000 萬至 2,000 萬,有點像女性影展的角色,我們是希望透過影展的方式來邀稿、競賽,但是還是要看人力,基本上人力我也找得差不多,但是這個是獨立的計畫,這個跟純粹拍電影、創作又不太一樣。

  • 但是會共享這個品牌嗎?

  • 會,其實是延續的,我們現在是講邀稿,但是沒有這麼多的永續議題可以邀,但是透過我們自己拍片,當然還是會以短片的形式,跟雄影差不多,都是短片,快速迭代、創作的方式。

  • 現在的短是多短,120 秒嗎?

  • 沒有,5 至 10 分鐘。

  • 還是一部片子。

  • 對,還是需要沉浸跟累積,其實雄影也有買上千套頭盔的 AR、VR 裝置,所以跟他們租借其實也樂觀其成,這個部分我們也還在聊,比如上半年募資順利過了,也會來規劃一下,找主管機關來認領,像永續影展的事情,像募個每年 1,000 萬,比如台北電影節或者是雄影,也會是我們有點想要做的事。

  • 我想透過沉浸體驗來促進行動,這個本來就是大家都知道很成立的東西,只是需要的資本門檻高一些,像我上次去沉默倒數的記者會,三立的消失國界,就是租下整個沉浸式的房間,把我們都沉到水面底下,我覺得就算時間不長,但是其實這個說服力是滿強的。

  • 也因為比較新穎,所以我覺得比較適合作為 call to action,比較容易把大家叫到實體具體的題目,我想這個題目對我來講是另外的事情,不一定要跟社創的這些產品或者是服務來整合,因為這個東西本身有其技術上的用法,所以我覺得如果這個更成形,我們也可以就這個再約 Office Hour 來討論。

  • 好,我要繼續努力。

  • 沒問題,創業不容易,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