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在看很多住都中心,他們做了很多案子,都是像智慧並不是建築本身有智慧,而是住在裡面的人有智慧,現在是說智慧城市,現在都是說智慧市民,而是智慧是可以反應周遭的需求、防救災等等,但是現在花很多時間看的,住在裡面的人,怎麼樣透過這個設計,更願意來做更多的參與,像在林口是有社宅,一定規模以上的社宅一定要有青年創業的人,所以林口的新創園,也就是那個市大運選手村,也就是讓更多的人來創新,就透過一些設計,讓這些創新的人能夠理解到這個區域所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所以就不是關在家裡寫程式,而是可以看旁邊的,因為有很多青銀共居,或者是要照顧像自閉症朋友們的雙老家庭,反正不管怎麼樣資格取得社會住宅居住的資格,一定有一些需要跟旁邊共融的夥伴,所以盡可能引入這些智慧市民,很像旁邊住的人出題,新創的人解題,不是錦上添花,很像開無人機放煙火——那也不錯,也很環保——像可以拿來送藥、實際解決相當於遠距診療的問題。如果遠距診療旁邊沒有醫師的話,本來健保卡很難隔空刷,現在也有新創的團隊來解決問題,像遠距諮商、甚至QR code來做,所以是反映社區的需求,社區的需求提出來,我們透過這樣子像設計,也讓人家很容易理解到彼此的處境,其實就是公共建設,但是是有數位的公共建設,讓大家一起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