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處理超徵的場合,那一天的氣氛太火爆了,但是他們還有辦法在很穩定的狀態下引導討論,我非常佩服。
還有一個,我想問一下,在開放政府的協作會議當中,那一套方法,我們可以在哪裡找到?像雨蒼那樣的人?他們是在很複雜的環境底下,慢慢彙整大家共識,然後我很想學這一套技巧。
對,我有訂閱PDIS,也是看到你去歌劇院,所以想再請你來兩廳院,是直接email給你嗎?
我想請你來兩廳院談開放政府這一件事,不過我需要透過誰連絡你嗎?
接下來是兩廳院的邀請。
第二個問題是有關於孵化器,假設我們要讓企業做影響力的投資,團隊要參與孵化器當然會有動機,因為有拿到現金的機會,但是對於企業而言,就你的理解,他為什麼要投入這一些事?
對,因為金額不夠,如果金額要投給全臺灣的話,那個對文化部整體來講的負擔其實滿大的,我只是在想,在這一個模式底下,這一筆錢投下去還有沒有什麼附加的作用?還有沒有可能去設計?比如透過APP的網站去設計,找到這一筆錢如何再被有效利用,這個是我目前還卡住的事情。
我們現在有一點擔心如果未來變成2,000元文化卡的額度,然後讓小朋友都去消費的話,對我們來說就是拿到數據,但其實好像對於整體的市場幫助並不會太大。
對,沒錯,基本上是這樣設計的。
文化部希望可以跟兩廳院合作的原因是,因為目前臺灣最大的文化消費是兩廳院售票系統,所以透過文化卡消費去追蹤這一批觀眾,尤其是沒有買過票的觀眾,第一次消費會買什麼東西,所以那個數據其實對文化部來講是重要的,這個是目前的機制、規劃。
目前對文化卡的規劃,好像也是從這一個方向走,我自己很擔心之後還是用這樣的方式去做的話,對團隊的幫助還是有限,若最終的目標是開發表演藝術市場的話。
「阿特銀行」是文化部委託兩廳院場館製作的一個方案,目前我的理解,比較像文化卡的暖身。但是在現有「阿特銀行」的機制底下,能夠給的消費觀眾回饋其實非常地少,「阿特銀行」基本的架構是去參與藝文的活動,然後會蒐集到點數,然後這個點數最終可以在7-11換一個100元的現金抵用卷。
我想要問文化卡,但是可以等結束。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