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真的覺得說,從入閣到現在,看到很多公共議題上,環境利益、社會公義在一邊,那經濟上的發展在另外一邊,往往好像拔河,然後公部門變成中間的繩子。但如果要長期下來能讓民主深化,如果我們要做更有效的對話的話,社會企業可以是一群「聽得懂右邊的經濟發展、又可以聽得懂左邊社會公義的語言」的這個轉譯者,在實踐的過程裡面,透過更好的方式,在台灣找出要怎麼樣解決社會問題,在解決的過程裡,又可以發展出相當好的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