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剛剛提到的略微下滑,不過認知度也是略微上升,上升還不少,其實現在超過1/3了,確實如同你所說的,像社企的品牌,會變成每個人從什麼領域來,就會用那個領域的想像去想社會企業,你從合作組織來,對他來講,社會就是把人組織在一起的意思,如果是從B型企業那邊來,也就是企業盈餘的時候,要為後代子孫存款的意思,如果是從社會部門過來,那個是社會使命,也就是用企業永續的經營意思,也就是同樣的四個字,在不同的部門進來的時候,本來就有不同的看法,這個是為什麼?因為當時從馮燕老師的時候,就已經採取了跨組織型態的方式來定義所謂的廣義社會企業,這個文獻都有,我就不特別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