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軸,由於整體環境變遷迅速中小企業受制於資金及人才短缺,創新研發及經營轉型及市場拓展皆須仰賴政府產業政策性輔導與補助,更遑論企業社會責任擔當,尤其對青年投入農特產業及文化創意、社會公益事業,合作社組織營運提供很棒平台,透過消費合作、生產合作、產銷合作甚或社區型態組合,解除創業初期資金困境,人員招募及市場嫁接,是典型社會企業原型;當前政府提供大量資源協助企業創新研發,卻忽略超過五仟家合作社事業體因各種原因而逐步退場,97年全國的合作社有五千三百家,到目前只剩三千七百家,從以往輔導的過程中,透過合作社事業體系跟公司企業交互搭配,對整體社會、產業環境都有積極正面意義,尤其對區域產業創新發展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除了突破傳統單獨推動產業創新轉型,助益非常大;對整體社會創生發展更扮演積極創新生態角色。二十年來一方面在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服務產業,兼任員工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職,深切感受兩者相互依存交互激盪效應;從合作社銷售許多輔導成功產品個案,顯示產業服務企業輔導結合作社走完最後一哩路的完美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