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開始不是生態系,而是生態圈,也不用想很多,大概是20個人左右,這20個人彼此互相相信了,你給他一系列的工具,讓他們可以更互相相信,有很多這種20個人的狀態,慢慢地像空氣盒子,比如是每個地區的學校或者是環境教育者等等去組織,所以等於是你讓現有的社會信任關係加強,這樣的情況之下,其實他們會幫你去想出新的運用,等於是誘因在每個地方都不同,每個地方像在倡議在宅醫療,有的地方倡議對地方給付,我相信每個都會想出自己的誘因機制來,就不會是你的智能合約要幫所有完全不同的人想一套相同的誘因機制,那個也work,但是通常是靠新鮮感,所以很難維持很久,要維持很久的話,是要確保在地的朋友對這個東西是有不只是資料的控制權,也有演算法類似混搭的控制權,這個是基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