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央政府預算還有赤字,這幾年稅收比預期好,讓舉債比預期的減少,有助減輕未來債務的負擔,以上報告,謝謝。
依法退稅的部分,這一個部分如果民眾發現稅捐稽徵機關課錯,可以依據稅捐稽徵法的規定退稅,或是其他稅法退稅的事由,例如像零稅率等等。退稅都是依相關法規來辦理,跟稅收是不是超徵或者是財政有沒有賸餘,沒有關聯。
為了保障賦稅人權,財政部也有推動納稅者權利保護法、透過強化調查程序、資訊公開及愛心辦稅原則來加強。
七、賦稅人權有保障:稅課徵收都是依法行政,稅捐稽徵機關會依職權查明,符合一定的法律程序來調查證據、調查這一些課稅的事實才做成處分。
歲入、歲出還有差短,所以每一年還有舉債,預估2017年,累積的債務未償餘額還有5.3兆左右,這些政府累積的債務清償還沒有完畢之前,如果我們在特定年度,因為有財政賸餘,是不是要規劃還利於民的措施,還是要全盤考量。
其實也有看過這一張,我們目前的財政狀況,總預算的部分還是赤字,並沒有財政賸餘。
討論到還稅於民,既然是還利,就表示政府要有賸餘,才有可能。以鄰近國家,也就是新加坡、南韓、澳門及香港,推動還利於民措施的經驗,他們大概都是採取發放補助或者是津貼等擴大支出的措施,又或者是透過稅額的扣抵,不過他們幾乎都是有財政賸餘的狀況。
第26頁,這個部分呈現的是,債務成長率逐年下降,而藍色的線是名目GDP的成長率,從2013年之後,債務成長率是低於GDP的成長率。
因為還有差短的關係,必須透過債務舉借來彌平,所以債務餘額還是逐步地增加,但是因為稅收比預期好,歲出也有結餘,因此我們每一年實際舉借的金額就減少,債務增加的速度也慢慢地下降了,從2010年9.94%下降到2017年0.49%。
第五,為何稅收超徵,債務卻增加:剛剛已經有解釋過了,這是2009年至2017年中央政府歲入、歲出的趨勢,可以看得出來,我們現在都還是有差短,也就是有赤字的狀況,並沒有財政賸餘。
中央統籌分配稅款依法是地方政府的自有財源,並不是中央額外給的。
提案裡面也關心到地方政府這部分,因為稅課分國稅與地方稅,國稅裡面的所得稅、貨物稅、營業稅都有一定的比率要納到中央統籌分配稅款,按公式分配給地方政府,如果統籌稅款超徵的話,也是依照規定要分配給地方政府,少收的話就少撥,多收的話就多撥。
接著2014至2017年度,政府因為稅課收入較預期好,債務舉借減少的情形。
第四,有關稅收超徵的影響:我們剛剛已經講了,政府各項歲入都會放到國庫的大水池裡面,如果稅收比原來預期多,差短就會縮小,原本需要借的錢就會比較少。
有關於中央政府預算或決算的資料,除了公布在行政院主計總處、審計部機關網站供民眾查閱之外,另外,財政部及國庫署也有公布財政收支與國債的一些資訊。
財政部在每個月上旬都會公布賦稅收入的初步統計,包含全國、中央及地方的賦稅實徵淨額,因為只是初步的統計,實徵淨額將動態的調整,因此每個月公布的賦稅收入統計的數字都有一些變動。
2014至2016年度,營所稅、綜所稅有較預算數大幅增加的情形,主要是受到景氣好轉及稅制調整的影響。
第16頁主要是呈現各稅目超短徵的情形,因為各稅目的性質不同,各稅目的超短徵情形與原因都不相同,2013年營所稅短徵了342億元,是因為受前一年全球經濟走弱的影響,2014年營業稅超徵了239億元,主要是因為金融營業稅的部分,在2014年7月1日開始調增稅率,所以最後實際稅收的結果,會比前一年度就已經編定的預算增加。
所得稅與經濟成長的關聯性比較高,但所得稅是次年度才申報,所以所得稅增加情形跟經濟成長會落差一年的時間。
因為稅課收入裡面,含了很多不同的稅目,所以整體稅收的增減情形不會跟經濟成長波動的趨勢完全一致。
第14頁主要是呈現稅課收入與經濟成長的關係,每一個稅目與經濟成長相關的程度不太一樣,所得稅、地價稅、土增稅跟經濟景氣有明顯的正相關,像營業稅、貨物稅會受消費或投資的影響,跟景氣也有比較高的關聯性;其他的稅目,像遺贈稅是機會稅,所以跟經濟景氣相關性比較不顯著。
以近十年來看,有六年是超徵、四年短徵,2009年因為金融海嘯,當年短徵了2,156億元。
因為預估到整個執行完畢的時間,大概落差近兩年,執行的過程中,如果景氣、消費、投資有變化,或者是碰到一些天災事變等等,都會影響到整個稅收的執行,稅收實際的執行結果不會跟預估的一致。
