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有考量到前面的問題,也做了一些民意代表,我們對民眾及醫療單位有做一些調查,我們先報告一下意見。民眾是不是支持要換新一代的保險憑證,大家可以看到支持與否的比例很相當,都是三成多的民眾覺得要換或不換,又或者是不回答,因此意見看起來沒有很明顯。
再一次告訴大家,十五年來都沒有再更新,希望聽聽大家十五年來使用的經驗,對於後來大家有沒有什麼寶貴的意見?
另外,大家知道臺灣的人口老化速度非常快,現在居家醫療服務非常多,醫療服務人員帶東西要到你家要帶非常多,醫生的前置作業就要花半個小時,醫生的時間非常珍貴,如果花這麼多的時間來做架設是非常可惜的,未來居家設備簡化,也許「嗶」一聲就可以了,這個是未來因應人口老化的新規劃。
另外,大家知道看醫生的時候要插卡,但是十五年來不知道插多少次,那個讀卡機用非常多次,讀卡機、卡片都很容易損壞,大家用橡皮擦去擦晶片好像比較才能用,這是現實生活遇到的情況,這是接觸時會遇到的限制。
第二,大家可能不太知道,2,300萬人裡面有1,100萬人還在用十五年前發的第一批健保卡,小朋友從小長大了,醫療院所端不可能是不是這個人。有些人又沒有放照片,院所在很忙碌的情況下,正常是如果拿沒有照片的健保卡還要再附身分證明,但是沒有照片,會讓醫護人員在辨識上有一些限制,有時會出現一些冒用的情況,這個是確實現存的問題。
另外,卡片本身有加密,但是十五年前的加密技術,現在比較容易被破解,大家手上卡片的加密技術,在美國已經不核可做記名資料的加密。但是不用太擔心,我們跟院所間的傳輸是私有的網路,雖然卡片資訊的加密有機會可以被破解,但是我們傳輸的管道是私有、比較安全的,但是這個是可能存在的問題,未來使用的環境是開放的網路環境,卡片被破解的風險會提高。
第一,大家知道卡片上有晶片,容量只有32K,也許大家對K數不一定有概念,但是想要跟大家報告這個容量已經用滿了,裡面有存一些醫療資料,如果有一些重病不要急救,而要做安寧,重大的資料都在裡面。也會提供健保資料的應用程式,32K全部用完了,如果有人期待要存進來等等,這個功能是沒有辦法再擴充的。
到底這張卡片在使用上跟醫療環境有沒有一些地方需要功能的提升?我們初步盤點起來可能會有這幾種狀況:
上面會有名字、身分證等等顯性資料,大家去辦一些手機,都要求雙證件,卡片上有很多防偽的功能,現在列舉四個,以免當作雙證件的時候,別人也可以很輕易複製你這張卡片。
先說一下大家手上的健保卡,其實在健保開辦84年時,只是一個紙本卡,後面有六格,過去一開始是這樣。蓋完之後就要換第二張A、B、C卡,這樣非常不方便,因此在84年的時候,就開始對澎湖地區(實行),因為澎湖是比較小的地區,就把卡片晶片化,就不用每六格換一次卡,院所端對資訊傳遞也比較方便,這三年試辦很成功之後,93年對全體的民眾發放晶片卡,這個卡也結合了重大傷病卡、兒童健康手冊、孕婦健康手冊,這個文件都整合到大家手上那一張的晶片健保卡。
接著是透過指紋、虹膜或臉部等生物特徵來進行身分辨識,也就是可以掃臉就通關,這個是我們就一些名詞來簡單說明。
像電子錢包,很多人都有一個悠遊卡,上面有一個儲值功能,可以做一些小額支付。
過去付款都是用現金,現在可以用行動裝置來做一些付款的動作,以取代現金的交易,像LINE Pay。
第三個是電子簽章,大家相對會比較不熟悉,我舉一個例子比較容易說明,像家人如果有需要手術,是不是家屬都要簽一個同意書?也就是本人要親簽書面的同意書。電子簽章主要是透過電子的方式來簽署並不是實體的文件,以剛剛的例子來看,假設今天家屬要簽手術,可能他的家人在別的國家,他如果要確認這個、簽署這個同意書,要透過電子簽章來簽署,確認那個是美國小孩所簽的簽章,因此電子簽章效力等同手簽的,只是形式不受空間的限制,而比較簡便。
第二個是授權機制,如果以後的卡片是虛擬的,而不是實體的,如果我並不是那麼方便,我這個人沒有手機,我要存在哪裡看病?我是透過一個授權機制,放在別人的行動裝置來看病,但是需要透過授權的機制。
但是未來憑證也有可能是一個虛擬的,也就是不是一張實際真正的卡片,可能新光三越的會員卡可以存在手機,或者是手機也可以用Apple Pay,不是實體的卡片,所以後續都會用健保憑證來代表你的就醫健保身分的證明。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先就一些名詞來跟大家統一說明,到後面溝通認知比較不會不一樣,我們今天的題目叫做「健保憑證」,大家說為何要叫「憑證」?那不是健保卡嗎?那個是我們民眾就醫的身分證明,可能是不同的形式,可能是實體的,就像一開始發的紙卡,那個是實體憑證,現在發的晶片IC卡也是具體的實際物體。
剛剛有提到桌上有QR code可以掃sli.do,如果對我的報告有疑問可以在系統上提問,等一下有QA的時間可以釐清大家的詢問。
我們在會前有寄發給大家會議手冊,這個是行政院PDIS小組共同合作完成,等一下的簡報是就手冊的重點內容再跟大家做一點簡單報告。
不會在這個會議就做成一個決策,但是這個意見很重要,就變成是後續規劃的參考。
我說一下為何要召開這樣的協作會議?大家的卡已經用了十五年了,有一些使用的經驗,當初這一張卡十五年前的設計是不是符合現在的醫療服務?就像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這樣的卡片是否符合現在的醫療情境使用,因此很想要透過協作會議來做卡片意見,是不是有一些創新的規劃?
