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這樣的文化誕生,但是我們現在卻在做有或沒有的概念,會讓大家逐漸對文化的傳承逐漸陌生。
我要補充這一位先生所說的,剛剛也有老師提到我們太focus在有形產品的部分,像這樣的文化,從東方跟西方有香以來,只是從不同的面向呈現而已,在西方國家只是在祭祀的用途,在希臘、埃及公元前三千年的時候,在中國是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其實都有它的歷史脈絡存在,並不是只會呈現在宗教現象上。
這個會有一點跨領域,一個行業的誕生是因為有市場的需求,可是因為公部門的介入,導致這個產業有點受到衝擊;或許會因為這樣子從此就沒有了。
我在上一段有提到社會企業的建構,職人文化保存及人才斷層的問題,其實跟另外一個傳統香品、機械香取代是有正相關的,或許當時臺灣產業的產能不足以有這樣的市場,所以才會有這一個問題誕生。如果市場不夠的話,要這一些地方的師傅如何生存?
公部門用媒體的力量說要與時俱進跟響應環保,這樣的口號會讓其他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去攻擊傳統宗教信仰的人,政府站在公部門的立場,就不應該作這樣的釋憲調整,或者是針對環保團體來說,宗教信仰者也非常想要兼顧環保議題,為何公部門發布的各類新聞稿澄清之後卻越描越黑,這個涉及到環保署的部分。
目前沸沸揚揚,針對中央政府政策產生很多疑慮,內政部各大部會出來澄清,事實上涉及到環保議題,跟大眾普羅社會價值要與時俱進,但政府沒有相關的規則,表達只是勸導而已,但是各大廟宇受到的壓力很大,其實從我們側面的瞭解知道並沒有受到尊重,要自動減跟配合政府的政策,我們有,但不是絕大部分。
主要是因為出外工作的學子是因為工資不足,而無法支持在地梨子農的概念,因此藉由品牌提升、在地文化,可以活絡社區自給自足,這個是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的自給自足的概念。
像我舉一個「雙連梨」的概念,我前兩天聽到一位教授的分享,很少人知道他們的梨子甜度非常高,他們學校幾乎慢慢面臨廢校的觀念,因為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回鄉,因此梨子的價格非常低,這一位教授帶著他們的學生輔導,試著讓他們的品牌活絡,慢慢有一些年輕人願意回流。
因此是不是如果在輔導職人的部分作強化,可以讓一些外香的學子或者是年輕一輩可以回流,可以直接回覆當地的社區,然後可以直接帶動文化的發展,也可以間接不用再多耗費政府的資源,可以長期自給自足,這就是社會企業。
再者,好像社會地位沒有那麼高,人家感覺很low,這樣的社會價值觀念下,導致很多新一代的年輕人不願意回來承接。
像職人本身對於工廠建構方面不是那麼有優勢,因為工廠的登記、所須的條件比較高標準,目前國內普羅大眾希望幫助偏鄉或者是弱勢團體,是不是可以試著用打造社會企業的方式,幫助在地產業自給自足,因為在金紙、香這一塊,普遍的社會價值的社會地位是低落的,導致於薪資結構不夠、不足以讓他支持家庭,二代不願意承接。
大家好,我是南部的製香二代。