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型高中的必修在每學期是三個學分,我不太清楚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設計?萬一有技高的同學轉學到普高去,在必修國文的部分就會有學分數不足的問題。

我曾經試著排過107課綱,當然我排的是普通高中,我會發現未來三學分的課會非常難排,我會建議任何的課程要就兩學分,不然就四學分。

當然我不瞭解技術高中,或許你們會有很多三學分,那就是我瞭解不夠,但我仍然擔心學生轉銜的問題,所以這個地方仍然要請教。如果是必修十六學分的話,為什麼不在高一修完?我相信也是會有普高轉到技高的學生。

第二,我們看教學的實施,同樣是國文領域的教學,但三個版本的教學方法都不一樣,但我的想像裡面,如果一個學校裡面有普高、綜高、技高,老師要教時,難道要適應不同的教學方法嗎?應該不是,因此這裡是不是應該有共識?

第三,我有注意到103學年度入學的小朋友,因為入學方式是很亂的狀態,我覺得很有趣的是,讓我們觀察到在一個學校裡面,當學生的素質差異非常大的時候,連國文都要有差異化的教學,至少我們親身經歷到、觀察到的狀況是這樣。

在領綱的內容裡,我們有把差異化的需求考慮在裡面嗎?在整個過程當中,如果只看普高的話,我是看不出來。如果我是老師的話,我在面對學生差異化很大的時候,要如何處理?

我排107的課程,如果要符合總綱精神的話,它是有可能做成差異化教學的。

舉例來說,如果學生連必修都可以跑班的話,可能在高一的國文,假設有六個老師,在教學的設計上可以設計出某一個國文老師會偏深、偏難、偏快,但有的國文老師會在實施計畫裡面說如果你國文不好,我會慢慢教、做很多銜接。

這樣的差異化出來,我們才能配合到每一個孩子的需求,即便是國文都有這個需要。

之前我們認為只有英數要差異化,但我認為升上高二的這一屆,讓我們深切反省。

或者我們可以說,我們允許學校可以有這一些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