大家好,我是黃珮珊,我是健保署企劃組的同仁,我跟這個案子的關係是,我們組是負責統籌新一代保險憑證的規劃與會議,我今天的身分跟怡君高分是第六小組的主持人,謝謝。
第三,民眾可能沒帶手機就診,或者是手機暫時換機、故障這種情況,民眾手機發生的狀況要考慮的問題,以上是我們覺得比較有爭點的事項。
有些像小診所,這一些設備都還沒有辦法很快到位,如果民眾有行動憑證,但是去院所的時候,院所的讀取的設備沒有辦法馬上到位,民眾可能會覺得有卡,只是你不能讀。
第二,如何處理行動憑證讀取的多元環境問題,因為臺灣目前整個網路還是有一些地方不是很好,針對這一個地方,全面行動憑證上路的可行性,這個是我們要思考的。
還有醫療人員,可能這個民眾拿實體卡,那個民眾拿的是Apple手機,型態太多的時候,也就是不熟悉使用憑證,可能會讓民眾就醫不順利的話,可能也會造成一些民怨,這個是第一個。
第二,如果兩千三百萬民眾沒有辦法一次全部使用行動憑證,因為有一些民眾可能需要使用實體的憑證,到底我們的醫療環境需要哪一些因應的措施?可能會有兩個點是要請教的,我們可能需要投入很多元的資訊系統與讀卡設備,像未來有一些老人、小孩,可能還是要用實體卡,而有一些民眾會用行動憑證,等於實體卡跟行動憑證雙軌併行的話,那讀卡就會有健保卡的實體卡,正合接觸卡或者是非接觸2種介面,針對行動載具可能有安卓系統及Apple系統,所以可能會有三套系統,除健保署本身系統要修改之外,院所端的HIS系統也要改、讀卡設備也要改,這麼多的醫療環境配套,我們覺得醫療院所端的配合度可能不是那麼容易掌握,而且民眾有那麼多的介面,如果在使用時不是那麼順利會有一些抱怨。
第三個是授權機制的認證,還是有一些民眾沒有手機,或者是像小朋友,又或者是不便使用行動裝置的人,那這一些人如何使用虛擬憑證就醫?有沒有可能透過把行動憑證授權給監護人或者是照顧者來協助進行就醫,這個部分在技術上是不是可行,以上是健保署在技術方面,可能要克服的。
未來如果用行動憑證來作身分認證時,用什麼方式比較合適的,因為太多也會造成院所端配合的困難。
第二,這個是身分認證的技術,如果未來民眾使用虛擬的憑證就醫,民眾可能會拿各式各樣的多元載具,所以先前我們署內有邀相關單位跟我們共同初步討論一下,當時潘處長有建議,如果未來要做身分認證建議,不要有太多元的方式,不然院所要作很多的配合。
今天想要提出兩個比較有爭點的問題,第一個是未來完全使用實體卡的就醫環境、行動憑證在技術面要如何來執行,我們大概歸納三個主軸,一個是資料儲存的技術,因為目前健保的實體卡上是有存一些身分註記及比較緊急的就醫資料,因為先前幾次報告有提到民眾就醫後到資料上傳到我們的倉儲,其實大概會有兩天的落差,所以醫生在看診時如何全盤取得民眾的資料,如果只讀雲端的資料會有一點落差,所以我們目前實體法上還是會存資料,未來如果全部虛擬化成一個行動憑證的話,那對於一些比較緊急的時刻,像民眾可能不清醒的情況就醫、可能沒有辦法描述自己的情況,又或者是網路沒有辦法查詢時,這一些重要的資料,我們必須要把它改放到行動載具上,這個技術上,因為iPhone目前針對資料儲存還有一些限制,iPhone的用戶很多,這部分我們覺得於資料儲存方面的技術,是需要克服的點。
另外,政府部門因為國發會會就國家計畫的發展來進行計畫的審查,包含國發會及健保署,另外就醫憑證未來的規劃會跟整個健保署未來的業務有關係,所以我們覺得要去溝通這三個面向是主要的利害關係人。
在醫療院所端,就是包含醫院、診所及藥局這都是,還有一些醫事團體及公協會等等,這都是我們相關的利害關係人。
各位長官大家好,請大家參看健保署提供健保卡行動憑證規劃利害關係人的補充說明,針對第一個是,因為主委有指示可能要作一些社會溝通的動作,我們大概有盤點一下,可能會跟我們健保卡行動憑證有關的一些利害關係人,第一個最主要的是民眾,因為所有的民眾就會使用這張卡來就醫,另外,有些不是我國的國人,但是有居留證明或外籍學生或者是受僱的這些人都是會使用到這張卡的人。
這一次調查包含兩個比較大的主題,一個是有關於民眾要不要更換二代健保卡的意見,另一個是如果換卡的話,跟eID是不是有選擇合併的意願?我們問的面向,會把換卡、不換卡以及合併、不合併的優缺點都會問民眾的想法,也就是民眾在一個充分理解換卡及合併的優缺點後,再來整題性回應要不要換卡或合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