為什麼稅收會超(短)徵?稅課收入預算在編的時候會考量到各稅徵收情形、景氣預估、稅制的整,因為各稅目特性不同,我們會隨著時間的經過滾動修正估列的數字,然後編列預算案,送到立法院審議。
實際執行之後,如果稅課的執行比較好,較原來的預算數多的話,整個歲入也會增加。通常執行的時候,歲出也會有一些節省的部分,因此差短就會縮小,差短縮小之後,歲入歲出還是有差短,因此必須要舉債彌平,雖然是稅收超徵,可是並不等於有財政賸餘。
第11頁雨蒼也有解釋過,目前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還是不夠支應歲出,其實中間是有一段我們所說的差短,也就是有一個資金的缺口,這個部分必須要透過舉債來挹注。
第二,什麼是稅收超短徵:這部分也是民眾跟政府機關認知上有一點差異,就政府機關來說,在預算上,超短徵是決算數跟預算數的差額,預算數就是預估數,決算數就是實際執行的結果。如果實際執行的結果比原來預估還要多的話,就形成了超徵,如果是實際數比預估數少的話,那就短徵。
到了年底結束之後,我們也會檢討預算執行的情形來認列收支,最後審計部會公布審定的決算數。
預算籌編階段,預算規劃的年度要做哪一些事、花什麼錢、錢從哪裡來,編成了預算案之後,會在8月底前送到立法院審議,立法院審議通過之後,以201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為例,在2018年1月時,總統會公布法定預算,我們就依照法定預算執行。
簡報第8頁剛剛其實有出現,政府預決算作業時程大概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預算籌編階段、第二個是預算執行、第三個是決算,這一些程序都規範在預算法或者是決算法裡面。
政府支出用途,以201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為例,有七成是法律規定必須編列的經費,裡面包括債息支出、社會保險、社會福利津貼及補助等,其他是科技發展計畫5%、公共建設計畫8%、各機關經常運作維持是16%。
政府的國庫像大水池,稅收只是政府收入來源之一,除了稅課收入之外,還有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財產、規費、罰賠款及融資收入等等,這些政府各項收入會匯集到國庫的大水池裡面,統籌運用在各項支出,例如社福、教育、經濟、環保及債務還本支出等等。
以201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為例,收入與支出的規模都是2兆461億元,其中債務舉借占收入6%,歲入占收入94%,歲入裡面,最大宗的是稅課收入,大概占八成。支出部分,債務還本約占支出4%,歲出占支出96%。
第一,政府收支規範與實務:我們發現可能民眾想像的政府收支跟政府實際運作不一樣,所以我們先就預算編列這部分作說明。政府預算編列應該要符合收支平衡,收入部分包括歲入跟融資財源(債務舉借),支出部分包含歲出、債務還本。
依據這一些提案的內容,我們整理了七項來逐一釐清:
依照提案人的訴求、歸納了六個面向,包括法規面、賦稅人權保障、預算編列及執行、稅收與經濟成長關聯性、鄰近國家經驗、超徵稅收償債部分。
超額徵收稅款歸還於民的議題,今年2月4日於公共政策網路平台提案,2月25日附議通過,原本應該在兩個月內,也就是4月25日前正式回應,但因為這個議題納入協作,必須把這次會議各方意見、相關法規一起公告在參與平台上,因此依照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的規定延長兩個月,並公告在參與平台上,預計6月25日之前會正式回應。
今天也有邀請國家發展委員會、行政院主計總處、財政部賦稅署等協辦機關一同參與,如果有涉及到預算、經濟或賦稅等問題需要進一步說明,請協辦機關隨時補充。
大家早安,我是財政部國庫署的科長,今天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就超額徵收稅款歸還於民的議題,彙整相關機關的資料跟大家說明。
大家好,我是國庫署科長黃筱薇,希望今天可以跟大家一起討論,我也是負責中央政府歲入籌編業務,謝謝。
大家好,我是財政部國庫署承辦科科長黃筱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