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這個想法,我想說順序有一點點混亂。

第一點「悅納自己」,在生活的第二頁,建議順序:看到自己、看到別人、與人合作、探究事理、樂於學習、合宜的表現態度、表達想法、創新實踐、感知與欣賞事物之美。

老師和學生的圖像,跟關鍵的生活能力與「生活課程是什麼...」的屬性,我不知道是否說接下來一二三四都是。但教師這邊的標點用法又不同,後來才發現「是...」要連讀,跳句讀太長了,簡直是要命。不過格式很容易調整。

重點是老師要以學童學習為主規劃課程,要動手做,這是所有領域的源頭,建議改成規劃「體驗與實做為主的課程」。

我常說「等待是老師第一個重要的能力」,這很好,台灣的老師就是不能等,造成很多困難。

「維持其好奇與探索的喜悅」建議改成「活力」,看會不會好一點,一個是學習動力,一個是學習結果。

第五點「感受成功的經驗」,我覺得經驗不是用來感受的,後面可以改成「喜悅」,或是前面改成「發展」,老師才知道要做什麼。

第六、第七建議合併,「快樂、正能量」有一點麻煩,尺度太高了。

生活課程目標不太看得出來是統整性的目標。

第一點「事理變化」有點像自然領域的,第二點也差距不大。是否可以把特質標明出來為「透過肢體」等?當然這不是那麼必要。

第二點是否整併?「嘗試並發現解決問題」,可以整併到第一項,用「並」字連起來。

第三點「覺察生活中的文化」,看起來是要講藝文,請把特性表彰一下成「豐富的文化、藝術、自然現象」,重點是「發展多元的學習興趣」,而不是十二年級才做得到的「建構學習方法」。

接下來建議改成「建立生活中的規範,並體會其意義,且能用合適的語彙,與人或團隊互動」。

第五點如果要應用的話,是「省思生活中的人事物現象,並能體會生活之美」。

學習內容的表達方式,我們不低估老師也不高估,我覺得現在這樣寫,教材、出版商也要問神才能處理。我舉例可以寫的,像附錄第二頁,倒數第四欄,「透過實地探索,瞭解生活環境、商家環境位置」,這就是很好的學習內容,後面發展「關懷自然生命的實際行動」目標較高,但也是很好的內容。「發現文化、認識藝術」這欄沒有動件,可以加上「透過參訪或對話」,例如文史工作者等,這樣出版商和老師才知道怎麼做。

音樂、藝術老師建議,目前小孩都去補習,如果可以改成「探索生活中的聲音與節奏,進而發展自己或團隊的即興作品」,這就是一個統整性的活動了。

老師自己發展兒童禮、少年禮,我覺得這就很好。不用太細,但要統整,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